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舜徽

歷史學家、文獻學家

張舜徽(1911年7月-1992年11月27日),男,湖南沅江縣人。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會長等。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文獻學家,長於校勘、版本、目錄、聲韻、文字之學。

在華中師範大學執教40年之久,是中國第一位歷史文獻學博士生導師。一生完成學術著作24部共計八百萬字。精於“小學”,博通四部,成為一代“通人”大家。其學術著作全部由毛筆撰寫完成。代表作《勞動人民創物志》《中國社會之分析》《史學三書平議》《說文解字約注》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11年7月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其父親厭惡八股文,終身不應科場考試,埋頭鑽研樸學,尤擅長天文演演算法。在父親的引導下,他致力自學,掌握了許多治學的方法。他主張走博通的路,讚賞通人之學。自小學(過去學者稱文字、聲韻、訓詁之學為小學)而經學。
張舜徽個人照
張舜徽個人照
17歲寫成《爾雅義疏跋》一文,指出《爾雅》《說文》的異同和郝氏《義疏》不足之處,這是他考證文字的開端。
1928年,其父去世。他負笈出遊,尋師訪友,初到長沙,後到北京。在北京他認識了不少通人碩學,得到多方指教。

工作經歷

1932年回到長沙,在文藝、雅禮、兌澤等高級中學擔任語文、歷史教師。在此期間,仍矢志自學,精讀了《史記》《漢書》《三國志》,又通讀了《資治通鑒》正續編,還仔細涉獵了“全史”——《 二十四史》。
1941年起先後在國立師範學院、民國大學、蘭州大學任教。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舉要》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舉要》
1946年寫成《皇明經世文編選目》,在《蘭州大學學報》上發表。
1950年起任教於中原大學教育學院和華中師範大學。
十年“文革”時期,撰寫《勞動人民創物志》《中國社會之分析》《史學三書平議》《說文解字約注》《廣文字蒙求》《鄭學叢著》《清人筆記條辨》等10部學術專著,共370多萬字。
1962年出版《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
1963年增訂本《廣校讎略》於中華書局出版,顧頡剛來信祝賀,稱“信條理中國學術,惟先生為當行也”。同年11月,張舜徽的《清人文集別錄》又在中華書局出版。
1979年創建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任會長10年。
1981年被評為歷史文獻學博士生導師。同時創建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並任所長10年。
1988年出版了100餘萬字的巨著《中華人民通史》。
1992年11月他將著述、藏書捐贈湖南圖書館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1992年11月27日逝世,終年81歲。

個人作品


《廣校讎略》(附《世說新語釋例》《漢書藝文志釋例》《毛詩故訓傳釋例》三種)1945年有長沙排印本,中華書局1963年4月增訂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一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積石叢稿》(含《積石叢稿》《廣校讎略》《揚州學記》《詩毛詩故訓傳釋例》《乾嘉三通儒故訓傳》五種)1946年蘭州排印本。 《中國歷史要籍介紹》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11月出版。修定后易名為《中國古代史籍舉要》,湖北人民 出版社1980年5月出版,后又以此名收入《張舜徽集》第一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中國史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9月出版。
《顧亭林學記》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出版。后又由中華書局1963后12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張舜徽集》
《張舜徽集》
《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年7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一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清代揚州學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0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清人文集別錄》(上、下)中華書局1963年11月出版。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翻印。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一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周秦道論發微》中華書局1982年11月出版。含《道論通說》《道論足征記》《老子疏證》《管子四篇疏證》《太史公論六家要指述義》等,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國文獻學》中州書畫社1982年12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一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張舜徽寫作
張舜徽寫作
年3月第1版。 《史學三書平議》(含《史通平議》《通志總述平議》《文史通義平議》,中華書局1983年2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說文解字約注》(上、中、下)中州書畫社1983年3月出版。
《鄭學叢著》(含《鄭學敘錄》《鄭氏校讎學發微》《鄭氏經註釋例》《鄭學傳述考》《鄭雅》《演釋名》齊魯書社1984年6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物志》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文獻學論著輯要》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
《清人筆記條辨》中華書局1986年12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一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舊學輯存》(上、中、下)齊魯書社1988年10月出版。
《說文解字導讀》巴蜀書社1990年1月出版。
張舜徽《鄭學叢書》
張舜徽《鄭學叢書》
《漢書藝文志通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一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愛晚廬隨筆》(含《學林脞錄》《藝苑叢話》兩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清儒學記》齊魯書社1991年11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訒庵學術討論集》嶽麓書社1992年5月出版。
《張舜徽學術著作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經傳諸子語選》周國林註譯本,嶽麓書社1997年出版.。
《四庫提要敘講疏》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
《廣文字蒙求》華中師範大學古籍所編。
又有《霜紅軒雜著》《秉燭餘論》《周秦著作政論類要》《漢語語言聲系》《中國校讎學敘論》等著作未正式出版。且其中有不少著作,為台灣多家出版社多次翻印,現其版次不一一註明。

軼事典籍


結識學者名流

除了父親張淮玉,在張舜徽的學術生涯中,有三個人對他有尤其深刻的影響:早歲姑父余嘉錫,自北平南歸直到中歲,楊樹達,晚歲顧頡剛。
在回憶楊樹達的一篇文章中,張舜徽曾深情地說:“平生所識老一輩學者名流,算來不是太少。而親 炙最久,感慕最深,治學著書最勤的,首推楊遇夫先生。”張舜徽初識楊樹達是在當時任教北平輔仁大學等高校的姑父,著名湘籍學者、文獻學家余嘉錫家中。楊樹達為清華大學教授,常到余嘉錫家中談論學問,對年紀尚輕的張舜徽的見識感到驚訝,因此常常約他到家中盤桓。張舜徽常常向這位大學者請教,兩人從此建立起了亦師亦友的深厚友誼。有時張舜徽因為讀書過勤,多日不登門,楊樹達就會打電話到余家,告訴他自己近日的研究心得,或者親自過門約談。謙恭下士,毫無崖岸。抗戰爆發后,楊樹達南歸,任湖南大學教授,兩人的交往更加密切了。後來湖南大學西遷辰溪,時張舜徽任教藍田國師;楊樹達移書召他往辰溪任教,張舜徽因為家累不能應命。楊樹達又寄書相請,云:“達一生無他長,惟樂於賢己者處,達可以進學耳。”可見他對張舜徽推重如此!
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
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
歷史學家顧頡剛年長張舜徽十八歲,亦屬長者之列,是張舜徽晚年交往最密切的學者。張舜徽與顧頡剛沒有特別的私交,但是純粹為中國學術的傳承,他由衷為張舜徽取得的每一種成就而喜悅,因此,幾乎張舜徽每出版一本學術著作,顧頡剛都會寫信表示祝賀,其折節下士之風絲毫不讓楊樹達。1962年,張舜徽出版《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顧頡剛飛書盛讚說:“綱舉目張,顯微索隱,為初學引導正路,諄諄以教,苦口婆心,俾其於摸索之中,得見明燈,歡喜讚歎,當不止剛一人也。”翌年,增訂本《廣校讎略》於中華書局出版時,顧頡剛又來信祝賀,稱“信條理中國學術,惟先生為當行也”。同年11月,張舜徽的《清人文集別錄》又在中華書局出版,顧頡剛讀後不勝欣喜,釋卷之後,當即提筆修書云:“先生所著諸書,示學者以途徑。啟牖之功,實在張香濤《輏軒語》《書目答問》之上。然彼二書,對我輩之效用已極巨。先生別白是非,指明優劣。上紹向、歆之業,下則藐視紀昀之書,其發生影響之大,固不待言也。”正是在顧頡剛的敦勸下,張舜徽又寫作了《清人筆記條辨》。1979年夏天,張舜徽因事進京,專程到三里河南沙溝寓所拜訪了顧頡剛,當時顧頡剛正在病中,聽說張舜徽來訪,立刻披衣出迎。這雖然是兩人的第一次會面,但相談非常歡洽。

八十自述

日月易得,時光如流,入此歲來,而吾年已八十矣。自念由少至老,篤志好學,未嘗一日之或閑。迄今雖已耄耋,而腦力未衰,目光猶炯。聞雞而起,尚擬著書;仰屋以思,仍書細字。有如《表記》所云:“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荀子》亦曰:“學至乎沒而後止也。”自惟終始,庶幾近之。余之一生,自強不息,若駑馬之耐勞,如貞松之後凋,雖勉從事,不敢暇逸,即至晚暮,猶惜分陰。因自號無逸老人,所以自概其生平也。家世學業,祖若父皆喜聚書。兩世所藏,四部常見之籍略備。幼時讀書家中,先君子親授經傳及文字、訓詁諸書。早在童稚,即聞雞而興,嗜學不怠,一生早起之習,實始於此時。年十有七,遽傾嚴蔭,於是負笈出遊,求師覓友。及旅居燕薊,博訪通人,公私藏書,得觀美富。弱齡還湘,為中學師,講授之餘,伏案不輟,教學相長,期於積微末以至高大。未幾而倭寇入侵,流離轉徙,生資蕩然。從行惟骨肉數口,舊書一囊耳。身歷百艱,僅得不死。年過三十,始都講上庠,四方奔走,由是歷丁壯迄乎耄耋,以教學終其身。生平無他事可述,講習之外,惟讀書數十年,著書數十種耳。
余之治學,始慕乾嘉諸儒之所為,潛研於文字、聲韻、訓詁之學者有年。后乃進而治經,於鄭氏一家之義,深入而不欲出。即以此小學、經學為基石,推而廣之,以理群書。由是博治子、史,積二十載。中年以後,各有所述。爰集錄治小學所得者,為《說文解字約注》;集錄治經學所得者,為《鄭學叢著》;集錄治周秦諸子所得者,為《周秦道論發微》《周秦政論類要》;集錄治文集筆記所得者,為《清人文集別錄》《清人筆記條辨》。而平生精力所萃,尤在治史。匡正舊書,則於《史通》《文史通義》皆有《平議》;創立新體,則晚年嘗獨撰《中華人民通史》,以誘啟初學。至於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平生致力於斯,所造亦廣。若《廣校讎略》《中國文獻學》《漢書藝文志通釋》《漢書藝文志釋例》《四庫提要敘講疏》諸種。固已擁慧前驅,導夫先路。此特就平生著述中較費心力者,約略言之。至於薄物小書,不暇悉數也。
少時誦陶靖節詩,即想慕其為人。所謂“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斯又仰止高賢,情符曩哲。加以生長洞庭之濱,處山水清勝之境,觀魚躍鳶飛,天機活潑,以為人生當適性自樂,安能降志辱身,與時俯仰。由是胸懷恬淡,不慕榮利。升沉寵辱,委之自然。平生服膺老莊,有輕世之志。等窮達,壹壽夭。惟視讀書為性命,終其身寄情於卷帙。於世俗榮枯亨困,未數數然也。當余晚歲閉門沉思,獨造《通史》時,嘗取范蔚宗論班叔皮語「敷文華以緯國典,守賤薄而無悶容」,書為楹帖,懸左右以自策勵,亦可以見吾志趣矣。
一生契家而游,旅食四方,患難相隨,艱苦與共,慘淡持家,得以無隕者,厥惟吾妻金詠先夫人襄助之 力是賴。夫人幼嫻家教,淑慎成性。及與余婚,孝事衰始,和於妯娌,待人謙和有禮。賢德之聲,聞於鄉里。
張舜徽
張舜徽
子女六人,悉自撫育,未嘗僱人以自助。兼為浣濯炊爨種蔬飼豕諸事,一身任之,不以為勞也。其於子女也,不姑息以為愛,不噢咻以為慈,鞭撲不施而教行,鄰近多取以為法。余性疏闊,凡子女教育事,一委之於君。自孩提以至成人,皆由君顧而誨導之。治家尤井井有條,量入為出,雖處困窘,未嘗借貸於人。艱苦歲月中,一家八口,倖免饑寒,又俾余得一志刻勵於學而無內顧之懮者,皆君力也。嗚呼賢矣!
余自一九三一年與君婚後,迄於今秋,適已六十周年。方擬暑退涼生,約集親屬小敘,以為百年偕老之祝,不意八月五日(陰曆六月二十五)清晨,君忽患腦溢血,入院急救無效,竟於八月七日下午四時棄世,終年七十有八。余衰齡喪偶,頓失所依,自此煢煢在疚,痛可言耶!后君之歿三日(八月十日,即陰曆七月初一),為餘八十誕辰,因追憶往事,述為此篇。深感六十年中,若無賢妻襄助,吾家亦無以至今日。乃兼敘其懿德多能,昭示子孫。而吾終亦無以報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勤也,可勝悼哉!亦惟拭吾老淚,振作精神,黽勉成吾未竟之業,以不負吾妻所期望於我者,斯實所以報之也。
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張舜徽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