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鄉

江西省九江市下轄鄉

花園鄉位於東至縣城南24公里,森林覆蓋率為86%。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24975公頃,常住人口10934人。

花園鄉以駐地花園裡得名。東與祁門縣新安、江西省浮梁縣李家坪、西湖接壤,西南、北面分別與東至縣官港、堯渡鎮葛公鎮接壤。現有12個行政村。東南高山連綿,西北丘陵縱橫,堯渡河上游支流分佈全境。縣鄉公路與206國道和222省道相接,安景高速穿越全境。

歷史沿革


基本情況

花園鄉位於瑞昌市中西部,南傍青山支脈,北依大德山山脈,,西高東低,地呈槽形的樅谷地形。東臨大德山、青山林場,南接樂園鄉,西毗肇陳鎮、洪一鄉,北與湖北省陽新縣隔山相依,全鄉總面積100.89平方公里。境內最高點是位於毛竹村的桃花尖,海拔730.2米。發源於橫嶺山(源頭)的花園河(古稱洪下源河)流經全鄉。境內岡嶺起伏,沿河兩岸田壟縱橫,村莊分佈合理,多依山傍水。立肇線東西穿境而過,全長20公里。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適宜生活和農作物生長。自古有“大旱不旱,大亂不亂”之美稱。
花園鄉
花園鄉
鄉政府駐地下畢,距市區39公里。集鎮以大坂頭為中心,已連接了下畢、北庄等自然村。街中心鋪了水泥路,兩旁已建商鋪和住房,現有居民1480人,是全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集鎮功能日趨完善,擁有學校、幼兒園、醫院、信用社、超市、加油站,液化氣站。現正逐漸成為立肇線物資集散地和經濟、文化輻射中心。
花園歷史久,早在唐初就有先民落業居住,古稱清潭,自隸屬瑞昌縣,明時期劃分為清潭社,明隆慶四年(1570)改為洪陽鄉,清亁隆二十年(1755)改為洪下鄉,俗稱洪下源的來歷由此得名;清同治十年(1871年)仍屬洪下鄉,設立崇正保、箬坑保,共轄查沖至源頭98甲。清朝以來境內多為徐姓,故稱徐家源。民國期間改為徐源鄉;新中國建立后,升為徐源區,下轄茅竹、田畈、上西、崇正、徐源、湖田、南下7個鄉;1958年成立花園公社,1984年更名為花園鄉。現轄7個行政村,105個村民小組,共有117個自然村。至2005年底,全鄉總戶數4446戶,19669人,其中男10619人,女905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3.5%。鄉內共有姓氏18個,多為徐姓,均為漢族。

經濟


經濟持續穩步增長。工農業總產值由2001年的1100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2217.47萬元,增幅達102%,年增長20.4%。2006年財政收入達到79.83萬元,扣除農業稅免除因素,比2001年增長65%,年平均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穩步提高。
農業和農村工作顯著加強。油菜、薴麻、紅薯、生豬養殖為主的傳統產業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完成了2座小(二)型水庫加固,新修了河堰2座。完成了退耕還林8200畝、國家公益林101個小班共3.97萬畝。完成了林業產權制度改革。
鄉村面貌明顯改觀。完成了花園集鎮總體規劃。完成立肇線花園段線改造工程,花樂公路、紅花公路、南下至洪一公路、三合公路等已全線開通,累計新修拓寬道路56公里,水泥路面硬化4公里。電網改造全面完成,實現了城鄉居民同網同價。大力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投入45萬元,完成廣播電視光纖線路改造工程,820戶家庭使用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23%。大力推進行動電話網路延伸工程,使信號能覆蓋全境,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固定電話裝機量不斷增加,總裝機2300多部,入戶率達50%。完成了飲水工程5處,改善了6000餘人生活用水,自來水使用率達30%以上。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
花園鄉
花園鄉
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明顯增多。全面落實農業稅減免,實現了農民稅費“零負擔”。落實退耕還林、糧食直補等各項惠民政策,共發放退耕還林補助資金180.1萬元,糧食直補資金47.39萬元,良種補貼33.4萬元,農機補貼2.4萬元。公益林補助資金69.475萬元。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5793人。實行大病醫療救助,救助8人,救助額2.2萬元。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低保191戶548人,集中供養五保老人49人。落實九年義務教育學雜費減免和特困生書本費和住宿費補助。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公共事業投入不斷加大,各類社會事業累計投入資金1120萬元。新建了花園中學、花園中心小學、油市小學、茅竹小學、北山小學、南下小學教學樓,新建了中心小學宿舍樓、食堂等附屬設施,累計新建校舍14772m2。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5%,輟學率控制在1%以內,初中入學率98%,輟學率控制在3%以內,“兩基”教育成果得到了鞏固。內黃坑安置點安置了32戶移民。新建花園敬老院、花園衛生院綜合大樓。兒童疫苗接種率98%,各類疾病得到了有效防治,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設、國防教育等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涉農部門服務群眾的水平進一步提高。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一年來,全鄉廣大幹部群眾在鄉黨委的正確領導下,一手抓災后重建,一手抓經濟發展,克服了從未有過的困難,經歷了從未有過的艱辛,大災之後經濟迅速恢復,重建工作全面完成,人民安居樂業,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一)突出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三農”工作新突破,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
鄉黨委、政府立足於鄉情,在農業提出了“花園的希望在山、潛力在牧,出路在流通”的發展思路。充分利用花園山地多、小山坡多的優勢條件,在全鄉大力推進經濟林果業生產,我們實行了“山上進行林木管護,山腰發展小山竹生產,山腳、荒地發展果業生產,山地、邊地發展薴麻、芝麻等高效作物”的措施,取得良好成效。發展果業生產1500多畝,薴麻、芝麻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全年完成國債造林725畝,退耕還林1974畝,中德火燒林補植1000畝,中德封山改造林600畝。全面完成林業產權改革,分山到戶10.86萬畝,到戶率95.6%,發證4600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