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亞洲一號的結果 展開
- 美國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
- 京東的全國電商物流中心
亞洲一號
美國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
亞洲一號衛星的前身是美國休斯飛機公司為美國Western Union通信公司設計製造的Westa6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
1984年2月,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攜帶該衛星和另一顆印度尼西亞PalapaB2衛星一起進入太空。這兩顆衛星在脫離太空梭后,衛星上的近地點發動機沒有按預定計劃點火,因而均未能進入預定軌道,衛星發射失敗。所幸的是,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菲爾莫爾是的地面跟蹤站監測到並計算出了兩顆衛星的具體位置,同時發現了衛星的狀況良好。休斯飛機公司和美國宇航局(NASA)緊急探討了回收衛星的可行性,雙方一致認為回收這兩顆衛星是可行的。
承保衛星發射的保險商支付了衛星發射失敗的保險費之後,擁有了這兩顆衛星的所有權。在核算了相關費用后,保險商也認為回收這兩顆衛星在經濟上是划算的。於是,保險公司委託休斯飛機公司和美國宇航局共同完成衛星的回收任務。
1984年11月8日,另一架名為“發現號”的太空梭發射進入太空。在11月12日回收了PalapaB2衛星之後,太空梭於11月14日飛行到距離Westar6衛星9米的範圍,兩名太空人步出機艙,前往衛星,並引導太空梭上的機械手將衛星抓回貨艙。11月16日,“發現號”太空梭安全返回地面。回收的衛星被運送到休斯公司,有衛星技術專家組作了徹底檢查。1985年4月,專家組向保險商提交了一份關於翻新檢修及重新發射的建議書。
1988年2月24日,亞洲衛星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亞洲衛星公司決定從保險商手中購買Westar6衛星,並將其重新命名為“亞洲一號衛星”。衛星的有關技術參數也根據覆蓋亞洲地區的要求做了重新調整和更新。
1989年初,亞洲衛星公司與中國長城工業公司就“亞洲一號衛星發射服務合同”達成一致,1989年1月23日,雙方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隆重的合同簽字儀式。
1990年2月12日,亞洲一號衛星從美國洛杉磯由包機空運到中國四川省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1990年4月7日,分別從北京和香港出發的兩架飛機直飛西昌,來自中國各部門的領導和用戶代表、保險公司、設備商及媒體代表等集聚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共同觀摩及見證亞洲一號衛星發射的歷史時刻。
由於氣象原因,當晚的兩個發射窗口均未能滿足發射條件。就在第三個發射窗口,也就是最後一個發射窗口出現后,天空放晴,指揮大廳里傳出倒計時的聲音,21時30分,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順利發射,將亞洲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亞洲一號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1990年4月7日北京時間21時30分,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亞洲一號”衛星。火箭發射升空后,一、二級火箭先後脫落成功,三級火箭相繼兩次點火,載著“亞洲一號”衛星在太空飛行。三級火箭工作16分鐘以後,星箭分離,衛星進入近地點距地球200公里、遠地點距地球36000多公里的大橢圓軌道,從而成功地把我國首次承攬發射的第一顆外國衛星送上太空。從火箭點火起飛到實現星箭分離,為時21分22秒。
發射亞星是“長征三號”火箭連續成功進行的第六次發射。自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首次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通信衛星以來,“長征三號”火箭已成功地將我國自行研製的五顆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由中國長城工業公司承攬的這次發射亞星服務的合同,是1989年1月23日在北京簽訂的。從簽訂合同到發射前後僅14個月。
作為亞洲地區衛星通信的先驅,亞洲衛星公司率先於1990年4月7日,使用中國長征三號火箭成功發射亞洲一號衛星,此舉開創了亞洲地區衛星通信廣播的新紀元。亞洲一號衛星是亞洲地區第一顆商用通信衛星,也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生產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國外製造的商用靜止軌道通信衛星。亞洲一號衛星對亞洲各國、各地區的廣播電視和衛星通信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亞洲地區衛星通信發展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同時也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2003年4月,亞洲一號衛星圓滿完成歷史使命,光榮退役。繼成功發射亞洲一號衛星之後,亞洲衛星公司相繼成功發射了亞洲二號衛星、亞洲3S衛星和亞洲四號衛星。亞洲衛星系列具有功率高、容量大、覆蓋廣、衛星軌道位置優越、軌道和網路協調優先順序高等優勢,上述三顆在軌衛星共為亞洲地區提供了80個轉發器、3024MHz帶寬的C波段空間資源和45個轉發器、2220MHz帶寬的Ku波段空間資源,覆蓋了亞洲、大洋洲、中東地區以及非洲東部地區。
“亞洲一號”衛星的前身是美國休斯飛機公司為美國一家通信公司設計製造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它重 1.24 噸,有 24 個 C 波段轉發器,分南北兩個波束,用途比較廣泛。1984 年 2 月,這顆衛星和另一顆印度尼西亞衛星一起,由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攜帶進入太空。由於中這顆衛星上的近地點發動機沒有按預定程序點火,未進入預定軌道。承保衛星發射的保險公司在支付了衛星發射失敗的保險費之後,委託休斯飛機公司和美國宇航局,於 1984 年 11 月由“發現號”航天飛從天上將這顆衛星抓了回來。此後這顆衛星四易其主,最後在 1988 年被亞洲衛星有限公司買了下來,並重新命名為“亞洲一號”衛星。衛星的有關技術參數也根據覆蓋亞洲地區的要求做了重新調整和更新,升空后將定點於東經105.5 度赤道上空,覆蓋面積可達亞洲 30 個國家,能為東南亞、朝鮮半島和中國部分地區的 25 億人口提供先進的通信服務。
上世紀 90 年代的第一春,世界航天領域又一次籠罩在陰影里。年初,美國的太空梭升空后不久,就失去了控制,導致發射失敗。2 月 22日。法國的“阿里安”火箭,攜帶著日本的兩顆通信衛星升空后爆炸,直接損失 6 億美元,創造了航天史上賠償保險金的世界最高紀錄;續后,美國的大力神火箭同遭厄運。世界航天發射市場的不景氣,使人們的目光不約而同地集中到了西昌,“中國能不能成功?”一些國外航天界的老闆和專家曾做出種種猜測和設想,許多人用懷疑的目光注視著西昌。
然而,發射中心的人們,此時此刻卻顯得鎮定自若,充滿著必勝的信心。在“亞洲一號”衛星發射前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曲從治冷靜而又自信地說:“美國、法國的失敗,給我們敲了警鐘,但我們絕不會走他們的老路,我們有著必勝的信心和把握。”
這絕不是沒有根據地吹牛說大話。曲從治之所以能夠擲地有聲地講“能夠成功”,是以工作的高質量為基礎的。從衛星進場到工作展開的每一個細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都嚴格履行了周總理生前提出的“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 16 字方針。
“人員不帶思想問題上陣,設備不帶隱患參戰,產品不帶故障上天”,這是發射中心的工作準則。為了防患未然,在任務的準備階段,他們廣泛深入地開展了事故預想活動。大家開動腦筋,把可能出現的一個個問題和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預想出來,並制定出相應的防範措施和應急辦法,把一切隱患全消滅在火箭升空之前。在一次模擬聯調中,中心指控站的兩台 240計算機突然出現了“死等”和“清機”的現象。在往常,這種偶發性的現象,是不會引起人們注意的。但計算機室的技術人員卻看得十分嚴重,他們認為,計算機是發射中心的“大腦”,是“大腦”就不能有絲毫的反常和失靈。為了查清“死等”和“清機”的原因,他們以高度的責任感在全室開展了一次設備大檢查,最後終於從理論上找到了原因,並對計算機進行了相應的技術改造,排除了隱患。按理說,原因找到了,隱患排除了,此事應該結束了。但是,他們心中仍感到不踏實,於是,又舉一反三,對兩台大型計算機的上千塊集成線路板,進行了認真的清理和檢查,結果又從中查出了幾處隱患,及時排除了故障,確保了計算機的正常運轉。
“亞洲一號”衛星的成功,震撼了世界,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發射當晚,鄧小平從北京打來電話祝賀。江澤民、楊尚昆、李鵬也分別發來賀電。同時,一些國家的知名人士和報紙電台也紛紛發表文章、評論,對這次成功的發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瑞典空間公司總裁倫諾特 · 呂貝克說:“這次發射成功,表明了中國空間技術的水平,使中國在世界發射市場確立了地位。”“我們期待著同中國在空間技術方面進行更多的合作。”
香港著名企業家、和記黃浦公司董事長李嘉誠先生說:“這次發射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對於穩定香港的民心和局勢有重要的作用。”合眾國際社認為,中國這次成功地把“亞洲一號”送入軌道,從而使中國打入目前為止一直由美國和歐洲的“阿里亞斯”所壟斷的衛星發射市場。這是中國在航天業競爭方面的一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