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傑希爾谷地

阿富汗東北部狹長山谷

PQnliexi’er Gudi潘傑希爾谷地(Panjshirvalley)是阿富汗東北部的一處狹長山谷。位於興都庫什山脈南麓,南距首都喀布爾約80千米。扼控喀布爾至東北各省以及塔吉克和烏茲別克之交通要衝,戰略地位重要。屬帕爾萬省潘傑希爾縣。

簡介


谷地由多個小山谷組成,從帕爾萬省北部沿興都庫什山脈向西南延伸,長約150千米,寬5一10千米,面積3526平方千米。喀布爾河的支流潘傑希爾河流經谷底,地形崎嶇,通行困難。兩側山峰迭起,山勢陡峻,終年積雪,但有山口可通鄰近的巴達赫尚、巴格蘭和拉格曼等省。西南谷重鎮古爾巴哈爾,有公路通喀布爾以及谷內魯哈、阿斯塔納、澤尼亞等城鎮。谷口以南20多千米處為巴格拉姆空軍基地。1979年12月蘇聯軍隊入侵阿富汗后,谷地成為阿游擊隊抗擊蘇軍的重要根據地。
狹長的潘傑希爾山谷象一把利刃懸在喀布爾的東北端。被譽為“潘傑希爾雄獅”的北方聯盟前領導人馬蘇德的陵墓就位於山谷的一個紫色山巒上。陵墓背靠皚皚的興都庫什雪山,下繞清澈的潘傑希爾河水,周圍景色寧靜而幽深。
潘傑希爾谷地
潘傑希爾谷地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潘帕希爾沒聽說過,潘傑希爾很有名啊,80年代馬蘇德的武裝在潘傑希爾沉重地打擊了入侵的蘇聯軍隊。
潘傑希爾谷地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東北100多公里的潘傑希爾省西北部,是一條長100公里,寬10公里左右的東北-西南向山谷,大致的經緯度是北緯35-36度,東經69-70度。

山谷特徵

在二十餘年前出版的阿富汗旅遊地圖上,潘傑希爾山谷公路還是一條通途。但蘇聯入侵后,這條道路裸露見石、坑凹不斷,曲曲彎彎在鐵黑色山坡上盤旋。汽車在上面爬行,顛簸搖晃,宛如巨浪中的一葉扁舟。
沿途可見銹跡斑斑的蘇式坦克、火炮、裝甲車的殘骸棄於路邊。有些地方的路障就是坦克脫落下的履帶。馬蘇德墓地的守兵,腰間束著一條褪色的蘇軍皮帶。
這些都是當年慘烈的抗蘇游擊戰留下的痕迹。馬蘇德正是以潘傑希爾山谷為根據地,憑藉地形險惡的優勢,抗擊了數萬蘇聯軍隊的連年進攻,成為當年反侵略戰爭中的民族英雄。在整個侵阿戰爭中,蘇聯共損失600架飛機和200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死傷5萬餘人,其中相當一部分就消耗在潘傑希爾山谷。
谷口的古爾巴哈鎮,房屋破舊低矮,道路狹小髒亂不堪。小鎮外,有數座被炸毀的橋樑。為方便交通,旁邊臨時鋪上了比汽車車身略寬的鋼板。汽車在上面行駛需格外小心。塔利班佔據喀布爾後,馬蘇德率領的北方聯盟軍隊退守潘傑希爾山谷。谷口一帶就成了兩軍多年拉鋸戰的場所。這些橋樑是幾個月前塔利班撤退時,為阻止北方聯盟進攻炸毀的,何時修復尚不可知。
潘傑希爾山谷的亮色是潘傑希爾河。這條河發端於興都庫什山雪峰,在喀布爾城東與喀布爾河匯合,最後注入滔滔印度河。潘傑希爾河水清澈而甘甜。當地人自豪地說,潘傑希爾河是阿富汗最好的水源。
六七十年代,阿富汗人民在中國工程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在潘傑希爾河上築壩修渠,建成了至今仍受當地人稱道
的帕爾旺水利灌溉工程。這是一個很成功的工程,滋潤了約2.5萬公頃土地。其中近萬公頃原先是只長駱駝刺的荒地,被改造成了農田或者葡萄園。
雖然周圍農田很多已經荒蕪,但渠道還是基本完好。巨大的水泥石板整齊劃一,河水沿著渠道緩緩流淌。但當年曾灌溉的葡萄園早已被布滿地雷,誰都不敢踏進半步。每年,葡萄藤自生自滅,由於缺乏支架,只剩下一個粗壯的根莖。
葡萄園旁邊,已成廢墟的房子一片連一片,渺無人煙。這一景象不由得令人感慨:“幾處敗垣圍枯井,向來一一是人家。”

氣候特徵

冬陰春雨夏秋干
該地的雨旱季節是很奇怪的,既不像它東側印度半島夏雨冬干,也不像它西側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干,而是冬陰春雨夏秋干。
該地夏秋乾旱是因為副熱帶高壓季節性北移控制阿富汗的結果;冬春季陰雨,則是西風帶季節性南移,地中海氣旋不斷東來影響所造成。這也是地中海氣候形成的原因。但是東到了阿富汗的經度,由於冬季中西伯利亞高壓十分強大,加上氣溫低空氣中水氣少,因此才雲最多(冬季中月平均雲量可達5成左右)而雨少。到了春季,西伯利亞高壓減弱消退,加上氣溫高水氣比較豐富,因此3、4月雖然雲量比冬季減少,但雨量卻是全年相對最多的季節。這兩個月雨量佔了全年的50-60%以上,屆時草原青青,鮮花開放,是全年最美的季節。5月上旬,溫帶西風帶北移,天氣轉晴,土壤水分大量蒸發,該地地面草類也自南而北迅速變黃枯萎。
不過,該地年雨量仍很少,一般300-400毫米以下。因此河谷盆地等低洼地區一般只有季節性草類,只是河流旁和有灌溉水源的地方才有莊稼和樹木。
雷霧極少沙塵多。由於夏季半年地面乾旱,亞熱帶陽光又十分強烈,因而空氣十分乾燥。所以除了較高山區以外,該地夏季雷霧極少而卻是沙塵暴的多發季節。這些雲霧和沙塵天氣對現代戰爭中用紅外和激光制導的導彈等武器的準確命中是不利的

谷地情況


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以北150公里的崇山峻岭中,坐落著舉世聞名的潘傑希爾谷地。這個谷地全長100多公里,寬10餘公里,其北口控制著著名的薩朗隧道,是喀布爾通往前蘇聯邊境戰略通道的咽喉。在長達十年的阿富汗抗擊蘇聯的侵略戰爭中,潘傑希爾谷地的戰火多次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谷地燃戰火
1979年12月27日晚7時半,蘇軍突然攻佔喀布爾電報大樓,切斷了阿富汗阿明政府與外界的聯繫,同時佔領阿明的官邸,殺死阿明及其家庭成員。經過3個半小時的交火,蘇軍完全控制了喀布爾市。28日晨,蘇軍地面部隊在航空兵掩護下越過蘇阿邊境,沿東、西兩條戰略公路向阿縱深高速推進,實施鉗形攻擊。在短短一周時間裡,蘇軍迅速佔領了阿富汗全境,控制了阿富汗主要城市和交通幹線。阿富汗人民不甘屈服於蘇聯的統治,紛紛加入抵抗的行列,阿富汗境內到處燃起了反抗蘇聯侵略的烽火。在穩定戰果后,蘇軍開始向武裝抵抗戰士佔據的地點發起了清剿行動。他們很快就發現,以潘傑希爾谷地為基地的抵抗游擊隊成了讓他們頭痛的“戰術難題”。
潘傑希爾山谷作為游擊隊的基地是最理想不過的,它有興都庫什山脈的掩護,山谷的進口薩朗隧道海拔3000多米,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游擊隊可以在谷地進行集結,對為喀布爾提供給養的車隊進行伏擊。
由於阿富汗是個內陸國家,境內多山,山地和高原佔全境五分之四,國內沒有鐵路,侵阿蘇軍的給養主要靠公路運輸和空運。通過蘇聯境內烏茲別克共和國的捷爾梅茲,經薩朗山口,越過興都庫什山脈的全長425公里的2號公路,成為駐喀布爾蘇軍的主要補給通道。蘇軍很快認識到,不控制潘傑希爾谷地,他們就無法控制阿富汗。從1980年至1989年的10年時間裡,蘇軍先後對潘傑希爾谷地發起了9次大規模的攻勢。經久不散的戰火硝煙,使昔日名不見經傳的潘傑希爾谷地插名四海。

潘傑希爾雄獅


說起潘傑希爾谷地的戰鬥,不能不提到著名的抵抗運動領袖馬蘇德。馬蘇德1952年生於阿富汗潘傑希爾的塔吉克名門望族,其父是阿富汗前國王查希爾統治時期的一名退休准將,他在六位兄弟中排行老三。馬蘇德曾在喀布爾的法國中學就讀。1973年他在喀布爾大學工學院學習,大學一年級就退學加入反對達烏德政府的抵抗組織,遭到鎮壓后流亡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在流落外國期間,馬蘇德系統研究了毛澤東、格瓦拉和戴高樂的游擊戰思想。1975年,馬蘇德重返家鄉潘傑希爾谷地組織反政府游擊隊。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時,他領導的游擊隊已經有數百人。
馬蘇德和抵抗戰士在一起
在游擊作戰的實踐中,馬蘇德掌握了游擊戰的關鍵要素:奇襲、精心的組織、快速的集中和分散兵力。每當有侵阿蘇軍車隊經過薩朗隧道的公路時,馬蘇德派出的游擊小組就會在路上佈雷,然後在附近的制高點伏擊敵人。當敵人的車隊進入伏擊範圍時,散布在山上岩洞和石縫內的狙擊手會擊中車隊第一輛車和最後一輛車的輪胎和油箱,其它游擊隊員就會用密集的火力攻擊整個車隊,攻擊完成後游擊隊員立刻撤離,從不堅守山上的陣地。游擊隊還在崎嶇的隘路上製造塌方,堵塞道路后伏擊蘇軍的裝甲車隊。游擊隊運用這些游擊戰術,給蘇軍的車隊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在1980年8月的一個星期里,馬蘇德領導的游擊隊共擊毀了300輛軍車,400名蘇聯和阿富汗政府軍士兵被打死,馬蘇德領導的游擊隊由此聲名鵲起。
在潘傑希爾谷地,馬蘇德經常接待外國媒體的記者,訓練來自其它地方的抵抗戰士。他的風格給來訪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外國記者描述道:“他的行動之間透著速度和專心,好像他總是要在他的敵人趕到之前結束他的行動。他從不事先宣布他的去向,如果他這樣做了,他肯定會改變路線。他很少在一個地方停留一個小時以上。只有很少的衛兵知道他在哪裡入睡,他也很少在同一間房子里呆兩個晚上。”在保衛潘傑希爾谷地的戰鬥中,馬蘇德贏得了“潘傑希爾雄獅”的稱號。

高原反圍剿


1980年9月初,蘇軍對潘傑希爾谷地發動了第一次圍剿。這次攻勢出動了蘇軍一個團和阿政府軍的一些部隊,在攻勢行動中還進行了機降作戰,馬蘇德領導的游擊隊利用谷地中的有利地形,連續狙擊敵人,使敵人受到嚴重的傷亡,並擊落了10架直升機。攻勢行動在9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就被迫中止。3個月後,蘇軍對潘傑希爾谷地發動了第二次圍剿。蘇軍一個摩步團在一個炮兵營的支援下,向潘傑希爾谷地發起攻擊。游擊隊以少量兵力誘使敵摩步團進入谷地,以其餘力量從翼側突然而迅猛地襲擊敵炮兵陣地,炸毀火炮7門,殲敵20多人,迫使進入谷地的敵軍不得不退出戰鬥。1981年初,馬蘇德的抵抗戰士襲擊了巴格拉姆空軍基地,擊毀了一架安—22重型運輸機。為了對游擊隊進行報復,蘇軍出動了一個加強團和阿政府軍中央軍團一個不滿編的旅。為期三周的圍剿主要是為了癱瘓谷地里的游擊隊基礎設施。像往常一樣,馬蘇德的游擊隊撤回到深山裡,對敵人的機械化部隊進行小規模的伏擊。很快,第三次圍剿也無功而返。8月,抵抗戰士進入高爾巴哈爾,處決了70多名政府的同情者。一個星期後,蘇軍對潘傑希爾谷地發起第四次圍剿,蘇軍的一個摩步團和阿政府軍的一個團進入谷地。這次攻勢在兩個星期後就不得不結束。馬蘇德在對付敵人的圍剿中,完善了他的游擊戰術:當蘇軍開始轟炸時,游擊隊就轉移至側谷或深山。當蘇軍的地面部隊進人谷地后,戰鬥才真正展開,游擊隊利用熟悉的地形,對蘇軍的機械化部隊進行頻繁的伏擊。這些山裡長大的抵抗戰士對山地行動十分適應,光著腳在怪石嶙峋的山路上也能長距離奔跑,而蘇軍的裝甲車和坦克在山區卻很難展開。蘇軍在發動四次攻勢,遭受了嚴重的損失后仍未能控制潘傑希爾谷地,游擊隊反而在戰鬥中不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