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

西晉官員

李重(253年—300年),字茂曾,江夏鍾武(今河南信陽東南)人。西晉時期官員,東漢汝南太守李通曾孫,平虜中郎將李緒之孫,泰山太守李秉之子。少時好學習,有文才,父母早亡,與諸弟居住,以友愛著稱。二十歲當本國中正,遜讓未就職。後為始平王文學,上疏陳述九品之弊。后歷任太子舍人、尚書郎、太熙、中書郎、尚書吏部郎等。永康初年(300年),為司馬倫相國左司馬(一作右司馬),因憂慮成疾而死,時年四十八歲。死後追贈為散騎常侍,謚號成。李重著有文集二卷,(《唐書經籍志》)傳於世。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友愛著稱

李重,字茂曾,江夏鍾武(今河南信陽東南)人。父親李景,一作李秉,字玄胄,才能卓越,顯貴一時,官至秦州刺史,封爵都亭定侯。李重少時愛好學習,有文章辭彩;早年父母雙亡,同幾個弟弟居住,以友愛著稱。二十歲當本國中正,謙讓沒有就職。後來當始平王元勰的文學,上疏陳述九品之制。

反駁弊政

后升任太子舍人,轉任尚書郎。當時太中大夫恬和上表陳奏當辦的事,稱舉漢代孔光、曹魏徐幹等人的觀點,讓王公貴族以下使用奴婢限定人數,以及禁止百姓變賣田產房屋。中書同意,讓主管者制定條例。李重上奏,提出一系列理論、道理,認為恬和的陳奏無所施行。
另外,司隸校尉石鑒上奏,郁林太守介登役使所管轄的人,請求把他召回;尚書荀愷認為邊遠郡地不是人情所樂意的地方,上奏對介登降級任職。李重反駁道:“我聽說立法沒有特例,因為要使眾人一齊檢舉邪惡,不是一定要另找事由開脫,常理是沒有什麼遺漏的。因此所阻塞的少,所成全的多。現在像介登這樣的遠郡很多,如果同意他降職留任,動輒成為準例,我擔心平庸之輩倚仗邊遠,必定會有貪污納賄的憂患,這不是肅清王化、安寧邊域的辦法。我以為應當依石鑒所奏,先召介登還朝,以致使體例符合常法,不因地域遠近而制度不同。”朝廷下詔同意。

選薦人才

太熙初年(290年),升遷為廷尉平。他批評廷尉上奏邯鄲醉等,文字繁多不錄。經過兩次升遷為中書郎,每逢大事以及有疑問的奏議,總是參閱經典處置決定,大多都施行。升遷為尚書吏部郎,致力於抑制浮華豪奢,從來不通私事謁見,特別留意隱逸之士,因此有才能的人都被選拔舉薦,選拔錄用北海的西郭湯、琅琊的劉珩、燕國的霍原、馮翊的吉謀等為秘書郎和諸王的文學之職,所以海內沒有誰不歸附他的。當時燕國中正劉沈推薦霍原為寒素,司徒府不同意,劉沈又抗命到中書處為霍原上奏,中書又委託司徒討論。司徒左長史荀組認為不應當授以寒素之名。李重上奏又反駁荀組,並建議讓霍原擔任二品之職,朝廷下詔同意。

優贈賢臣

李重和李毅都是吏部郎,當時王戎是尚書,李重以高尚的節操見稱,李毅以淵博的知識見長,雖然二人所持不同,但都身居要職,王戎以識鑒對待他們,各得其所。李毅,字茂彥,舊史書缺少他的行蹤事迹。當時朝官權力大,地方官權力小,外加等級繁多,李重評論此事,他又上疏說:“凡是山林躲避聖恩的隱士,雖然違背時世,出入不合法度,但先王卻允許他們這樣的原因,是嘉許他們內心的高尚道義。以前先帝擔心風俗凋弊,想恢復純樸,便諮詢朝臣,訪求隱逸之士。咸寧二年(276年)首先徵召安定的皇甫謐為太子中庶子,咸寧四年(278年)又徵召南安的朱沖為博士,太康元年(280年)又徵召朱沖為太子中庶子,雖說他們都因疾病未到任,但朝廷內外都心悅誠服。陛下您遠遠超過先帝的禮賢下士,我尋訪朱沖所在的州邑,人們說他雖然年事已高,而志向氣節仍然弘大,沉醉於大道,窮究其奧秘。到老了而更有新意,節操純正,所居之地風俗為此改變,這的確是棲身山林德高望重的人,足以為世人表率而使風俗敦厚。我以為應該賜聖恩,趁他還活著,加贈優厚的賞賜任命。”當時朝政混亂,最終也沒實行。

憂慮而死

出任行討虜將軍,平陽太守,崇尚德行教化,修建學校,表彰忠厚的品行,選拔賢能,清正簡樸沒有私慾,自身品行端正,率領下屬,在任三年,彈劾罷免了四縣官長。弟弟李嶷死後,上表離官。永康初年(300年),趙王司馬倫任他為相國左司馬(一作右司馬),因憂慮成疾而死,時年四十八歲。家中貧窮,房屋狹小,沒有出殯的地方,下詔在典客署治喪。追贈為散騎常侍,謚號成。

家庭成員


父祖

曾祖父:李通,字文達,歷任征南將軍、汝南太守等,封爵建功侯,后改封都亭侯,謚號剛侯。
祖父:李緒,官至平虜中郎將。
父親:李景,一作李秉,字玄胄,官至秦州刺史,封爵都亭定侯。

弟弟

李嶷
李尚,字茂仲,永嘉年間為典郡。
李矩,字茂約,永嘉年間為典郡,后官至江州刺史。

子侄

兒子:李式,字景則,官至侍中,咸和初年(326年)去世。
侄子:李充,字弘度,李矩之子,東晉文學家,歷任丞相掾、記室參軍、剡縣縣令、中書侍郎等。

歷史評價


晉書》史臣曰:“李重言因革之理,駁田產之制,詞愜事當,蓋亹癖可觀。及銳志銓衡,留心隱逸,浚沖期之識會,豈虛也哉!”
《晉書》贊曰:“李重清雅,志乃無私。推賢拔滯,嘉言在茲。懋哉兩哲,邦家之基。”
《晉書》:“重少好學,有文辭”
《晉書》:“以友愛著稱。”
《晉書》:“重以清尚見稱”
裴注《三國志》:“少知名”
裴注《三國志》:“重以清尚稱”

參考文獻


《晉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十六》
《三國志·卷十八·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