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

書法家

馮偉,1982年9月生,海南省海口市人,大學本科學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海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海南省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海口市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

人物簡介


作品曾榮獲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書壇新人新作展“全國獎”和第三屆全國行草書大展“最高獎”;入展第四屆、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全國第十屆、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全國第二屆、第三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覽等二十餘次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各類全國單項展覽,榮登《書法》雜誌舉辦的第三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百強榜“百強”,並獲“最具期待獎”。
精神家園的守望者
——記海南青年書法家馮偉
■ 貟丁琦
馮偉,一位在教育戰線上默默奉獻的青年教師,身形瘦俏、略約偏長的髮型,若隱若現地傳遞出一種藝術家的特有氣質。執著、堅定、勤奮、刻苦是我對他的整體印象。他對書法藝術的痴迷,對傳統文化的追求,以及謙遜好學、單純真誠的精神,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環境下,顯得難能可貴。他能靜得下心,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一直堅守自我,並在書法學習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讓我十分敬佩!
與他相識在一位朋友的婚禮上。初次見到很有藝術家氣質的馮偉,他那灑脫靈動的書作便浮現在我的腦海,一見如故的感覺油然而生。隨著進一步的接觸,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他艱辛的學書歷程。孩提時代,馮偉便已執筆濡墨,開始了他的筆墨生涯。課業、升學、工作、生活的艱難考驗,都沒有讓他動搖或者放棄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唐代書法大家歐陽詢的楷書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他一臨就是十多年,這為他在書法上的長遠發展打下了極為紮實的基礎。隨著年歲和閱歷的增加,他逐漸把學習書法的取法範圍擴大,涉獵行、草、隸、篆等書體,並開始深入系統地研習每個書體的發展歷程、藝術流派和不同時期的書論,從傳統中汲取營養,在創新中不斷回顧。每次與馮偉談書論藝,他都強調五體(真、草、隸、篆、行)的聯繫性和共通性。如果孤立地學習某一種書體,排斥其它書體,則無異於斷章取義,難以全面認識書法的全貌,博採眾長,起承轉合間,下筆方能有神。的確,行草需要篆隸楷的骨力才能厚重,篆隸楷需要行草的筆勢才能靈動。從馮偉的作品中,我讀出了這種信息,並為他的探索、追求、實踐、創新而叫好。
2004年,正好是馮偉學習書法第十個年頭,年方22歲的他,在書法藝術上收穫一顆沉甸甸的果實:在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全國三大展之一的“第五屆中國書壇新人新作展”中,他的小楷從2萬多件投稿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了全國獎(該展獲獎僅20人,入展320餘人),成為當時國展中最年輕的獲獎作者。與他談及此事,他平靜地說:“榮譽代表著過去,說明不了將來,如果沉浸在榮譽中自我陶醉,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不斷深入地學習歷代經典碑帖,借鑒當代優秀名作,厚古不薄今,是學習書法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門,我所欠缺的還太多太多,我更要努力努力再努力……”熟悉馮偉的朋友都有這樣一個感覺,馮偉是一個生活在城市中不尚利、不吹噓、不包裝、堅守精神家園,有幾分傳統書生氣的人。正是這種難得的氣質,使馮偉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寬,成績斐然。近幾年,他陸續入展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第十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全國第二、第三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覽”“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等二十餘次全國性重要展覽,並先後四次獲得“全國獎”。面對成績,他欣喜卻從來不誇耀,且一直心懷感恩。省、市書協的大力培養,老師的關心和指引,家人朋友的支持和理解,都為他這些成績的取得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動力,每當別人談及他獲獎的事,他更多的是把成績的取得歸功於那一個個曾經關心和幫助過他的人!是的,心懷感恩,不忘情義的人才能時刻充滿著幸福感,才能在漫漫的征途上快樂地前行!
站在朋友的角度來看,我總覺得馮偉的性格過於內向,不善於包裝自己,生活在自己的世外桃源里,晴耕雨讀,不問世俗。這種生活方式,固然有好的一面,但是我也希望他能多接觸社會,去走走看看,感受人情冷暖,這對心境和視野的拓寬也是一種裨益。馮偉學習書法的同時,他筆耕不輟、堅持寫作,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寫成文章,並一一呈現在博客中。每有新作出爐,他總不忘第一時間邀請我閱讀品評,並讓我一定要指出其文章中的不足。作為志同道合的朋友,深深地為他這種勤於動筆、虛心求教的精神所感動。我曾建議他可以向報社投稿,他總是覺得文筆還欠火候,每每都婉言謝絕。這些年的堅持,他寫了很多散文、詩歌和筆記體書論。我很感慨,三十齣頭的馮偉,剛剛成家立業,為了生活,既要工作,還要照顧好自己的家庭,肩上的壓力自然不言而喻,他還能擠出時間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勤於筆耕自己的精神家園,實屬難得。
馮偉曾跟我說過,想把這幾年自己積累的文字結集出版,彌補兒時想當作家的懵懂心愿,書名定為《生活寫我》,並說這是他對自己的人生閱歷、品嘗過的生活甘苦的一種真誠感謝。透過此舉,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心地淳樸、積極進取的馮偉,他對藝術的追求也是椰城文脈的涓涓細流,真心希望他保持其特有的那份純真,堅守個人的精神高地,以文字為支撐,用他那如椽大筆,技與道並肩共進,厚積薄發,書寫出更加精彩的藝術人生!
馮偉[書法家]
馮偉[書法家]
馮偉[書法家]
馮偉[書法家]
馮偉[書法家]
馮偉[書法家]
馮偉學書筆記
仰觀學《聖教》有成者書
沙門懷仁集成《聖教》,翰林侍書莫不法之,然徒相形骸,不備風神,病為院體,去意遠矣。時至萬曆,高僧憨山以聖教八法作書,點畫凝重,陰陽相生,氣局超邁,非院體輩所能夢見。余弱冠仰觀元章《方圓庵》,以為宋代聖教;今而立幸睹憨山《政道歌》,以為明季聖教。元章神駿,憨山厚朴,二者師集字而得造化,可謂善學!
跋西蜀老者繪牡丹摺扇
數年前,余游於杜甫草堂,偶遇一老者繪扇,其筆下之牡丹迥異時流,宛若明清間人,遂購之。余謂:“余觀今人繪水陸草木之花者,難得佳跡,又以牡丹為甚,余目力之所能及者,多艷媚俗態。尊化腐朽為神奇,淡雅之姿當獨步!”老者聞之,引為知言,遂出青綠山水,近唐人氣格,當世難復此賢,余嘆為觀止焉!然識士若晨星,悲哉?喜哉?老者其名不彰,亦不求聞達,鬻畫以覓子期,尤可貴也!
夜讀中原竹堂文
中原竹堂會祥先生,行文繞有古賢風雅。佐證謹嚴,遣詞從容,行文灑脫,不主故常,余讀之擊節激賞。竹堂文叢五卷蔚為大觀,余以為此中又當以《襄城》為上,狀人間世悲歡聚散,令人催切情傷,不忍卒讀。觀先生翰墨,亦深得復翁神理,書卷氣瀰漫,箋上煙雲瑰麗耶!筆墨之事,豈可等閑?為文作書,若缺其一,背道山陰矣。
跋陳煊兄二印
余以拙書易閩南陳煊兄二印,一九疊,一鳥蟲,佳甚。余摩挲於懷,尤寶之。金石一技,絕非雕蟲。秦漢已至巔峰,明清復以振興。九疊難於曲折中出奇古,鳥蟲難於纏繞中見華麗,今觀陳煊兄之印,二者皆能得之矣。
惜時作書
人生在世,幾同蜉蝣。余今而立,光陰無多,故杜門鑿坯,與世若隔,晨課商周吉金,夜摹漢魏碑版,各數十紙,計百千字,以此相間,終生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