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沈紀念館
三沈紀念館
三沈紀念館旨在紀念新中國文化巨匠、新文化運動先驅、北大著名教授、國學大師沈尹默、沈士遠、沈兼士三兄弟。三沈紀念館位於漢陰縣縣城以西古城牆邊的城新街。
沈氏三賢青少年時代曾生活於漢陰,現將其故居修葺完善,陳列“三沈”事迹及作品供後人瞻仰、紀念。2018年10月11日,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三沈紀念館
在漢陰縣發掘、搜集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的材料,籌建“三沈紀念館”的時候,
“三沈”(沈仕遠、沈尹默、沈兼士)個性化郵票
的前身安康師專已敏銳地感覺到“三沈”精神這筆文化遺產對安康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意義。2003年安康師專成立安康地域文化研究室,第一批研究課題即將“三沈”研究列入其中。嗣後中文系教師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搜集資料,撰寫文章。2004年9月漢陰“三沈紀念館”落成,並召開第一屆“三沈”學術研討會,學校委派黨委副書記胡鴻曉教授、中文系姚維榮教授、中文系主任戴承元參加會議,會上戴承元作了題為“三沈文化對安康的意義”的發言,引起了與會者的重視。
三沈紀念館
對“三沈”的研究既可豐富充實“三沈”文化館的理論意義,也可提升地域文化研究的學術品位,同時凸顯“三沈”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對“三沈”精神及其學術思想這一精神財富的挖掘與整理,既是漢水文化蘊涵的豐富與充實,也是安康地方文化的重構與鑄造,它對提升安康地域文化品位,豐富安康旅遊文化內涵,活躍安康文化氛圍,促進安康文化學術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標識性意義。
紀念館於2003年12月12日在“三沈”昆仲曾讀書生活過的原“漢陰書院”和“江南會館”奠基興建,2004年9月25日主體展館竣工並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主館由陝西省古建築設計研究所實地勘測繪製設計,漢陰縣一建司中標承建。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修葺一新的“三沈紀念館”幽靜典雅,質樸清秀,頗具江南傳統民居風格和秦巴漢水文化氣息。
“三沈紀念館”於2003年12月12日在原漢陰書院和江南會館奠基興建以來,工程進展順利,紀念館主體工程已經竣工。現正加緊修繕附屬房屋及綠化場院,預計今年6月11日即沈尹老生辰紀念日前全部竣工。
為確保紀念館工程質量,我們對這所有200餘年歷史的江南庭院風格的古建築進行了全面維修加固,更換了浸漬嚴重和傾斜的幾面牆體,以原樣更換修復了年久朽蝕的部分大梁和文革時期損毀的門窗及各種雕飾,對場院重新規劃綠化,儘可能恢復“三沈”昆仲當年學習生活時,漢陰書院和江南會館的歷史風貌,故工程竣工及開館日期比原計劃有所推后。考慮到盛夏天氣炎熱,外地專家學者和有關領導到漢陰參加開館慶典活動有諸多不便,我們初步決定在天氣較為涼爽的國慶節前後開館,以方便您能夠親臨漢陰參加開館慶典。
目前,我們正著手主體展室布展。主體展室陳列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漢水文化”展室,第二部分為“三沈文化”展室(“三沈”昆仲的著作、手跡、生平圖片、日用實物等),第三部分為中國現代著名學者著述、墨跡和當代海內外專家學者題辭及贈品展室。作為我國目前唯一的“三沈”昆仲紀念館,理應有豐富的館藏文物文獻資料,雖然海內外學界前輩拔冗題贈墨寶,三沈親友褚保三、沈兌、褚家立、褚家璣、王葆聖、諶北新、楊健健、沈長治及弟子戴自中、陳梅璋等捐贈了有關“三沈”的手跡、著作、圖片等,但我們所徵集到的離布展所需尚差許多,特別是沈士遠、沈兼士二位先生的著作、墨寶、圖片等資料尤為缺乏。我們懇請您對我們的布展構想提出寶貴意見,並在方便的情況下,提供有關“三沈”的文獻資料和相關實物。可來電來函或在“三沈紀念館”網際網路站留言,以便及時聯繫,幫助我們加快布展工作。
為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三沈”昆仲人文精神,促進我國新世紀先進文化建設,並配合紀念館開館慶典,我們正編輯出版《三沈文化研究文集》,已申請製作發行“三沈”紀念郵冊、紀念郵票及明信片等;積極籌辦“三沈文化研討會”,適時舉辦“三沈”墨跡收藏暨漢陰書畫作品展等活動。懇請您對我們這一紀念活動給予大力支持並熱情參與。
漢陰縣人民政府已將“三沈紀念館”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正積極申報中、省文保單位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著手二期工程規劃建設(包括建三沈故里碑林、申報中國書法之鄉、成立中國三沈文化研究會等),這項系列文化工程得到中國書協和省、市領導的大力支持。我縣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已撥款200萬元用於興建“三沈紀念館”(其中150萬元用於收回原漢陰書院八畝土地和附屬建築產權,50萬元用於紀念館工程建設和其他支出),郝德元先生、王保聖先生等人還分別捐款予以資助。我縣各界人士熱情參與這項緬懷先賢、激勵後人的文化工程,我們作為具體籌建這項工程的人員,一定竭心儘力建設好“三沈紀念館”,以不辜負您的殷切期望。
初夏的陝南漢陰,萬木蔥蘢,山花漫野,溪流淙淙,布穀聲聲。“三沈紀念館”門前柏樹蒼翠,竹影搖曳,桂樹紫薇綠蔭颯颯。在漢陰生活、學習了20餘個春秋的“三沈”昆仲,他們愛國愛民的襟懷像碧波浩淼的漢水,永遠奔流在中華大地;他們一生創造的業績似巍峨峻屹的秦嶺巴山,為世人矗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