抗清三公

抗清三公

抗清三公指明末率領江陰十萬百姓抵抗清軍的三位主要領導者: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清政府頒布剃髮令后,江陰(在今江蘇)人民舉行了反清起義,共推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為領袖,堅持“頭可斷,發決不可剃”的氣節。

人物概述


抗清三公相關圖書(1)
抗清三公相關圖書(1)
江陰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陰人民為抵制剃髮令,在江陰典史等人領導下進行的鬥爭。因為前後長達81天之久,故被稱為“江陰八十一日”。清軍折損三個王爺,大將十八名;參加攻城的還有後來晉封為親王的博洛(清端重親王)和尼堪(清敬謹親王)、清恭順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萬大軍攜二百多門大炮圍城,一共損失的士兵有七萬五千餘人。江陰方面,守城八十一日,城內死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傷七萬五千餘人。

後世評價


抗清三公相關圖書(2)
抗清三公相關圖書(2)
寫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著名詩人和史學家趙翼是一個何等苛刻、狂妄的人,但他在面對閻應元的畫像時卻也不得不肅然起敬。他把閻應元放在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中,和明末的諸多忠臣義士、叛官降將進行對比,發出了“何哉節烈奇男子,乃出區區一典吏”的感慨。一場本來是一邊倒的戰爭,卻悲壯慘烈地進行了81天,孤城困守,10萬普通城民百姓面對24萬精兵良將,歷經日以繼夜的圍攻、炮轟和強弩,連折對方三王十八將,讓清軍付出了75000餘人的代價,這在中外戰爭史上可以算得上一個奇迹。三十六計中能用上的計謀,差不多都用上了:詐降、偷營、火攻、釘炮眼、草人借箭、裝神弄鬼、小股出擊、登陴楚歌……無所不用其極,無不閃爍著創造性的光芒。最壯烈的莫過於派白髮老人出城假投降,把火藥暗藏在放銀子的木桶底層,等清軍升帳納降時,火發炮裂,當場炸死清軍3000餘人,其中有親王一人、大將二人,清軍為之三軍掛孝。與此同時,江陰城頭也響起了悲愴的炮聲,那是在為慷慨赴死的父老鄉親們致哀……
明末乙酉抗清后,江陰獲“義城”之名。江陰人民立“忠邦峰”,懷念保邦死難者。戰後,為了安撫江陰百姓,滿清統治者採取了懷柔政策,乾隆在乙酉守城戰131年後,對抗清三公——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分別賜謚“忠烈”、“烈愍”、“節愍”。
閻應元殉國192年後,清廷為安撫江陰百姓,下詔在江陰和其故鄉通州為其修祠各一座,皆命名為“閻公祠”。
嘉慶時期,由時任江蘇學政(江蘇學政是明清兩代管理全省科舉和學務的重要官員,我們熟悉的宰相劉羅鍋劉墉,南菁書院的創辦者黃體芳等都曾擔任過江蘇學政一職。自明朝萬曆42年起,江陰開設了“江蘇學政衙署”,主要接納來自8府3州的考生,在當時全國只有三處衙署:安徽太平府、陝西三元縣、江蘇江陰縣。)、禮部尚書姚文田題匾額“忠義之邦”,高懸城門,並且增加江陰的考試錄取名額。
道光二十二年,知縣金咸在修建城牆時,將此四字刻成磚匾,砌嵌在南門的城門之上,光前裕後。此後100多年,過往的行人仰頭看時,無不以先祖的英烈之舉而頓生自豪之情。“人心齊,民性剛”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代表了江陰人的性格特點。
到了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者最怕中國人民講忠義,在江陰保衛戰時,1937年日軍入侵江陰,城樓被炮火襲擊,磚匾碎裂,僅存“忠邦”二字(現存於江陰忠邦亭),被人撿回藏匿。
抗戰勝利后,某方姓人任縣長,為了重豎此碑,他終日奔走,又製成一“忠義之邦”碑,落款處加了“縣長方驥齡重建、復旦大學文學士孫俊在書”字樣,擇日置於城門之上。不料此舉激怒了黨部書記長(相當於現代的縣委書記),該人特赴南京,竟請來了蔣總裁的親筆手書,落款為“中正書”,蒼勁端莊、力透紙背。於是蔣委員長之碑替下了原來的方縣長之碑,高掛城頭。最初的“忠邦”二字殘片,則被存放在中山公園內妥善保管。

抗清三公


閻應元

閻應元,字麗亨,直隸(河北)通州人(今北京通縣),民族英雄。崇禎辛巳年,赴任江陰典史。上任之初,海寇顧三麻子率數百艘戰船進犯黃田港,應元領兵拒守,連發三箭,皆有人應弦而倒。海寇心驚膽戰,不敢再犯。他任內平定鹽盜,平服民亂,政績突出,江陰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學中為他畫像留念。南明朝廷本想調他轉任廣東韶州英德縣主簿。因母親病重,且道路堵塞,沒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陰城外砂山腳下散居。
任江陰典史(相當於正科級公安局長)期間,率六萬義民,面對二十四萬清軍,孤城困守八十一天,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城破之日,義民無一降者,倖存者僅老幼五十三口。閻應元被俘后堅決不向清廷貝勒下跪,被刺穿脛骨,“血涌沸而仆”,卻始終沒有彎下膝蓋,終英勇就義。
殉節前,閻應元坐在東城敵樓,要了一枝筆,在門上寫道: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陳明遇

陳明遇(?—1645),明末浙江上虞人,民族英雄。崇禎末年任江陰典史。弘光元年, 1645年,江陰降清,知縣林之驥去職,新任江陰知縣方亨布告全縣剃髮,諸生許用等在明倫堂共同立誓道:“頭可斷,發決不可剃!”。閏六月初二,江陰士民擒殺方亨,明遇被推舉為領導,倡義抗清。二十一日,清貝勒博洛命令劉良佐包圍江陰城,七月初一,開始攻城。七月九日,陳明遇迎閻應元入城主兵,守城戰鬥激烈異常,孤軍堅守江陰八十一日。城破后,明遇命全家男女四十三人自焚死。復持刀與清軍作殊死戰,身負重創,身死僵立牆邊。

馮厚敦

馮厚敦(?—1645),馮厚敦字培卿,金壇人,民族英雄。崇禎末年任江陰訓導,明末江陰義軍在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的領導下殺方亨、拒二十四萬清師於城門之外,奮戰八十一日,后在清軍二百多門火炮轟開城門後於明倫堂冠帶南向自縊殉節;妻王氏,與其孀妹結衽投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