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漢語成語,拼音是yīn guǒ bào yìng。釋義:佛教迷信,認為今生種什麼因,來生結什麼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出自《慈恩傳》。用法: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因果報應
《慈恩傳》:“唯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
據佛教輪迴說法,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意。《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唯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宋.錢易《南部新書.序》:“忠鯁孝義,可以勸臣子;因果報應,可以警愚俗。”巴金《神.鬼.人》:“這世界里的一切因果報應都要在鬼的世界里找到說明。”
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我們不相信所謂的因果報應,但我們卻相信,凡是壓迫人民的人必將受到歷史的審判。
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comeuppance
(導人向善)
重慶市,某處,有一賢孝之家,婆母及兒媳孫子共有四人,家庭和睦,兒媳賢孝。
婆母高齡已87歲,身體逐趨衰弱,行動遲緩,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媳婦關照,如夏天沐浴與之抹洗;冬季嚴寒備其暖器;每餐食物炊之和軟,均親手奉給;如在病中醫藥調理不失母意,盡量做到老人心中愉快不生憂鬱。由於身體衰退已極,經常糞便不能自控,均由媳婦換洗,不計骯髒氣臭,事奉母親從來未有怨言。更可嘉者,婆母突然右臂跌傷,即護送醫院治療,出院回家后,仍然護理,做到無微不至。老母在床上,由於晝寢時間較多,到晚卻精神興奮,難於入睡,其媳感到母親寂寞,長夜難度,她就移被與母同床陪睡,以便敘言,歡暢婆母心情,令其胸中愉快。由於睡卧時間長,有時不免胸中煩悶,兒媳就在床上將老人抱著,將老人背部貼在自己胸中讓老人觀賞電視,並與解說故事情節,令其寬暢心懷等。
真是家庭出孝子,後裔必昌盛。其孫子自幼性格馴良,天賦聰俊,讀書成才,由小學直上,步步前進,達到研究生以至進入國家重要單位工作,全家幸福。
可見孝友家庭,福報顯然。
顧態是一位天性很孝順的人。他的父親娶妾,生了兩個兒子,十分鐘愛,顧先生以教書為職業,每年所得薪金,全數奉獻給父親。庚子年的春天,他受聘為張氏家塾的老師,到任的那日,張氏知道顧先生的孝行,就把全年的薪金,一次送給他,並且對 他說;“今天我付給你的銀子,你的父親不知道,這裡有人出售田地,你可把這銀子買田,到了秋收以後,可以獲得幾石的租米,這樣才是增加收入的好辦法,何必把薪金都給父親呢!”顧態回答說:“父親是我家庭中的家長,我的薪金收入,應該都給父親分配應用,才能盡到做兒子的責任。我怎可為了幾石租米而改變孝心,怎敢把錢私用而欺騙我的父親呢?”他收受了張氏全年的薪金,仍是誠心恭敬的全數奉獻給父親。由於顧先生孝順的榜樣,故他的兒子都有良好的品行,有一名叫際明的兒子,少年時就考中了進士,做到翰林的官位。(取材自《德育古鑒》)
【湘清按】佛教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上說:“慈父之恩,高如山王。”儒家的孝經上說:“孝莫大於嚴父。”像本篇故事中 的顧態先生,誠心尊敬其父,可說是莫大的孝,因而能得到高貴的兒子,真是善有善報。
楊蒲是安徽省太和縣人。他聽說四川省高僧無際大師的道行很高,辭別雙親,到四川省訪師求道。剛到四川省境內,遇見一位年逾古稀、面貌慈善的老和尚,老和尚問他說:“你從哪裡來?到四川做什麼?”他答道:“我從安徽省來,想到四川參訪高僧無際大師,修學佛學的大道。”老和尚說:“你要見無際大師,那還不如見佛。”楊蒲問:“我更想見佛,但不知佛在哪裡,請求老和尚指示我,好嗎?”老和尚說:“行,那你現在趕快回家去,看到肩上披著大被子,腳上倒穿鞋子的,那就是佛了。”楊蒲聽了老和尚的話,深信不疑,租船回鄉,在路上跋涉了一個多月。回家的那天,已是暮色蒼茫的黃昏,他敲著家中的大門,呼喚媽媽開門,他媽媽聽到寶貝兒子回來了,歡喜得從床上跳起來,來不及穿衣服,只把棉被披在肩上,忙亂中倒拖了鞋子,匆匆忙忙的出來開門,迎接愛兒。楊蒲看到披衾倒屨的媽媽,這才頓然覺悟老和尚說的父母才是活佛。從此以後,竭力孝順雙親,在物質方面,盡量使父母滿足;在精神方面,盡量引導使父母吃齋念佛,調養心性。後來楊蒲享八十歲的高壽,臨終時候,誦讀《金剛經》的四句偈語,安詳而逝。
意義:現今不少人在父母活著的時候不去孝敬奉養,而且還百般忤逆不孝,使父母憂心愁悶。而在父母去后卻又大操大辦,出巨資看風水、建豪華墓、焚燒大量紙錢冥物、宰殺動物拜祭等,這些都是本末顛倒的行為,不但毫無用處,反而會增添亡親的罪苦。生前不奉一滴水,死後枉掘百重泉,值得讀者三思啊!
福建人林承美,在幼年時父親就已去世,他母親堅決不願再嫁,盡心地把他撫養成人。承美長大后想到父母的深恩難報答,因此日夜哭泣。有一位禪師對他說:“孝子思念親恩,痛哭是沒有益處的,應當尋求報答才能有益處。古語:說“行善於親有益,作惡於親有憂。’你要報答親恩,只有戒殺放生,廣積陰德,才是真正的報恩孝道。”承美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以後,立志戒殺放生,廣修救人濟世的善事。後來他享九十六歲的高壽,兒子、孫子都得到很高的科第名望。古人常常把自己的生日稱為“母難日”。母親懷胎十月,身體承受極大痛楚,心裡萬分憂慮胎兒,生產之日的痛苦、驚懼和擔憂更加沉重。所以,婦女凡是孕產一次就是去了一次地獄的鬼門關,從投胎轉世的事相來看,確實如此。因此母恩浩大。
崔沔,自幼就有孝順的天性。他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憂傷悲哭過度而得了眼病,崔沔變賣了家產,遍請名醫為母親診治,可是終於醫治無效,雙目失明。自此他每日躬親奉養,至誠恭敬,三十年如一日。凡是母親的衣食及一切用具,都依照氣候的寒暖,適時供養,使老人家的生活過得很舒適,沒有絲毫的匱乏。每逢美景良辰,一定 扶著母親到野外去遊玩,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雖然老母雙目失明,不能欣賞美麗如畫的風景,崔先生就把大自然的事事物物,描述得活龍活現,津津有味地講給母親聽,以及社會上每日發生的動人新聞及趣事,也一一向母親有說有笑地談論,解除老人晚年的寂寞,忘記了雙目失明的痛苦,十分愉快。後來,崔先生年齡漸長,官位亦尊,還親自與兒子侄兒在庭園中種植了很多桃、李、橘、柿等果樹,使母親四季都有新鮮的水果吃。母親去世后,他為了報答母恩,晚年終生吃素。由於崔先生有高尚的德行,故官也做得很大,位至“中書侍郎”的職位,他的兒子佑甫,也成為一代賢明的宰相。
《感應篇彙編》上說:“孝敬雙親,不可使父母老人有冷淡心,不可使老人生煩心,不可使老人有恐怖心,不可使老人生愁悶心,不可使老人有難言心,不可使老人有愧恨心。”人中的大孝,做到這樣的孝行,天地人鬼神都會敬護他的。
意義:作為兒女的,用物質的奉養、精神的關懷安定老人的心,這是最基本的孝;努力學習、認真敬業,成為有益於國家和社會的人,為父母爭光,這是大孝。
宋朝朱壽昌,他是刑部侍郎朱巽的兒子,他的母親劉氏,出身 微賤,在壽昌七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與母親離婚,後來他母親又改嫁民間,不通音訊,到壽昌長大以後,常常思慕自己的母親,但不知母親的下落,苦於無法會面,十分悲哀。他就辭去了官職,立志一定要尋到母親,經過了萬里的跋涉,吃盡了千辛萬苦,還是沒有達到尋見母親的願望。當時沒有像現代這樣的報紙,無從在報紙上登廣告尋人,那樣毫無方向的尋訪,確實是十分困難、希望異常渺小的事。可是他並不灰心喪志,不達目的不罷休,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深信感應的不虛,他刺了自己身上的鮮血,用血寫成水懺一部,印施流通,利益大眾,並且日日夜夜的持誦水懺不輟,祈求佛門菩薩的靈感。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有一天,他走到陝西同州地方,忽然遇見了母親,那時他母親雖已白髮蒼蒼,面有皺紋,容貌還能認識,可是壽昌以前還是七歲的小孩,現已長成了大人,他母親卻不認識他了。壽昌親切的連呼:“媽 媽!媽媽!”並且高聲的說:“我是壽昌,我是壽昌。”他母親哎呀一聲說:“我的兒,做夢也沒有想到在此與你相見。”母子二人,二十多年不見,一旦會面,不禁驚喜交集,喜極而涕,抱頭痛哭,感動了很多路旁的行人,都駐足而觀。朱壽昌把母親迎回家中,盡心孝養,後來他出任“司農少卿”的官職,孝行更篤。當時士大夫中,對於朱壽昌的孝行感應,一時傳為佳話。
清代順治甲午年三月,江蘇省武進縣〔古名晉陵〕城東居民顧成的兒子娶錢氏小姐為妻。有一次,錢氏回娘家探親,不久丈夫家鄉流行急性疫病,傳染很廣,病死的人很多,大家都怕傳染,至親也不敢過問,唯恐逃避不及。顧成夫婦也不幸染上時疫,後來他的兒女等一家八人,全都患上了疫病,錢氏在母親娘家聽到了翁姑〔家公家婆〕都患上時疫的消息,急著要回丈夫家探病,她的父母愛女心切,恐怕女兒也會染上疫病,所以力勸錢氏不要回到丈夫家去。可是錢氏深明大義,他說:“丈夫娶妻,本來是希望我有幫助侍候翁姑,現在翁姑病危,倘若我忍心不歸,那與禽獸有什麼兩樣!”終於不顧父母的反對,不怕疫病的猖獗,隻身回到丈夫家去。當錢氏回到夫家以後,顧成夫婦其染疫的全家八人,都奇迹般地霍然而愈。當時的人,都認為顧成全家免於疫病的死亡,是由於錢氏至孝而感動神明的感應。
意義:現代社會能孝順父母的兒女很少,而求能孝順家公、家婆的女子,更是寥不可得。疾病的成因固然是病菌的感染,可人體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亦是一個重要因素。2014年初,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薩拉·康拉思博士研究發現,真心實意幫助他人可增壽4年,因為給人無私幫助可使體內分泌親密激素等有益身體恢復的激素。另一組對照實驗也發現,做義工10周后,身體炎症、膽固醇和體重都有所下降。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在調查加州阿米達縣7000位居民后,也得出類似結論。發現,一個樂於助人、能和他人融洽相處的人,壽命顯著延長,相反,心懷惡意、損人利己、與他人相處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1.5倍。這是因為善良的人會把時間用在很多快樂的事情上,不會因算計他人而費心、傷神、自責。本文中由於錢氏至孝勇敢的偉大正氣,增強勸駕的抵抗力(通過人的生物電波磁場輻射覆蓋傳遞),從而使病菌無從作祟,免於死亡。這種因果事實,這是很符合科學原理的。
清代乾隆庚子年間,北平(即今北京)竹斜街發生大火,焚毀的房屋,達百餘棟之多,死傷的民眾,數以千計,一時大哭小喊,情況極為凄慘,至於損失的財產,更無法估計。可是在這一場大火中,也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奇迹,就是在火災的斷壁殘 垣之中,竟有一間破屋巍然獨存,未被火焚。這一間幸運的破屋中住著什麼人呢?為什麼能單獨避去火災呢?據人們這樣說:破屋中僅住著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婆婆,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寡婦,她們姑媳二人,相依為命。老婆婆的兒子,早於幾年前去世,鄰村的人,很多來向寡婦說媒,勸誘她再嫁,可是這位年輕的寡婦,因為婆婆久病卧床,需要她日夜看護,侍奉湯藥,故她寧願犧牲自己的青春,堅持拒絕人們的說媒,表示決不再嫁。一年復一年,她細心耐煩的看護著病姑,口無怨言,面無怨色。在這一場大火災中,當熊熊的火焰燃燒到她們的鄰居時,忽然風勢轉變了方向,故火焰沒有燃及她們的房屋。當時的人都認為是孝媳守護病姑的孝行,感動了菩薩,因而菩薩保佑她們免了火災。
宋代有一位善良的女子陳氏,在二十歲那年出嫁,婚後正過著甜蜜的生活,哪知不到一月,她的丈夫奉命出征,新婚的離別,是多麼黯然神傷。臨別的時候,她丈夫諄諄地囑咐她說:“我離家以後,你要好好的侍養我母親。”她也溫存的安慰丈夫,使他沒有後顧之憂。後來她的丈夫在前線作戰陣亡,英勇地為國犧牲,陳氏既遭生離之苦於前,復受死別之痛於後,悲哀之情,不是筆墨所能形容的。為了要侍養堂上的婆婆,不能不節制悲哀,保重身體。她的父親看她雙十年華,忽然喪夫,倘若守寡,虛度青春,未免太可憐,故懇切的勸她改嫁。可是陳氏意志堅決,回答父親說:“親愛的爸爸,你愛你的女兒,你更應尊重女兒的人格。我受丈夫生前的囑託,侍養他的母親,而今丈夫為國犧牲,我怎可違背我對丈夫的諾言,拋棄堂上的婆婆不顧呢?我寧可自殺,決不願再嫁。”她父親看她意志堅決,怕她真的自殺,也就不再勸她改嫁了。從此以後,陳氏勤苦操作,為人縫紉洗衣,所得微薄的收入,孝養堂上的婆婆,一直經過五十多年,從來沒有一絲一毫的懈怠,到婆婆去世的時候,喪葬都能盡禮。陳氏節孝的美德,感動了遠近的人。偉大的事迹傳到了朝廷,皇帝頒賜金旌,號曰孝婦。每月給以俸金補助,其壽之九十二歲,無疾而終。(取材自《女范》)
結論:因果報應乃宇宙自然法則,這是大自然的發展規律,然而,它卻是相對的,不在一定時間事物上永恆不變,而是隨宇宙萬物的變化而變化。宇宙中沒有絕對的因果規律,最終決定命運的還是每個人自身的價值存在觀念,簡易而言,只有自己能決定自己的一切,主宰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