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皮市街的結果 展開

皮市街

江蘇省揚州市的一條街道

皮市街,北接文昌路,南連廣陵路,是揚州古城居民出行的重要通道。皮貨自古至今都是時尚、高雅的象徵。歷史上富庶之地的揚州,當然少不了皮貨生意,並最終形成了“皮貨一條街”。這街道,便是皮市街。

地理位置

皮市街南出觀前街中段,北出西北街。

地名典故

相傳唐詩人皮日休造別墅於此,因名皮墅,后訛為皮市,又作皮市上。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卷四引康熙《蘇州府志》:“自天妃宮(天后宮)直至玄妙觀西,俱稱皮市上。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改稱皮市街。”清乾隆十年(1745)刻繪的《姑蘇圖》上,已標作皮市街,《蘇州城廂圖》、《吳縣圖》、《蘇州圖》均標皮市街。

一說皮市街之成名在宋代,街長里許,專售各種皮貨,因而得名,待考。

街巷現狀

本街南段即因果巷到觀前街段,原稱大成坊巷(詳見“大成坊”條),北段乃稱皮市街。街全長1086米,寬12~15米。小方石、六角道板路面。現全為瀝青路面。

歷史


元代,皮市街稱作馬軍營四鋪南與馬軍營四鋪北,而要裝備馬軍,當然少不了皮貨,自此,皮市街與皮貨也就有了淵源。明嘉靖年間建新城前,皮市街所在地還是“半村半郭的郊外”。明末清初,皮市街處依然是低洼地域。揚州文人陸弼遊興教寺(1949年5月興教寺與萬壽寺一道被改為揚州師範學校新校址,1968年改為揚州市第五中學,現為田家炳中學)後作詩記載:古寺蕭條綠水灣,入門秋潦沒斑苔。可見那時皮市街溝渠縱橫。
清代,皮市街發展成為皮貨街市。雖同是經營皮貨,但皮市街有南皮市和北皮市的分別,以真君巷頭為界。南皮市就是皮市街南段,賣的是皮衣帽、馬蹄袖、皮毯褥等軟體皮貨;北皮市是皮市街北段,賣的是皮帶、皮靴、皮鞭等硬體皮貨。
清末民初,皮市街上還有不少其他商店,如1922年秦立干、秦志員開設的天寶齋茶食店,1925年紀尚五開辦的達仁醫院,1933年在31號開業的榮順源餅麵店,1936年在30號開業的福昌酒店,1940年開設的祥豐醬園等。

改造


揚州皮市街
揚州皮市街
皮市街是連通文昌路、廣陵路和徐凝門路的重要通道,是古城居民進出的重要通道,而隨著時代發展,原本3米的皮市街,經常擁擠不堪,出行難成為皮市街的常態。在此背景下,2006年皮市街開始改造,路面中間鋪設了花崗岩麻石。皮市街改造后,原本3米街道拓寬到9-11米。改造的原則是“保護利用”,也就是在拓寬道路、配套公共設施的同時,切實保護好古城老街風貌,整修沿街房屋,既能改善老城區南北向交通,又能進一步彰顯古城老街的特色。
但由於麻石表面嚴重凹凸不平,疙疙瘩瘩,非機動車在上面行駛顛簸嚴重,市民意見較大。2014年,廣陵區決定對皮市街再次實施改造。2015年,廣陵區綜合各方面意見,決定先對麻石表面作打磨處理,再通過火燒工藝解決表面防滑問題。對於破損的麻石作更換處理,麻石之間大的縫隙作補縫處理。此外,改造還將解決局部路面的積水問題。

著名事件


揚州最早的基督教堂在皮市街。同治五年(1866年),英籍傳教士內地會創始人戴德生率領16人到中國,分別在杭州、溫州、寧波等地設立教會;戴德生抵達揚州后,在皮市街27號建中式樓房兩幢,前幢為教堂,是內地會教派,內地會女宣教士總所也設在裡面,這是揚州市區最早的基督教堂。
皮市街與揚州教案
皮市街與揚州教案
皮市街曾發生過兩次轟動全國的“揚州教案”。揚州教案遺址就是現在的皮市街147號-149號,它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同治七年,天主教教士開辦的育嬰堂虐死嬰兒,由此引發民憤,群眾譴責教會,時值揚州舉行府試,考生雲集,會同群眾兩萬多人圍困教堂,搗毀教堂傢具,擊傷教士。英駐滬領事麥都思出動兵艦到南京威脅,震驚朝廷,於是由兩江總督曾國藩簽署命令,罷免了揚州知府,發表公告並答應賠償損失,並於堂前立石碑申明保護教會。第二次是在光緒十二年,揚州民眾曆數教堂種種罪行,斥責“官府保護洋人”,聚眾五六千人包圍教堂,後知縣派兵強行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