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橋鄉

南陽橋鄉

明時鄧姓在鄉政府駐地里許建有橋,名“南陽橋”,鄉以此為名。原屬醴陵縣,1959年划入株洲市郊區,屬洲坪公社,1961年為南陽橋公社,1965年劃歸株洲縣,1984年改南陽橋鄉。

簡介


南陽橋鄉
南陽橋鄉
南陽橋鄉位於湘江東濱、淥江南岸,與縣城隔淥江相望 ,總人口2.23萬人。轄17個行政村,203個村民小組,有鄉屬企事業單位18家。鄉機關位於建佐灣村紫雲庵組,內設黨政辦公室、社會事務管理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和綜合治理辦公室等四個綜合性辦公室,有機關工作人員43人。

具體介紹


南陽橋鄉交通便捷、信息靈通、區位優越。省道S211線和省道 S313線貫穿全鄉而過,湘江航電樞紐進場公路在鄉域內與S211相接,河東連接線與淥江二橋工程全面開工;
南陽橋鄉
南陽橋鄉
實現了組組通公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成效突出,近幾年來全鄉共投入300餘萬元完成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湘淥江河堤整治加固工程建設,並對全鄉900餘口山平塘進行了被覆,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下堅實基礎;全鄉共投入220餘萬元全部完成農村高低壓電網改造;同時鄉內於2000年和2003年分別建成移動和聯通通訊基站,搭建了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平台。南陽橋鄉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明顯成就,並基本以星天建築公司為龍頭的建築建材支柱產生,以蔬菜生產基地、垂釣休閑基地、油茶生產基地、冶鍊銦基地為支撐的主導產業,以玻璃燈飾、石油化工、人造寶石、茶葉生產為拳頭產品的發展方向。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加快,鄉黨委、政府將在上級正確領導下,團結帶領全鄉人民忠實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記“兩個務必”,開拓創新,奮力拚搏,將南陽橋鄉建設成美麗、富饒的新農村。

下轄單位


南岸村城塘村竹基村南煙沖村
鐵西村竹園沖村早禾沖村建佐灣村
橫江村周家埠村神霞壠村桐山村
三望沖村大壩橋村馬家灣村南陽橋村

農業發展


南陽橋鄉
南陽橋鄉
株洲縣南陽橋鄉土地總面積56.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968畝,農戶5904戶,農業人口22575人。其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但因人均土地面積小,丘塊面積小,使得主導產業、大 面積生產難以形成。再加上旱澇保收,人們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如何揚長避短,發揮南陽橋的優勢,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成為農業產業調整的重點。
2007年,南陽橋鄉黨委、政府繼續堅持規劃先行、生產發展當先,強化政府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外來協助作用,使農業產業調整日益優化。據統計,2007年該鄉農作物總面積43245畝,其中糧食種植面積32919畝,產量15921噸;蔬菜種植面積9510畝,產量15216噸;水果種植面積816畝,產量2016噸。2007年新增農作物種植面積1180畝,其中糧食種植面積增加620畝,水果增加360畝(竹園沖、大壩橋村的西瓜、香郁甜瓜),蔬菜增加200畝(三望沖村的菜藕)。在養殖業上,突出養豬,發展雞、鴨,適度發展特種養殖。另外,早禾沖村聯合制種公司形成公司+農戶統一選種、統一種植、統一收購的產業格局,2007年制種糧食麵積增加到300畝,現正喜獲豐收。

遠教興鎮


南陽橋鄉自2003年開展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以來,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市委有關遠程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緊緊圍繞“讓幹部經常受教育,使農民長期得實惠”的目標要求,紮實抓好站點建、管、學、用工作,重點作好“學用”結合文章,為農民致富、農業改革、農村建設提供了強勁動力。一、注重政策法規宣傳,確保站點教育職能。
開展遠程教育,提供了傳達中央和上級有關政策、精神的快捷方式,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群眾及時聽到了中央和上級的聲音,拉近了黨組織與農村群眾的距離,增強了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使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一方面突出黨員幹部學習教育這個重點,經常性地對廣大農村黨員幹部進行政治理論、法律法規、科技知識和致富本領的教育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
另一方面,組織開展對農民群眾的農業適用技術、農業科技知識培訓。在該縣大力推行以遠教為平台、以項目開發為支點,與農村實用人才培養開發相結合的“三位一體”工作模式,推動農村經濟良性循環發展。
三是拓展個性化學習空間,圍繞解民難、助民富,打開自主學習之門。為滿足廣大幹部群眾的學習需求,除定期組織集中學習外,還通過學習小組、開放日等創新遠教學習新模式,培樹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學用典型。
二、積極推進村務改革,拓展站點服務職能。
遠教網路系統上下聯動,為信息傳送、上下聯絡、網路會議等打開方便之門,改變了過去大事小事靠打電話、開會安排部署的局面,最大限度地節約了人力、物力、財力,提升了村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南陽橋鄉橫江村將村5年發展規劃、村規民約、年度工作計劃、村級帳務輸入電腦,進行村務電子化管理;白關鎮成家壩村實行村務管理電子化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減少村幹部職數1人,每年節約工資、差旅費等各種開支1萬多元。
三、豐富群眾業餘生活,兼顧站點文化職能。
一個遠程教育站點就是一個文化陣地。各地依託遠教站點連接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下載大量文化娛樂課件,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農村黨員幹部和農民群眾的精神生活。

名人風采


楊得志是著名戰將,1925年2月,年僅14歲的楊得志和哥哥楊海堂為生活所迫,冒著風雪離開家鄉——湖南醴陵縣南陽橋鄉(今屬株洲縣)三望沖村,出門謀生。1926年11月,年僅15歲的楊得志參加了紅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不料這一走竟成了他與家人的訣別。1930年秋,楊得志隨部隊經過他的家鄉,當時擔任紅四軍一師通訊警衛排排長的他既沒能請假回家去見親人,也沒有遇到能替他捎口信回家的熟人,回家成了他沒能實現的夢想,成了他心中鬱結的遺憾。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在和平環境里,家鄉的地方幹部時常派人向他彙報家鄉的建設情況,並熱情邀請他回家鄉看看,那綿長而濃厚的思鄉之情才一次次牽動著將軍的心。

旅遊景點


燕子賢塔位於株洲縣南陽橋鄉周家埠村,西距淥江鎮7km。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高約10m,六方五層。底座邊長1.8m,由底至頂各層高度依次為2.8m、2.5m、2.2m、1.5m、1.3m。內為實心,三沙土夯成,各層以圓木作筋,塔外部塗石灰。向北的一二層有門拱,塔東南邊嚴重風蝕,各層檐角有風鈴,頂端為一倒置罐子,毀於1958年。淥水常有洪水泛濫,古傳為河妖作怪,燕子賢號召大家捐錢建塔,以鎮河妖。塔成水退,人們便把塔稱為燕子賢塔,以志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