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溪鎮

棠溪鎮

棠溪鎮屬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轄鎮。鎮政府駐庄村姚,東經117°37′,北緯30°21′;位於市區東南43公里處。行政區域面積254平方公里,因棠花遍地,溪流縱橫而得佳名的棠溪,棠溪鎮設立曹村、雙合、花廟、石門、百安、西山、東山7個村民委員會和棠溪1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236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67人。據史志、宗譜記載:石門、曹村等村莊在唐宋時期就很興旺,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特色農業發達,山青水美,景色如畫,古風猶存的村莊自然錯落,融優美的自然風光與璀璨的歷史文化為一體,故有“畫里鄉村”之美譽。西鄰梅村,北靠梅街,東南分別與青陽縣陵陽、石台縣七都、仁里交界。縣鄉級齊石公路(池州市區--石門)“L”型貫穿境內西北和東部,劉街至石門公路縱穿境內中北部並與齊石公路相連接;村村通公路、通電、通電話。

位於池州市貴池區南部山區的棠溪鎮,東面與青陽縣陵陽、南陵及九華山二天門接壤,南面與石台縣的七井、貢溪毗鄰,距市區43公里。源於石門、花廟的龍舒河,由東而西沿途流經石門、百安、曹村、棠溪、留田、雙合、東山等村,西去梅村鎮入秋浦河。齊(山)石(門)縣級公路貫穿全境,另外五條鄉村公路相通,交通便利;土特產有西山焦棗、東山板栗等。

命名由來


棠溪鄉因境內山中多野生棠花樹,溝壑彙集溪流較多而得名。

歷史沿革


第二次大革命時期(1931—1935),是紅軍游擊隊根據地。八年抗戰時期,偽縣政府駐棠溪柯村。解放戰爭期間成立石留鄉,是新四軍游擊隊根據地。解放后,1952年建鄉時,劃為百安、裕豐、留田、西園四個鄉,1955年合併為棠溪鄉,鄉址設在留田;1958年合併到梅街成立為梅街人民公社。1961年從梅街劃開,以原建鄉的範圍成立棠溪公社。社址原留田,因隔河不便,1971年社址遷至庄村姚。1984年體制改革時恢復棠溪鄉。2007年2月撤銷棠溪鄉,設立棠溪鎮。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
棠溪鎮以山地為主的地形地貌和溶岩地質構造特徵,以及植被良好、降水充沛等小氣候,地上地下資源尤其是水力資源豐富。全境屬山區,地勢東南、南、西南均為高山。發源於九華山樓台山的龍舒河,由東而西貫穿全棠溪鎮,沿途流經石門、百安、曹村、棠溪、留田、雙橋、煉劍等村,西去梅村鎮。沿河兩旁地勢稍低,為居住地、耕地。小(一)型滴水岩水庫集雨面積為970公頃,總庫容量達147萬方;小(二)型合成水庫、黃梅水庫、半沖水庫集雨面積分別為520、350、1000公頃,總庫容量分別為38.2、16.5、27.2萬方。具有著獨特的礦產資源和生態農業資源,不僅有方解石石灰石、白雲石、大理石、花崗石等非金屬礦,還有鉛、鋅、鎢、鉬、銅、磁鐵等金屬礦。同時還是貴池區主要林產區,盛產竹木柴炭,以及久負盛名的歷朝貢品“西山焦棗”、“七山茶葉”、“棠溪香菇”、“森林蔬菜”等諸多純天然有機綠色食品。農業以水稻為主,油料、麥、焦棗、板栗、蜂蜜、中藥、茶葉等次之。

經濟概況


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加快發展,富民強鎮”這個主題,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搶抓機遇,改革創新,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香菇種植
香菇種植
2006年棠溪鎮生產總值達到1.3億元,完成財政收入507萬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51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00多元。在發展經濟上,主要是結合鎮情,著力抓好了三大資源的開發,一是以礦產資源的開發,推動棠溪鎮工業經濟迅速發展,棠溪鎮已初步形成了石門、雙合兩大礦業經濟板塊;二是抓好農業、林業資源的開發,大力實施了“一鎮一業”和“四項工程”建設,全棠溪鎮年種植袋料香菇600萬袋,產值超過2000萬元,“香菇之鎮”已初具規模,聞名省市內外;三是抓好旅遊資源的開發。重點是宣傳和保護,為今後旅遊資源的開發,打下堅實的基礎。

社會事業


村村通公路
村村通公路
棠溪鎮村村有小學,鎮有中學1所。鎮有衛生院,各村均建有醫療室。有文化、廣播電視站。供水站1個。村村通工程快速推進。基本完成了東山、曹村、百安三村11.4公里的村村通工程水泥路面工程,棠溪居委會、石門村9.3公里的村村通工程正在緊張施工之中。齊石公路二期改造工程已完成路基拓寬等建設,已在攤鋪路面,極大改善了全棠溪鎮生產、生活條件和投資環境。抓住國家在邊遠山區扶持建設鄉鎮衛生院門診樓項目的機遇,爭取了棠溪衛生院改擴建項目。35千伏棠溪輸變電工程竣工投運,極大滿足了人民生活和工礦企業生產的電力需求。教育布局進一步優化,基本完成了中小學校D類危房改造和棠溪中學旱廁改造工程,新建的西山村小學教學樓已投入使用,組織實施的百安教學樓項目工程現已完成基礎工程。棠溪敬老院已經建設完成,可供養20位老人。另外,農村低保、農村安全飲用水等民生工程都卓有成效。

旅遊資源


棠溪鎮
棠溪鎮
棠溪鎮不僅物產豐富,而且風景優美,境內有一條近上九華、遠到徽州的古道,是秋浦仙境的三大景區之一,景區內景點多、分佈廣、密度大,諸如太白石床、太白長嘯處、白苛坡、桃花塢、胭脂橋、滴水崖仙境、青蓮洞、東坡洞、葛仙洞、崗子崖瀑布、年關暴動遺址、抗戰時期貴池中學花廟羅遺址、平天河新四軍藏軍鍋灶遺址,以及保存完好的高氏宗祠和徽派古民居。境內曾是紅軍游擊根據地(1931—1935)、偽縣政府駐地(八年抗戰時期)、新四軍游擊地(解放戰爭期間)。平天河仍存有新四軍的鍋灶遺址。海拔1156米的老山原始森林也坐落其中,林中國家級野生珍稀保護動植物種類繁多,現已列為安徽省級自然保護區。集優美的自然風光與璀璨的歷史文化為一體,被譽為池州生態與文化旅遊的後花園。

發展思路


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鄉黨委、政府因地制宜理思路,凝心聚力謀發展,立足資源優勢,科學合理地提出了“123456”的工作思路,即抓住經濟建設這“一個中心”;確保鄉村集體經濟和農民收入“兩個增加”;實施礦產資源、生態農業資源、旅遊資源“三大開發”;將四個發展快的村與四個發展相對滯后的村結成“四個幫扶對子”;村級爭創“五好”村黨支部、鄉級爭創“六好”鄉鎮黨委,以功能較為完善的百安工業園區(原上海三線廠廠房)為招商引資載體,走資源興鄉之路,使棠溪鄉成為我們共同創業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