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蛇屬

爬行綱有鱗目蛇類

環蛇屬(學名:Bungarus)是有鱗目眼鏡蛇科蛇類生物,包括金環蛇和銀環蛇兩類,皆為具致命毒素的蛇。主要分佈在亞洲。已知約12種,分佈於亞洲南部;我國產2種,湖南產1種,如銀環蛇B. multicinctus。

形態特徵


頭頸區分不明顯,頭背鱗片正常,無頰鱗,眼中等大小或較小,瞳孔圓形,背鱗平滑,13~19行,脊鱗擴大,尾下鱗單行。上頜骨前緣不超過或僅達齶骨前緣。前溝牙後有2~4枚小牙。已知約12種,分佈於亞洲南部;我國產2種,湖南產1種,如銀環蛇B. multicinctus。
環蛇屬(5張)

下級分類


環蛇屬:Bungarus包括:
金環蛇:Bungarus fasciatus (Schneider,1801)
銀環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1861
其中銀環蛇我國有兩種為:
銀環蛇指名亞種: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Blyth
銀環蛇雲南亞種:Bungarus multicinctus wanghaotingi Pope
環蛇屬銀環蛇
形態描述:具前溝牙,頭橢圓,體勻稱。吻鱗近三角形,其底邊內凹,背見部短於鼻間鱗溝,長短於寬。鼻間鱗近方形,長寬約相等,前額鱗近方形,前外緣下包,前額鱗溝較鼻間鱗溝長。額鱗多數為正五邊形,其長或大於到吻鱗后緣距而等於頂鱗溝長,或等於到吻鱗后緣距而小於頂鱗溝長,鼻鱗2裂;鼻孑L開於兩鼻鱗之間,鼻孔上緣與鼻間鱗相切,下緣與第1上唇鱗相切。無頰鱗,眶前鱗1枚,眶后鱗2 (1)枚,眶上鱗1枚,無眶下鱗,前顳鱗1枚,后顳鱗2枚,上唇鱗7 (6)枚,為2(1) -2-3式,其中以5~6(4~5)最大,下唇鱗7 (8)枚,第1至第4枚與前頦鱗相切,其中以第4枚最大。腹鱗寬,雄體209~218枚,雌體208~228枚。肛鱗單枚。尾下鱗單行,雄體47~51枚,雌體42~48枚,背鱗式為17(16或15)- 15 - 15,最長個體為(1270±160) mm,最重個體為700g。
頭橢圓,眼小,瞳孔圓,體光滑,無脊棱和腹棱;脊鱗擴大為六角形,尾圓。體有黑色和黑褐色兩種,前者腹鱗散有小黑點,後者無散布的小黑點,但尾下鱗有不規則的大黑斑,幼體枕側和眼后呈白色,成體則無,體背有33~48條白色橫紋,有的橫紋分叉,尾部有10~16條黑橫紋,有些個體尾部的黑橫紋與腹側的連通形成環狀。后頦鱗與第1枚腹鱗間有1~3列不成對的鱗片。
環蛇屬金環蛇
金環蛇俗稱金甲帶、金包鐵、金腳帶、佛蛇等,是一種具前溝牙的劇毒蛇。金環蛇體長120~180厘米,通身呈黑色與黃色相間的環紋,黑色環紋和黃色環紋幾乎等寬,黃色環紋在體部有19~27環;頭呈橢圓形,與頸區分不太明顯,頭背呈黑褐色,枕部有淺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狀;尾極短,略呈三棱形,尾末端圓鈍,尾下鱗片為單行。
金環蛇在我國主要分佈於廣西、廣東、海南、福建、江西、雲南、湖北等省,在國外主要分佈於越南、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寮國、緬甸等國。
金環蛇是環蛇屬的一種,與其他環蛇屬的蛇一樣,動作緩慢,一般不攻擊人。金環蛇一般棲息於海拔180~1000米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蓋較好的近水處。金環蛇喜歡陰暗的地方,怕見光線,常常白天盤著身體不動,到了夜晚才活動。金環蛇生性溫順,主要以蜥蜴、魚類、蛙類、鼠類等動物為食,偶爾吞食其他蛇類及蛇蛋。
環蛇屬素貞環蛇
該名字源於《白蛇傳》中廣為人知的神話人物白素貞,蛇身有白色條紋環繞。據了解,環蛇屬Bungarus物種隸屬於眼鏡蛇科Elapidae,為著名的神經毒類劇毒蛇。
素貞環蛇
形態描述:素貞環蛇是相對接近“白蛇”形象的物種。其成體和亞成體頭背均一黑色;體背以黑色為主,具備26–38條白色窄橫紋,窄橫紋僅覆蓋1至2枚脊鱗;體腹面均一白色;尾腹面白色,無斑或者僅沿中線分佈有棕色細點;體背黑色略侵入腹面,腹鱗兩邊黑色部分窄於最外側背鱗的一半。尾較長,尾長與體長比值0.14–0.15。半陰莖達第7枚尾下鱗;靠近基部的位置具發達的大刺,形狀類似毒牙;大刺尖端明顯角質化,與大刺其它部分無明顯邊界;副毒牙僅具3枚。
分佈:素貞環蛇已知分佈在雲南省盈江縣,以及緬甸北部克欽邦,具有強烈的神經毒性。
環蛇屬
環蛇屬
環蛇屬中的成員皆為具致命毒素的蛇。主要分佈在亞洲。這個屬之下,總共有12個種,其中7種在印度也可見(B. bungaroides、B. caeruleus、B. fasciatus、B. lividus、B. niger、B. sindanus、B. undamanensis)。這類蛇主要以其他蛇類和蜥蜴為食。環蛇屬皆為夜行性,動作緩慢,喜歡把頭部隱藏於它們盤卷的身體之下,並揮動它們的尾部來分散其他生物的注意力。
青環蛇的身體的花樣上有細白色環帶與黑色相間,體長可長到6英尺。
金環蛇的體色為黃黑相間,常見於印度的東北部。體長可長到8英尺。
環蛇屬
環蛇屬
銀環蛇,又俗稱雨傘節、台灣克雷特、百節蛇、白節蛇、簸箕甲、手巾蛇,頭頸部為黑色,體色為黑白相間的環紋,是台灣毒蛇中毒性最強的一種,分佈地區包括台灣全島、金門、馬祖低海拔地區,和中國大陸西南、南部、緬甸等地。體長約190公分。繁殖期在每年的8-9月,春末到夏天產卵,每次產卵數約為3-20枚,孵化期約1.5個月。銀環蛇具兩種神經毒,分別為α-和β-雨傘節神經毒(α-、β- bungarotoxin),輕微中毒時身體局部產生麻痹現現,若是毒素作用於神經肌肉交接位置,則會阻絕神經傳導路線,致使橫紋肌無法正常收縮,導致呼吸麻痹,作用時間約40分鐘至2小時,或長達24小時。可以神經性抗毒蛇血清治療。
2021年3月,由該所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在雲南盈江發現一劇毒蛇新種——素貞環蛇。這是中國學者首次對環蛇屬物種進行命名。
環蛇屬物種隸屬於眼鏡蛇科,為著名的神經毒類劇毒蛇。銀環蛇是中國境內單位毒性最強的陸生毒蛇。曾經,在中國具有黑白相間環紋的陸生劇毒蛇被認為只有銀環蛇一個物種,包含兩個亞種:指名亞種及雲南亞種。近來,又報道了馬來環蛇在中國的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