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藤橋鎮的結果 展開

藤橋鎮

海南省三亞市轄鎮

藤橋鎮位於三亞市東部。北緯18°24′,東經109°44′。總面積46.2平方公里。東接陵水縣,北靠保亭縣,南臨南海,西連林旺鎮。1990年全鎮有8個村委會,其中,一個漁業村委會,一個黎族村民委員會。一個墟鎮居委會,47個自然村,其中,黎族村莊10個。總人口11997人,其中,漢族8826人,黎族3123人,其他民族48人,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26.43%。有2841戶,其中,黎族648戶。鎮府駐地在藤橋河西,鎮區面積0.44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藤橋之名乃因舊時當地人用藤架橋而得。
宋熙寧六年(1073)置鎮,紹興六年(1136)改藤橋鎮歸吉陽軍;
清朝中後期曾分別改為藤橋鎮為藤橋營;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為“永寧鄉”管轄“上堡、中堡、下堡”,有34個自然村。
民國年間改為崖縣二區、崖縣三區;
民國34年(1945)復為永寧鄉,管16個保,168個甲,解放后沿稱三區,管轄藤橋鄉、林旺鄉、保境鄉、龍樓鄉、龍海鄉、仲田鄉等13個小鄉,1957年7月撤區並大鄉,廢三區將13個小鄉並為藤橋和新龍兩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將藤橋和新龍兩鄉與南田、三道兩個農場以及陵水縣的英州鄉(即現在的英州、田仔、軍田三個地方)、保亭縣的南山鄉(即南在的南山、付巾、廣西村委會)合併成立海燕公社。
至1959年廢海燕公社,南田、三道兩場歸農墾,析英州歸陵水縣管轄,改稱為藤橋公社,1961年體制下放,析藤橋之洪風、新龍、三灶、大灶、下丈、青田、草廠、風塘八個大隊,另設立林旺公社。
1983年改為藤橋區,1986年又改為藤橋鎮至今。

地理環境


全鎮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屬丘陵山區,平均海拔294米,南部沿海為平緩地帶,平均海拔10米,是水稻、甘蔗、椰子的生產區。北部山區小垌田或梯田。多為壤土,南部為平緩小塊田洋,多是沖積壤土、沙壤土,全鎮山峰海拔多在200米左右,是保亭和崖縣的分界嶺。主要河流有東河和西河。東河是藤橋境內最大河流,也是崖縣第二大河,年平均總流量約三億立方米。解放前,沒有水利設施,藤橋東河和西河常泛濫成災,使河兩岸1100多畝稻田受澇,而旱季則缺水灌溉。1957年開始聯圍築壩,在東河上游建起了新民石壩。1958年大興修建山塘水庫,搞引水排澇配套。1990年全鎮有中小型水庫10宗,電動排灌站1座,灌溉面積0.95萬畝。

經濟


藤橋鎮是三亞市主要農業鎮之一,1990年全鎮耕地面積13039畝,其中,水田6274畝,旱田949畝,坡地6753畝,糧食總產達2649噸,平均畝產250公斤,農業總產值1854萬元。1990年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2247畝,蔬菜2877畝,瓜類520畝,橡膠3379畝,椰樹1824畝,檳榔647畝,香蕉471畝,芒果427畝。畜牧業有牛1909頭,山羊1221隻,生豬12416頭。畜牧業產值為188.5萬元。漁業以淡水養殖為主,捕撈為輔。1990年水產量為419噸,養殖面積為18公頃。漁業產值28.7萬元。工業有糧廠、農機修理廠等大小企業6家,工業企業總產值256萬元,國內生產總產值3462萬元,人均收入603元。該鎮商業較繁榮,1990年有商店222家,食店15家,旅店2家。有農貿市場3座,佔地面積4048平方米,建築面積967平方米。成交商品有生豬、三鳥、大米、蔬菜、魚類等近百種。1990年農貿市場平均每月成交額26.4萬元。藤橋薏米仁為海南著名特產之一。

社會


解放初期有小學7所,學生1340人。1990年有中學1所,小學7所,教職員工148人,在校學生1927人。解放前,本地只有2家藥鋪,2戶個體開業行醫。1990年有中心衛生院1所,醫護人員34人。床位30張,醫療站2個。墟鎮有派出所、稅務所、銀行、郵電所等單位。

交通


藤橋鎮是三亞市的咽喉之地,歷代軍事防衛之要地。地處海榆東線,交通方便。全鎮村村通公路,四通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