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神廟
1941年建於河北的廟宇
窯神廟建於1941年7月,是一座灰瓦屋頂、斗拱飛檐的日式建築,位於大通二小校園北面,佔地94.5平方米,廟前有開闊的場地,廟內設有神龕。原供有三尊神象,中間是騎著毛驢、脖子上掛著一串銅錢的太上老君,左為火神,右為水神。鑒於年久失修,有倒塌之險,1988年經市政府撥款重修。
我國古代各行各業都有自己崇拜的神,燒制陶瓷和開採煤礦的窯工,希望窯神福佑禳災,便建窯神廟奉祀。
1936年6月,日寇侵佔大通煤礦,為了掠奪煤炭資源,實行“以人換煤”的政策,強迫礦工在採煤方法十分落後、勞動環境極其惡劣、工人的生命全無保障的情況下工作,冒頂、透水、發火和瓦斯爆炸等重大惡性事故不斷發生。 1941年農曆元月初三的下午,尹耀山柜上的十一名工人在一號井西部四槽的掌子面上刨煤,因井下透水,工人余月和、李富先被埋井下十九天零三小時未死。藉此日本侵略軍為維護其統治,大肆宣揚封建迷信,稱之為窯神保佑。糾集各包工櫃頭,從每個工人身上扣除三個班的工錢,集資造起窯神廟,並從外地引來一姓李的老道和二名道徒住持廟內。從此三十二家大小包櫃,年初年末或者柜上有工人遇險不死,都要抬出盛滿香燭貢品,豬頭“三牲”集會敬窯神。從此,窯神廟成了日本軍國主義及其走狗利用封建迷信進行思想統治和榨取工人身上血汗錢的工具。
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及子孫後代看清日本侵華惡行及愚弄中國人民的真面目,一九八六年七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該廟被列為省重要文化保護單位。
窯神廟座落於舊北嶺村西北端山坡上,山門坐西面東,有石階數級。大門內迎面為影壁,右折北轉上台階后即正殿大院。大殿坐北朝南,為硬山式建築。殿內青磚鋪地,有半米粗立柱四條,進深三間,頗有氣勢。殿後是沙岩陡壁,下有石洞,深不數米。據昔日老人回憶,舊時殿內供奉主神五尊,分別是窯神、山神、風神、火神和水神,反映了古代陶瓷行業的生產性質與文化現象。大殿前兩側為東西配殿,東南與西北角又各有配殿一座,整個院內建築形成對稱格局。大院用長方形窯基鋪地,在略偏東南位置,有古槐一株,樹下卧一青石龜蚨。東配殿牆下側立一橫倒石碑,另有一石碑嵌於西配殿的北山外牆上,經風雨剝蝕,文字全無。有老年人講,曾於廟內見宋熙寧年間碑記。沿大殿西山牆向北,建有西房五間,傳為廟戶所居之處。從西殿北山牆下西折,有場地數畝,北端是巨石徹成的大戲台,南端與西端之下均為擋土高牆,在此可遠眺博山大半城區。
據《山東省陶瓷志·大事記》載: 1068-1077年(北宋·熙寧年間)顏神店窯戶集資於北嶺村建窯神廟,窯業日盛。又載,1834年 (清·道光十四年),業陶者集資重修北嶺窯神廟。從北嶺村舊房改造施工場地看,整個村子沿范河至嶺腳,古代陶瓷生產堆積層深達一至三米,個別地段達五米以上。出土的陶瓷殘器有青釉實足碗、白底黑花器皿等,年代起碼上溯到北宋年間,地下堆積層持續到元末明初。自明代以後,該村地層變化不大。這些情況,可與窯神廟的起源相印證。
在窯神廟南端,有一獨立小院,大門有十餘級台階,位於北嶺街通龍家衚衕的拐角處,內有三宵娘娘廟,其緣起待考證。
窯神廟的廢祀大約在民初之後。建國后,該址先後被闢作學校、幼兒園、村委會辦公室之用。60年代,在戲台場地南端建過養兔場。90年代初,舊城改造將窯神廟拆除,唯留青石龜蚨,在北嶺小區樓群中作為窯神廟舊址的歷史見證,遺存至今。但是在老北嶺村居民中仍留傳著一窯神顯靈救窯工的神話。說舊社會窯工苦難深重,貧病交加,有一李姓窯工因家貧逼迫,曾縱身躍入北嶺路西德勝窯天眼內,其時爐窯余火未熄,窯門半開,說是李某被一白髮老者即窯神,揮臂推出。人有微傷,但倖免死難,令窯主及鄉鄰感動不已,焚香數日。傳說歸傳說,這李老解放后活到70多才去世,是事實。
在棗莊提起窯神廟,有很多人都知道,但至於窯神廟到底有多少座,供奉的是哪路神仙,恐怕很少有人留意。近百年前,在棗莊周邊數十里的範圍內,窯神廟竟然密集的出現,並且擁有兩群信眾,這是其他地方所不多見的。
以中陳郝為中心的瓷窯群自隋唐以來就已漸成規模,以棗莊為中心的煤窯開採自古以來也有多年的歷史。從事這兩種行業的絕大多數都是破產農民,而兩種行業的危險性是一致的,祈求神靈保護,應該是他們那個時候的共同取向,因此棗莊也就有了大量的窯神廟。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陳跡漸被湮沒。為了尋蹤窯神廟,筆者近來尋訪老者,遍查資料碑文,發現近些年在礦產普查中查出僅棗莊附近就有古井口1530餘口,燒制缸盆的窯群有中陳郝古窯址、齊村古窯址、胡埠窯址、雷村窯址等數百處,這麼多的礦井、瓷窯,出現一些供奉神靈的廟宇,就不足為怪了。
嘉慶六年(公元1802年),棗莊的王琛和山西太谷的智太祥合資採煤,祈禱龍窩寺(甘泉寺)神靈保護,結果發了財。他們覺得“非神之默佑,何以至此?人意遂神惠,胡可忘。”為了還願,兩人出錢二千串,對甘泉寺進行“修之、葺之、擴之、增之”。還請了當時的大名人孫鎮撰寫了《創建窯神廟記》碑文流傳今世。該碑高300厘米,寬150厘米,碑額書有“皇清”二字,周圍刻有龍的圖案。碑文書法多行書筆意,方圓兼備,筆力遒勁,體勢雄強,具有較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在此次修葺中,因為古窯神廟已傾圮殆盡,又重建了窯神。另外還拿出十萬制錢,為寺僧贖回土地三十餘畝,以供香火之資。
在古代,棗莊的陶瓷業發達,瓷窯眾多,除了中陳郝瓷窯,齊村還有十二家缸窯、十家盆窯等。據文物部門考古發現,棗莊周邊還有釣魚台窯址、胡埠窯址、張嶺窯址、鳳凰嶺窯址、柏山窯址、渴口窯址、雷村窯址等,這些窯址的存在,不可否認的也會有許多各式各樣的窯神供奉。棗莊窯神廟何其多,由此可見大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