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國立劇場
日本新國立劇場
日本新國立劇場是日本東京著名的劇院,位於澀谷區,建於1997年2月,是表演歌劇、芭蕾、當代舞蹈及話劇的重要場地。1997年11月,為了加強藝術教育設立了舞檯布置及設計中心。
日本新國立劇場,該劇場建於1997年,內有大中小三個劇場。①大劇場為1814座,可變假台口寬14.6—18.8 m,高1.4—15m,舞台高30.5 m,有18.2×3.64m升降塊五塊,升降行程+4.5—-15.7m,側車台18.2×3.64m五塊,后舞台為18.2×18.2 m,旋轉檯直徑16.4m,升降樂池面積147m2,能容納120人的樂隊,升降行程±0—-2.65m,燈光音響配備標準很高,吊杆等台上設備配備齊全,劇場滿場混響1.4—1.6秒。②中劇場為1048 座,台口尺寸16.8×9m,舞台高21.3m,14.58×3.64 m升降塊二塊,14.58×7.27m一塊,升降行程為+4.5 —-15.7 m,左側台14.58×7.27m,后舞台14.58×14.58m,可變前舞台升降行程為+0.5 —-4.5 m。③小劇場為黑匣子劇場,座位可從340座到468座進行變換。劇場管理均採用計算機控制,可對演出狀況、主要通道的人流進出情況進行實時監控。
日本新國立劇場並不象我們想像的那樣豪華,也比不上美國華盛頓林肯藝術中心那樣富麗堂煌。韓國漢城藝術殿堂的部分外牆還是水泥牆體,但它們的內部卻寬暢明亮,使人看后十分舒適,特別是觀眾休息廳面積比國內劇場要大得多,休息廳內供觀眾休息的座具並不象我們國內劇場大多採用高檔沙發,而是採用實木條凳,既衛生又經濟。劇場與觀眾接觸的部位裝飾用材比較講究,但色調並不艷麗,不與觀眾接觸的場所裝修得非常簡單,有的僅用刨花板貼面。每個劇場都設有殘疾人專用通道和座位,劇場座位排距一般為95cm,座距55—60cm,觀眾廳的地面日本大多採用實木地板,進入劇場猶如進入家庭,使人有一種溫馨感,觀眾廳的地板、牆體、後台輔助用房的地坪等均進行深布防火塗料。
新國立歌劇院作為“亞洲一流”的歌劇院,有很多長處和經驗值得我們借鑒。首先其硬體設施實屬國際先進水平。舉辦大型歌劇或芭蕾舞劇演出的“歌劇場”,可容納1814名觀眾(包括一樓的8個殘疾人席位),雖座席數量不多,卻擁有一個1300平方米左右的大舞台,由前後左右四面舞台組成,主舞台可分割成為長18.2米寬3.64米的5個“長條”,均可前後左右移動,下面有15.7米的大“深坑”,可以使舞台整體或分部“下沉”或“升高”(“下沉”或“升高”之後便可將左右兩側的副台或後部舞台整體或部分地移動至主舞台位置。兩側的副台同樣分別由長18.2米寬3.64米的5個“長條”組成,仍可根據需要作“隨意分割”)。 18.2乘18.2米見方的後部舞台,可移動至“前台”作“轉檯”使用,“轉盤”直徑為16.4米。有1038個座位的“中劇場”,用於規模小一點的芭蕾舞、現代舞或話劇等演出,也設置了類似“歌劇院”那樣先進的“四面舞台”,只不過舞檯面積稍小一些(總面積大約是800多平方米)。“中劇場”的特點是:不僅舞台檯面可以伸縮、移動,而且觀眾席牆壁也可以移動,這樣就可以根據演出形式的需要把劇場調整成“集中型”或“開放型”等不同形式。另設有一個“小劇場”,主要用於話劇或一些試驗性小型歌劇的演出,雖然沒有“四面舞台”的設施,座位數也僅有468個,但舞台和觀眾席均可根據需要移動位置,也就是說,可以將舞台安置在觀眾席中間,或觀眾席前方,或將部分觀眾席安置在舞台後方等等,諸如此類,甚至還可以把一部分觀眾席升高成“看台”。除了舞台和觀眾席以外,為保證演出質量的其他重要因素,如歌劇院的音響設計及道具搬運的方便程度等都考慮得十分周到。“歌劇場”可容納120人樂隊的面積為147平方米的樂池,其深度、池壁高度以及周圍使用的材料(包括池壁上部鑲入的一根金屬管的材料)等,都是根據傳音需要精心設計,劇場牆壁完全使用木材,被形容為“一個巨大的共鳴箱”。道具搬運口和貨運電梯的高度均為12米,也就是說,可將近12米高的集裝箱或大布景直接搬運進後台設施內,並可將其整體裝進電梯運至樓層的上方或下方。
新國立劇場的“公共性”還體現在其“教育功能”上。除日常演出外,該劇場還承擔起培養本國年輕演員的“重任”。劇場開辦后,陸續設立了“歌劇研修所”和“芭蕾舞研修所”,每年公開招聘學員(目前每期歌劇學員為5名,芭蕾舞為8名),只需交納金額不高的學費(目前歌劇學員是每年266700日元,芭蕾舞學員是每年18萬9千日元),便可享受獎學金待遇(歌劇學員每月20萬日元,芭蕾舞學員每月大約6萬日元)。研修所採取“全脫產”的系統教學方式(歌劇是學制3年,原則上每周5天,每天8小時;芭蕾舞是學制2年,每周5天,每天7個半小時)。如“歌劇研修所”,安排了音樂(樂理、音樂史等)、聲樂訓練、語言、表演、形體訓練(包括日本舞)等課程,輪流或常年授課的教師數量遠遠超過學員數量,且很多是從國外大歌劇院聘請。在學期間,還安排不少舞台觀摩、實習活動,除定期舉辦“實習演出”外,部分學員還可以獲得在新國立劇場正式登台參加演出的機會。
此“教育功能”也輻射到普通市民。上述“歌劇研修所”或“芭蕾舞研修所”的“實習演出”或公開課等,除個別整場歌劇的“實習演出”需要購票外,基本上都是向市民免費開放,只需領取門票便可入場觀看(報名者多時需要抽籤)。我最為欣賞的是新國立劇場6樓設置的“資料室”,雖規模不大(遠不如林肯中心“表演藝術圖書館”),卻十分方便,資料內容相當豐富。除國內外表演藝術方面的主要期刊外,還有本劇場歷次演出的節目說明書,以及大量錄像資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各個唱片、音像公司公開出版的歌劇、芭蕾舞音像資料外,還保存了本劇場歷次演出的記錄,幾乎每輪演出都可提供若干場次演出的整場錄像。也就是說,對於新國立劇場任何一個已經上演過的劇目,無論是歌劇還是芭蕾舞劇,讀者都可以觀看到幾個不同“版本”的演出錄像(同一個劇目多者可達5、6種以上)。應該強調的一點是,上述書籍雜誌或錄像資料全部是免費開放,讀者無需交納任何費用。
新國立劇場在“硬體”方面值得借鑒的另一個特點是,由於整個物業的建設採取了與民間合作開發的方式,所以無須建設大量配套設施。新國立劇場坐落於東京的OPERA CITY,雖然劇場本身沒有音樂廳設施,但OREPA CITY裡面卻有一個音響設計良好的大音樂廳和一個室內樂小廳。此外,還有畫廊、商店、一個高層寫字樓和大量的餐飲設施。這些設施或物業的運營與新國立劇場都沒有直接關係,但公共設施與民辦設施相互合作,形成互補,不僅能夠為音樂、舞蹈愛好者提供多方位服務,甚至還成為了東京一個新的餐飲、休閑場所。
但凡歐洲有傳統的歌劇院,都不僅僅是一座“建築”,而且也是一個優秀的演出團體。新國立劇場的最終目標據說也就是發展成一個歐洲那樣的“repertoire theater”(即擁有一批保留劇目,常年上演歌劇或芭蕾舞作品,擁有自己的管弦樂團、合唱團、芭蕾舞團及固定觀眾群的真正意義上的“歌劇院”)。劇場目前已經有了自己的芭蕾舞團和合唱團,有了一批簽約或註冊演員。如下表所示(這個表論壇里貼不了我就省略了),幾乎每個演出季都分別安排10套以上的歌劇和舞蹈演出。每個劇目的演出根據需要安排3-8場。同時還上演了一批戲劇作品(話劇等)。設立6年多以來,歌劇院不僅演出了《費加羅婚禮》、《茶花女》、《卡門》這樣的“通俗”歌劇和《建-TAKERU》、《夕鶴》(團伊玖磨)、《沈默》(松村禎三)等日本歌劇,也上演了布里頓的《The Turn of the Screw》及海頓的《L'Isola Disabitata》這樣相對冷門的歌劇,同時還首演了一批“委約作品”,如一柳慧創作的“宇航人文題材”歌劇《光》以及原嘉壽子根據Dostoevski的名著創作的歌劇《罪與罰》等。最近還嘗試了將拉威爾的西班牙題材聲樂與芭蕾作品放在一起演出的“跨領域合作”方式。從軟體方面來看,劇場的管理工作比較到位,尤其是在演出資料的記錄、保存和演出信息的開示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藝術演出及藝術劇院的運營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為了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經驗,最近新國立劇場從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聘請了Thomas Novohradsky擔任其歌劇部門的藝術指導(按照我國目前流行的稱呼是“藝術總監”),已正式上任。
新國立劇場雖擁有上述長處和特點,但其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樣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和參考。根據我的了解和觀察,其缺陷主要有如下一些:
(1)從硬體設施方面來看,雖然歌劇院的舞台設施先進,音響設計考究,但觀眾席的設計卻顯得不夠合理。首先,堂堂一個國家級新歌劇院,“歌劇場”的座位席卻僅有不足2000個,顯得少了一點。更“可疑”的是,相當一部分靠邊一些的座位席,都無法看到全部舞台。雖然幾乎每個劇場都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視覺缺陷座位”,但似乎這個劇場中“視覺缺陷”的比重要比很多現代歌劇院(如阿姆斯特丹的“音樂劇院”、巴黎歌劇院的巴士底劇院以及我國的上海大劇院等)都大。而且樓上側面觀眾席的進出非常麻煩,每幾個座位都要走不同的門(換言之,樓上觀眾席的側門非常多,“地理條件”相當複雜),缺乏“人文關懷”。
(2)在運營管理方面,雖然是“國家級”歌劇院,卻尚未擁有本劇院的專屬管弦樂隊,每輪演出都需要邀請東京愛樂樂團、東京交響樂團或NHK交響樂團等不同樂團來伴奏。芭蕾舞團的藝術指導是邀請國內著名芭蕾舞藝術家擔任,但她同時還經營著自家的私營芭蕾舞團(上任時並未作辭職之類的處理),而來自這個芭蕾舞團的一些演員在新國立劇場出頭露面的機會似乎比其他演員多。雖然與新國立劇場的正式簽約需要經過嚴格考試,擇優錄取,但在主要演員的安排、使用方面,仍顯得缺乏一點公正性,也引起了社會上的一些議論。
(3) 從藝術演出本身來看,雖然一般邀請國際知名演員擔任主要角色的A組演出,其藝術質量基本上可以得到保證,但B組(或C組)陣容假如全部或主要由國內演員承擔,有時就會顯示出較大“落差”。
新國立劇場是文部科學省(相當於我國文化部)外圍機構“獨立行政法人日本藝術文化振興會”管轄之下的現代舞台藝術事業單位,其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給該振興會的撥款和民間資助(包括企業贊助和個人集資)。與日本國內為數眾多的民辦交響樂團、芭蕾舞團相比,其資金來源是比較有保證的。但與幾乎所有非商業性藝術演出團體同樣,它也存在著資金短缺問題。據說近2年來,來自財政的資助已經大幅度減少,政府決定下個演出季還要進一步削減其財政經費。以至於劇場當局已經決定下演出季將調整票價,減少最低價位的“Z券”的數量(即1500日元的當日票),並將其對象限定於學生(同時設置一個相對低價的當日票的新票種,但其價位肯定要高於1500日元)。如何能夠在經費減少的情況下開拓財源,實現增收節支,同時又不影響其演出、服務質量和公益性(前述“公共教育功能”以及較低價位的門票等),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歌劇劇場:1,814座位 中劇場:1,038座位/1,010座位 小劇場:340-468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