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民歌

海南省地方民歌的古老歌種之一

崖州民歌是海南省地方民歌的古老歌種之一,流行於三亞崖城以西、樂東沿海等古崖州屬地及東方感城一帶。是以崖州客人(漢人)方言詠唱、格律異常嚴謹且自成一體、蔚起於古崖州"西六里"鄉間並向四周傳播的一種漢語民謠。古老的崖州民歌,至今仍在傳唱。沒有任何花哨的修飾,民歌歌手將熱情的曲調注入吟唱中,把對生活的熱愛用質樸的語言淋漓暢快地一一釋放。

2006年5月20日,崖州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崖州志》上沒有明確記載崖州民歌的來源出處,但是從所搜集的崖州民歌年代推斷,民歌相傳興起於宋代,繁盛於清朝後期。民歌由格式為4句28個字的四行絕句演變過來,起初只是文人墨客之間為了表達感情而吟唱,慢慢傳入民間在勞動人民中自由吟唱。
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后的歷次政治運動,崖州民歌的生存發展空間屢遭破壞。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時破四舊,對崖州民歌的衝擊更大。但這只是對民歌的外部衝擊,並不至於使民歌從此消亡。
20世紀80-90年代,崖州民歌喜得春風化雨,枝葉叢生,一批民歌的保護傳承人,開始自發地投入到崖州民歌保護傳承的工作中。社會環境的寬鬆,民歌得以恢復生機。當年有人印歌本賣錢,有人刻錄音歌帶討錢過生活,還有些人專門唱歌賺錢,民歌在當時已無形中成為一種產業。
崖州民歌
崖州民歌

基本特徵


題材
崖州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歌詞多為七言。大體來說,可分為勞動生產、社會鬥爭、愛情婚姻、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知識技能、旅遊觀光、故事傳說等題材。
從內容長短上來看,可分為長篇敘事歌,生活長歌,短歌和對歌四大部分。長篇敘事歌多為敘事長詩;生活長歌(俗稱歌牌)代表作有《貧家織女怨》《十道情郎》等;短歌(俗稱歌仔)以七言四句體為一首,多為即興吟唱歌,如《觀音填海歌》;對歌(俗稱答歌),通常產生於民間藝人對歌過程中。
曲調
根據演唱場合和所起的功用不同,崖州民歌的曲調可分為號子、叫賣調、拉大調、柔情調、嗟嘆調、哼小調等六大類。號子是群眾在生產勞動中創作,演唱的歌曲;叫賣調是生意人為招攬生意而作的廣告式民歌;拉大調為崖州走民歌常用聲調;柔情調,聲調委婉,多用於情歌演唱的場合;嗟嘆調,多用於歌唱失約、情變、傷感悼亡等,音調悲哀、凄厲;哼小調多為搖兒歌、童趣歌,特點是念白多,拉音少。
語言
從語言押韻上看,崖州民歌格律嚴謹,在每一首(或每一段)的四句歌辭中,要求第一、二、四句的尾音都要押韻(首句亦不許脫韻)。四句尾音的音調,也順次嚴格規定為人聲(或陰平)、陰平、入聲、陽平。此外,每一首(或每一段)中的四個尾音均不準彼此重複。
崖州民歌多為七字句,因此唱法上,七個字要定調:多字句前面字要口念白,最後七個字要定調。七字句的句式節奏,多數跟律詩、絕句一樣,為四—三節奏,二—二—三節奏,少數是二—三—二節奏,極少數是三—四節奏或二—五節奏。

代表作品


崖州民歌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十送情郎》《梁生歌》《張生歌》《孟麗君》《駐春園》等。

傳承價值


傳承價值
崖州民歌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歷史價值。崖州民歌源遠流長,一路走來,承載著崖州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的信息,是歷史研究的“活化石”。現在收集到的70多部歷史故事長歌,是不可多得的、具有很高價值的歷史遺存精品。
文化藝術價值。崖州民歌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它不僅語言通俗、形象生動、聲情並茂,而且嫻熟運用賦、比、興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錘鍊出膾炙人口的藝術精品。如有首崖州民歌唱到:“瓜園收瓜瓜壓瓜,石灰築牆灰壓灰,鐵鎚打鐵鐵壓鐵,酒餅釀酒飯壓飯”,以諸多的事物相壓現象,暗喻舊社會人壓迫人的弊病,雖不明指,卻能意會,可以避開官方審查和迫害。這民歌的藝術手法何等高超。崖州民歌的音樂曲調優美動聽綺麗多姿,是中國音樂文化的一朵奇葩。
社會價值。民歌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又對社會生活起著影響作用。古代稱民歌有“教化”、“洽世”作用,近現代稱民歌為革命鬥爭的有力武器之一。如抗日戰爭時期,崖州的歌手孫恢堯編唱歌首《抗日救國歌》,長達數千句。長歌開章明義唱道:“日本攻打東省,殺死同胞多無數,身屍疊如髙山嶺,鮮血流成深江河”,曆數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惡,號召全國人民思民族自由解放決心收回神聖領土,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國事擔在肩走向前。這首長歌傳遍城鄉,是動員民眾抗日的號角。
民歌的社會價值還表現在人際交流、感情表達、陶冶情操,活躍群眾文化娛樂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等諸多方面。
傳承現狀
如同中國眾多古老民間藝術文化一樣,崖州民歌同樣面臨著嚴峻的藝術傳承問題。在現代化潮流的衝擊下,這種民間音樂難與來勢洶湧的流行音樂相抗衡,如不及時搶救保護,就會隨著傳人的離去而消失。
傳承人物
吉彩妹,女,1953年出生,漢族,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樂東縣申報。
張遠來,男,1953年出生,漢族,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三亞市申報。
陳桂鑾,女,1956年出生,漢族,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三亞市申報。
陳人順,女,1933年出生,漢族,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樂東縣申報。
保護措施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崖州民歌,2004年8月,在三亞市老幹部孫治福的呼籲下,張遠來與周啟城、麥宜斌等50餘名崖州民歌愛好者,組織成立了崖州民歌協會,組織民歌培訓班、收集整理民歌歌本、發掘培養民歌傳承人,並通過協會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6年11月23日,崖州民歌傳習所在三亞市崖州區保平村揭牌成立。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樂東黎族自治縣文化館、三亞市群眾藝術館獲得崖州民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11月24日,崖州區委宣傳部主辦的“喜慶十九大崖州民歌唱響中國夢”首場宣傳文藝演出活動在崖州區南濱大禮堂舉行,崖州民歌在其中得到展示。
2018年12月14日,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策劃推出2018中國(海南)民歌盛典系列活動,崖州民歌在其中得到展示。

藝術特色


崖州民歌有明顯的佛教"齋歌"和唐詩的印記。唐代佛教傳入海南,最早在今三亞市崖城鎮(即古崖州)建有佛廟"大雲寺",唐僧鑒真第五次東渡日本因颱風襲擊漂泊至振州時(即後來的崖州),就住在該寺,傳播佛教文化,念唱"齋歌"(俗稱)。崖州民歌的嗟嘆調就出自齋歌,崖州民歌的歌詞接近七言唐詩,顯然是受了唐詩的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三七句"、"長藤句"等演唱形式打破了崖州民歌原來4句28字的框架結構,慢慢發展為30-40字不等。民歌演唱的場合不限,田間地頭、屋前院后都能盡情放歌。
崖東不如崖西興盛
作為一種民俗現象,崖州民歌主要風行於古稱"西六里"的鄉間,也即今樂東沿海一帶的農村。因此,體現了崖歌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和著名歌手,都出自崖西。崖城以東也有操客語方言的移民聚落,何以歌謠在這裡未能像崖西那樣興盛?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東部的客語移民來得較早,大都是宋元時期就到此定居了,而那時候,崖歌尚未在這塊土地上生根;二是他們的定居點較散,過去僅落腳於永寧、臨川、保平三地,曾一度處於其他民族或族群的"分割包圍"中,難以形成強勢的語言與文化。而"西六里"則不同,這六個里是連成片的,並且幾乎屬客語方言群的一統天下。此地總體上比崖東更為貧瘠,故來得較晚的閩南移民只能在這裡棲身。此時已值明清之際,崖州歌謠應早定型,因客語群在崖西人多勢眾,這種歌謠在當地的興盛也就理所當然了。
崖州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歌詞多為七言,從人文歷史、風光景色到生產勞動、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無不涉及。已發現的敘事長詩不下百首,是崖州民歌中的瑰寶。崖州民歌曲調優美動聽,有號子、叫賣調、拉大調、柔情調、嗟嘆調、哼小調等。常見的曲目有《十送情郎》、《梁生歌》、《張生歌》、《孟麗君》、《駐春園》等。
這種以口頭傳唱和手抄文本流傳至今的民間歌謠,是崖州人民在生產、生活中抒發感情、唱頌美好生活的民歌,是樵夫平民漁翁百姓之歌。
崖州民歌的內容一般有長篇敘事歌,生活長歌,短歌和對歌四大部分。長篇敘事歌(俗稱歌封或大朝歌),這一題材的民歌每部都是一部敘事長詩;長歌(俗稱歌牌),這類民歌的代表作有《貧家織女怨》、《十道情郎》等;短歌(俗稱歌仔)以七言四句體為一首,短歌多為即興吟唱歌,精品極多,傳唱範圍廣,如《觀音填海歌》;除此之外,還有對歌(俗稱答歌),民間對歌藝人具有很強的口頭即興創作能力和應變能力,對歌內容隨意,即興唱答通宵達旦對唱不停,在民間文化中堪稱一絕。
崖州民歌格律嚴謹,在每一首(或每一段)的四句歌辭中,要求第一、二、四句的尾音都要押韻(首句亦不許脫韻)。四句尾音的音調,也順次嚴格規定為入聲(或陰平)、陰平、入聲、陽平。即除第一句的尾音稍可通融外,其餘三句的尾音音調都不許更改。除了尾音,別的字音也須儘可能符合平仄。而對各句第四個字的音調要求尤嚴。此外,每一首(或每一段)中的四個尾音均不準彼此重複。總之,就韻律而言,它比絕句或竹枝詞還嚴格。

傳承意義


崖州民歌為群眾所喜聞樂見,長期以來依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由於民間藝術根植的土壤就是廣大群眾,民間對民歌的改造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民間歌者借物詠懷,將當地的風土人情全部注入歌曲之中,為民歌形式和內容增添了新鮮血液和活力。
但是由於很少摻雜市場因素,缺乏市場推廣使得包括崖州民歌等藝術形式的推廣之路越走越窄。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崖州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