淥江
淥江
淥江,又名淥水。淥江河,屬湘江一級支流,發源於江西楊歧山千拉嶺南麓,西流經過醴陵市,淥口區,在淥口鎮匯入湘江。它的流域面積5675平方公里,幹流長度168公里。和發源於湘贛邊界的瀏陽河,洣水,耒水,習慣上稱作湘東“小四水。其主要支流有鐵水(淥江最大支流)、澄潭江。
淥江發源於江西省楊歧山,全長168km,流經了株洲、醴陵市的主城區,流域面積廣,極大地造福了兩岸人民。
淥江歷史悠久,這裡正是1906年萍瀏醴起義爆發的時候,西路軍總統李香閣率領數千農軍打醴陵攻城的誓師地和出發地。
淥江是醴陵境內的主要河流,是湘江的一級支流,發源於江西楊歧山,在淥口區淥口鎮匯入湘江,全程168.8公里。淥口鎮在1959年前屬於醴陵管轄,除江西境內的部分,淥江在醴陵境內的實際流程約為一百五十公里,故號稱“三百里淥江”。
淥江
淥江
渫水河源至所街為上游。上游奇峰疊出,層巒疊翠,絕壑深澗,萬山如鱗,為邑北名勝區,明清時添平所就在其南岸。山嶺高度均在800~2000米間。今張家渡以上至河源龍門洞出口,河寬不及百米,峽谷幽深,途中很少丘陵地,山頂尖削,岩壁陡峻,坡度一般70~80度。
所街至袁公渡為中游。中游群山起伏,溪谷縱橫,盆地相間。棟青樹至磨崗隘有10餘公里峽谷,河寬僅150米。磨崗隘以下地勢漸低,高度在500~1000米之間。
袁公渡至喻家河口為下游。下游袁公渡至皂市20餘公里的河道有3段長約3~5公里的峽谷,河寬150米左右,兩岸相對山高500~800米,山嶺波浪起伏,頂端圓形,峽谷多為石灰岩地貌,河流曲折多灘險,灘潭相連,人稱“十里長灘”,亦有人稱“十里長潭”。皂市以下則趨於平坦,海拔均在500米以內,沿途田園似錦,夾岸的橘林垂柳,醉人的山村秀色,不斷地把詩情畫意送到你們的眼前。
渫水河道上、下游彎曲較小,中游自泥沙至夜響廟一段迂迴曲折,漫溢地段一為磨崗隘附近的三角洲,一為樟樹閣的洄窩。大洪水時,漫溢寬達1公里左右。
由於渫水貫穿於高山峽谷,河道彎曲,坡降極陡,礁石縱橫,灘多流急,沿途有青石灘、獅兒灘、頭杯酒、二杯酒、三杯酒等險灘130餘處。
渫水河河長175千米,流域面積320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82立方米每秒。自然落差1401米。水能理論蘊藏量25萬千瓦。
渫水屬常年性河流,年平均流量112立方米/秒,年徑流量31.9億立方米。渫水從西北高山向東南丘平地奔騰而下,落差巨大,水力資源相當豐富。正實現渫水水電梯級開發。現全流域建有小水電站24座,裝機容量2441.4千瓦;中型水電站(三江口水電站)1座;提灌站和水輪泵站56處,灌田31000多畝。
湖南省渫水皂市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皂市鎮境內的洞庭湖水系澧水流域一級支流渫水下游,以防洪為主,兼顧發電、灌溉和航運等綜合利用。水庫壩頂高程148米,最大壩高88米;總庫容14.4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7.8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120兆瓦,規劃灌溉農田面積5.4萬畝。
2012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准石門張家渡水電有限公司的湖南省石門縣渫水第三級水電項目作為清潔發展機制項目。該項目的國外合作方為氣候保護合作有限公司和瑞士金質碳資產管理公司,預計年減排量為42,653噸二氧化碳當量。
2013年1月25日,白沙渡電站獲省發改委湘發改能源[2013]110號文件批複。電站選址在渫水下游皂市鎮白沙渡村,是渫水幹流的最末端一個梯級電站。電站設計為低水頭、大流量河床式電站樞紐,安裝3台5萬千瓦燈泡貫流式機組,總裝機15MW,正常蓄水位為74.5米,總庫容為1627萬立方米,年設計發電量4550萬度,工程投資達1.58億元。
2013年,石門縣渫水重要河段治理工程項目已正式進入湖南省四水干支流治理項目,該項目涉及到石門縣皂市鎮和壺瓶山鎮的7個村(居)、18個村民小組共5個項目區,護岸總長5.875km,需拆遷10戶42人。工程施工總工期為8個月,靜態總投資2517.46萬元。
南川河,是湖南瀏陽市南區的一條河流。在瀏陽與江西省萬載縣交界處的群山之中,有一個風光旖旎的湖泊,這就是金鐘湖。金鐘湖清澈的湖水經由改江流入我市境內,在崇山峻岭之間蜿蜒盤旋,一路不斷吸收支流,匯成南川河。南川河是瀏陽市三大河流之一,它流經瀏陽市文家市、中和、澄潭江、大瑤、金剛鎮五個鄉鎮,然後進入醴陵境內,注入淥江。
南川河全長75公里,在瀏陽市境內長61.4公里,流域面積66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量5.33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0.88萬千瓦,佔全市的6%。
澄潭江
淥江流淌在我國廣大的東部第三級階梯上。總體位於湖北省北部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南部和東南丘陵北部。西流位於淥口區境內,羅霄山脈西麓,南嶺山脈至江漢平原的傾斜地段上,大部為山地和低矮的丘陵,部分為平原;東流位於醴陵市區,流入江漢平原,海拔低,多在100m以下,為開闊平原地帶。
淥江地形
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熱充足,風向冬季多西北風,夏季多正南風,無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C至18°C,適於進行淡水養殖,是名副其實的膏腴之地。
狀元洲
狀元洲是湖南省醴陵市的一處風景名勝,歷來為醴陵八景之一,稱為“狀元芳洲”。坐落在淥江之中,洲呈紡錘狀,長約500米,寬約100米,明時為菜園,清朝時闢為桑園。公元1925年淥江橋建成,造引橋與洲相連。據說醴陵有古讖雲“洲過縣門前,醴陵出狀元”,故取名“狀元洲”,惜醴陵一直未出過狀元。明唐寅有詩詠狀元洲:“筆峰斜峙淥江中,兩道文光湛碧空。汀草煙含宮錦綠,岸花光映杏園紅。爭誇靈傑光年盛,共擬昌期此日逢。古讖久虛終必應,迅雷何日起魚龍。”州上原有楹聯云:“狀元洲邊有舟,舟行洲不行;文筆峰上生楓,楓動峰不動。”(狀元洲、文筆峰、淥江橋均為醴陵名勝)。上世紀80年代在洲尾造狀元閣。
狀元洲風光
淥江橋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地處醴陵市城南,始建於南宋年間,原為木墩木樑結構。1924年經醴陵富紳陳盛芳倡議建石拱橋。1925年竣工,全橋用麻石建成,康有為橋題寫“淥江橋”三字,傅熊湘撰寫淥江橋碑文,刻嵌於下首橋側。同時造引橋與洲相連橋,該洲名曰“狀元洲”
南宋寶佑年間始建石墩木樑橋長200米高17米,寬5.3米,橋成至清,曾7 次毀於火,14次毀於水,1918年軍閥縱火將橋燒毀,1924年重修,全長190米,寬8米,高12米,最大跨徑16米,基深14米,並於橋中建支橋接通狀元洲,支橋長45米,6孔。
三大特色:
淥江橋
淥江橋是醴陵的第一大民橋,也是1949年前,全國少數幾座縣級民修公助的大型石拱橋之一。淥江橋建橋至2018年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自古為交通要津。據《醴陵縣誌》記載:淥江橋不可一日無,也非一州一道之關係。江楚衢途往來商旅輪蹄絡繹莫不向渡於此。淥江橋仍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醴陵城南北交通的咽喉。醴陵歷為吳楚要衝,且連通南北。南宋前,交通常阻於淥水。南宋紹興六七年間(1136-1137),湖南安撫使趙善俊奏停淥水渡錢,說明當時有渡無橋。乾道九年(1143)正月三十日,詩人范成大(後任參知政事)經萍鄉到醴陵,作《題醴陵驛》五律,有“淥水橋邊縣,門前柳已黃。人稀山木壽,土瘦水泉香”之句。在所著《驂鸞錄》中稱:“比年新作橋”。橋名“淥水”,可見橋建於乾道早中期。此後的800年間,毀於水14次,毀於火5次,毀於兵4次;宋修2次,元修1次,明修7次,清修13次,民國時修1次。
S211株洲淥水大橋
淥江大橋
石亭大橋
醴泉路江源大橋
江源路-瓷城大道西山大橋
中山南路淥江橋
青雲北路-青雲南路醴陵大橋
醴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