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苔

黃苔

黃苔,病理苔色之一。黃苔主里證、熱證。淡黃苔熱輕,深黃苔熱重,焦黃苔為熱結,嫩黃苔多屬虛熱。苔淡黃而薄,也常見於外感風熱表證或風寒化熱。有時黃苔也可表現為虛證,在雜病還可見於食滯等證。黃苔多分佈於舌根或正中溝部位,也可布滿全舌。黃苔常與白、灰、黑苔等同時兼見,每種苔色中又可有厚薄、潤燥、腐膩等不同表現。從而形成多種形態的舌象。因此,其臨床意義也各不相同,如舌苔微黃而薄,為邪淺中虛;深黃而厚膩,為濕熱較盛;黃厚不燥,舌色青紫,多為冷酒或冷食所傷。

簡介


● 英文名稱:Yellow Fur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望診
● 常見病證:里證、熱證

古籍摘選


● 黃苔者,里證也。傷寒初病無此舌,傳至少陽經,亦無此舌,直至陽明府實,胃中火盛,火乘土位,故有此苔。(《傷寒舌鑒·黃苔舌總論》)

名詞解釋


● 黃苔是指舌苔呈黃色的舌象。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黃苔是一種病理性舌象,屬於苔色異常的情況。

舌診原理

● 五臟六腑直接或間接地通過經絡、經筋與舌相聯,臟腑的精氣上榮於舌。人體舌的具體表象變化迅速而又鮮明,猶如人體內髒的一面鏡子,人體臟腑的虛實、疾病的嚴重程度、人體津液的盈虧、氣血是否旺盛等,都可以通過舌象的變化表現出來。
● 舌苔,是指舌頭表面上的一層苔狀物。中醫舌診理論認為,舌苔由脾胃之氣蒸化胃中食濁而產生,而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因此,舌苔的變化可反映臟腑的寒、熱、虛、實,以及病邪的性質和病位的深淺。
● 現代研究表明,舌苔是由舌背脫落細胞、唾液、細菌、食物碎屑及滲出的白細胞等填充於絲狀乳頭角化樹的間隙內組成。

癥狀表現

● 舌苔呈現黃色,根據深淺程度,又可分為淡黃苔、深黃苔和焦黃苔。
● 淡黃苔:主要是由薄白苔演變而來,呈現出淺黃色。
● 深黃苔:是指苔色在變黃的同時,出現又深又厚的現象。
● 焦黃苔:是指出現黃苔的同時,便有灰黑苔的情況。

主病

● 里證:舌苔由白轉黃,為外感表證入里化熱。
● 熱證:舌尖苔黃,熱在上焦;舌中苔黃,熱在胃腸;舌根苔黃,熱在下焦;舌邊苔黃,肝膽有熱。

病因病機

● 由於熱邪熏灼,所以苔現黃色。苔色愈黃,熱邪愈熾,淡黃苔為熱輕,深黃苔為熱甚,焦黃苔為熱極。
● 外感病,苔由白轉黃,為表邪入里化熱的徵象,在傷寒為陽明病,在溫病為氣分證。
● 外感風熱表證或風寒化熱,可見苔薄淡黃。
● 陽虛水濕不化者,可見苔黃滑潤。陽虛雖為寒證,但是陽虛為里虛證,黃苔主里證,陽虛亦可見黃苔,而且陽虛失於溫煦,水濕不化,濕邪郁久化熱,熱邪蒸騰,可見黃苔;因有濕邪,水濕上泛於舌,可見舌面滑潤。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朱文峰。中醫診斷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