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
地方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藝術、客家人物、客家山水、客家詩文、客家歷史、客家飲食、海內外客家分佈等多方面。而客家文化源遠流長,亦被譽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為華夏曆經歲月之瑰寶。
徠客家學是當今世界的一門顯學,耕讀傳家是客家文化的特點,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質是儒家文化,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觀念、尋根意識、開拓精神、以及奇特而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這三種文化特質的外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徵上也有所不同。
客家人遍布中國的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台灣等省份,甚至遠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寮國、柬埔寨、加拿大、美國、日本、澳洲、新加坡、泰國等地,分佈廣泛,影響深遠。至2017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批准設立的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已有3個。
13張
鋰魚燈
嶺南地區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國內和國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輩都與嶺南地區有著淵源關係。客家人的先民是從中原地區來的,所以,研究客家文化和民系的產生,應與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交往聯繫起來。
上古時代,嶺南地區就有人類居住,但在秦朝之前,與黃河、長江流域相比,嶺南地區的文明程度屬於相當落後的蠻夷之地,秦始皇派兵平定嶺南之後,中原地區的文化進入了嶺南地區,嶺南地區的文明才得到了開發。由此可見,秦朝之前不存在中原人向嶺南移居的問題,只有秦始皇統一嶺南后,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融為一體,南北交往大門正式打開,才使北方人有條件遷入嶺南。
20張
客家古邑-河源佗城
“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秦始皇平定、治理嶺南時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是北方人向嶺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這批人來到嶺南之後不久,中原地區即發生了陳勝、吳廣的起義,當時的南海尉趙佗為防嶺南地區出現動亂,擁兵關隘,封閉南北通道,建立南越國,自封南越王。南越國存在近百年,來自中原地區的秦朝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只能滯留在嶺南地區安居生息。到漢武帝時,南越國歸併漢朝,這些 人留下的子孫也不可能再回到北方,名符其實地成為做客他鄉之人。所以,秦朝是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的起源時期,當時所留下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是嶺南地區最早的客家人。
秦朝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留居嶺南,當時雖然客居他鄉,但並不是意義上的客家人。作為一個有一定人口規模,有獨特文化特徵的獨立民系的產生和形成,其必須經歷過一個漫長的異化演變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既把一個地區的土著人同化過來,又不具移民的全部特徵。秦、漢、唐三個朝代,是住在嶺南地區的北方人向客家人異化演變的重要階段。
20張
深圳客家建築
這種演變是以秦朝留在嶺南的將士戌卒和他們的家屬為主體的,他 們以軍營為生活圈,有繼續保持北方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的群體條件,但他們因長期生活在嶺南,不可能不受當地土著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影響,尤其是以後隨著一些土著人被充實到軍隊,軍隊已不再是由純粹的北方人所組成,當地土著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也就更多地滲透到軍營中,久而久之,這種以北方人為主體的軍營生活群體,語音和生活習慣也就有所變化,成為一支既有北方人語音和生活特徵,又有所退化異變,不完全與北方人語音和生活習俗相同的獨特群體。這種群體的形成,為今後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20張
梅州客家院子-大宋儒風
在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大規模的北人南遷,據史料記載,其中一次是三國至南北朝,尤其是南北朝“五胡亂華”之時,不少中原人為避戰亂而南遷;另一次是隋唐時期,因北方匈奴及其他外部入侵,加上唐末發生黃巢起義,致使大量北人離鄉背井,避亂南方;再一次是宋朝期間,先是宋室南遷,由北宋轉為南宋,再後來忽必烈派兵馳驅南下,南宋朝庭又從長江邊退到廣東,許多中原人民和大批的皇室貴宦及商賈文人 隨朝庭來到了南方,還有一次是元末明初,因政權更換,中原地區的許多民眾再一次為避戰亂南遷。
20張
河源蘇家圍
這幾次大規模的北人南遷,可以說,隋唐以前的南遷北人都是以平民為主的,人數居多,卻缺乏文化底蘊,宋元之後的北人南遷則不同,他們除了一般平民外,還有不少官宦人家、文人騷客和仁人志士,特別是宋朝,當時中原文化非常繁榮,北人南遷是隨官府朝庭不斷南移而進行的,他們不僅人來到南方,還帶來了濃厚的中原文化。所以,隋唐之前的中原人來到南方,為客家人的數量起了壯大的作用,但因缺乏文化因素,難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民系文化。宋元之後,隨著一些望門貴族和文人騷客來到南方,既使客家壯大了規模,又使客家提升了社會地位和文化品位,促使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終形成。
20張
客家民俗
客家文化研究是一個涉及學科門類多、時間跨度長、實用性很強的研究領域。如何將辛亥革命與客家文化研究結合起來是一個新的課題。廣東是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1911年爆發的廣州“三·二九”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衝破頑固守舊勢力的禁錮,積極創辦和推廣新式學堂。不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社會精英,而且還催生了“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嶺南畫派,給嶺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機,為辛亥革命積蓄了巨大能量。所以說,辛亥革命的號角催生了“嶺南畫派”,而各種文化思潮的交流和碰撞又推動了嶺南文化尤其是客家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20張
台灣桃園客家文化館
全國和全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追根溯源,這些客家人都是從嶺南地區遷移出去的。其中明清時期是客家外遷的重要時期。客家人外遷有五個原因:一是因生活所迫,為求新的生存空間。宋元之後,嶺南地區客家人爆滿,但又無法在潮州平原和珠三角地區擴展,只好外遷到其他省份,或漂詳過海到海外謀生;二是為避難而外遷。這方面的因素以太平天國起義失敗以後的一段時間為甚,太平天國起義隊伍有不少客家人,太平天國失敗后許多客家人為避難逃離原籍地,到其他省份的一些窮鄉僻壤避難。三是從軍從政落居外地。如台灣的客家人,他們的先祖有的是隨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去台灣的,有的是隨乾隆年間武狀元李威光剿海盜時留居台灣的。四是由官府組織外遷。如四川的客家人,他們的先祖多數是清朝“湖廣填川”時而遷到四川落居的。五是從商外遷的。明清期間一些客家人到一些地方從商,在一些地方形成了經商群體。
20張
洛陽客家之源紀念館
2007年8月20日在偃師市結束的“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地”國際學術研討會確認,客家先民首次大規模南遷紀念地在河南省偃師市。客家是中華民族的一支,一千多年來,他們從中原向外遷徙,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和海外各地。參加研討會的代表們認為,客家的第一次遷徙發生在東晉年間,位於漢魏洛陽故城為當時的國都,正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客家先民首次南遷紀念地的標誌性景觀遺存多集中在偃師市,以偃師市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華夏文化的核心地區,因此是客家文化的源頭。
研討會上,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授予偃師市“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地”紀念性稱號,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向偃師市贈予“主體客家先民首次南遷聖地”牌匾。客家先民源自中原,中原大地以洛陽為中心,洛陽作為客宗祖地有著不可動搖的歷史淵源。
4張
開封客家源文化廣場
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具有顯著特性的漢族民系,是漢民族中的一個地緣性群體。而客家文化是這個群體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為適應和改造生存條件而創造出來的全部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一旦這種文化產生,它就成了該群體的識別標誌及維繫該群體生存與發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換句話說,沒有客家群體,就不會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沒有客家文化長期穩定的發展,客家群體也是不可能具有那麼強在的生命力,以至於經過數百上千年之久。
客家民系分佈很廣,其中粵閩贛邊三角地區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國外以東南亞為主。客家文化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以移民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
遷徙,是客家文化建立的根基。沒有遷徙,就無從有客家文化。由於遷徙,客家先民把中原先進的文化帶到落後的客家地區,所以,客家文化是中古漢族民間文化在封閉的客居環境中延續,保存至今的文化。
這是指內外兩方面的團結互助精神。客家人無論是安處家園,還是身處異國,偶遇客家人,都能表現出聲應氣求,互相提攜的義舉。客家人無論遷徙到海內外任何一個新地方,都要和當地人友好相處,共同建設。首先要尊重當地人,尊敬他們為開發當地,世代作出不懈的努力,才有客家人立足安身之地。
客家先民把中原先進的文化帶到南方來之後,客家華僑又把客家地區的教育文化發展推進了一大步。客家男子志在四方,或在國內仕途和文化事業找崗位,而更多是出國經商。男子往往讀完小學、中學便離家到南洋謀生,因此畢業后必須學會打算盤,會記賬寫信,略懂一些外文。而熱心桑梓教育事業的華僑又捐款修建校舍,添置圖書儀器及頒發獎學金,迄今不斷。這就是客家地區文化發達的原因。
由於遷徙,出外謀生,就要有強健的體魄,高超的武藝。廿一世紀是走向海洋文化的世紀,所以客家人要走向南海,走向太平洋。上山下海擴大活動空間,沒有強健的身體是不行的。
圍龍屋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團結的精神形成了很強的向心力。正是這種向心力使他們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把中原燦爛的文明帶到南方播衍而不被遷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贛南,廣東梅州地區的多層梅州圍龍屋、永定的土樓、長汀的九廳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築,既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團結奮進的象徵。
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樓內,有石柱雕聯、石鼓承柱、雕樑畫棟;有天井、花園、假山、盆景、魚池,美不勝收。甚至還有土樓附設學堂,樓有樓名,柱有雕聯,如“振成樓”、“振綱立紀,成德達才”、教人遵綱紀,重德才,奮發進取。這些文化印記無不閃耀著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讀傳家的精神光芒。
20張
客家祠堂
其次,這種團結奮進的精神特質,還表現在對異族文化的博採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遷,是中原的漢人與遷徙地土著長期鬥爭而又走向團結的過程,並最終形成了共同體。今天的客家,絕不單靠入遷的中原漢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經過與當地民族融合而發展壯大起來的,也有其他民系遷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太平天國運動,提出“天生天養和為貴,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儘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人,儘是姐妹之群”的口號,表現出客家人希望與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處、一視同仁那種樸素的民主思想。
在客家地區,人們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寬容和親善的,儒、道、釋以及基督等教可以親如一家、同居一寺。連劉邦、項羽這對冤家也可合祀一龕接受人們的膜拜。媽祖本是沿海地區人們航行的保護神,客家人也把她請到山鄉,作為山鄉的保護神。客家文化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長期的遷移養成了兼收並蓄取其長、開拓進取不保守的民風,使客家民系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20張
客家圍屋
客家先民進入贛南之前,這裡的土著居住的多為 干欄式(架空地面樓居)居所。而土圍子,則是明末清初時期,贛粵邊境匪盜四起,社會動蕩不安,家客的大戶人家為有效地保住自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財產,不惜耗費巨資苦心經營修築,其結構形式由梅州地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梅州2區1市5縣的粵東客家標準格式——梅州圍龍屋發展變化而成。這一座座固若金湯的龐大建築,四角建有炮樓,樓內連通,相互呼應,火力交叉如網;御火攻,圍內設有多處消防注水口;防圍困,圍內置設多處糧倉……對於圍屋,如果分得細一些,還可以看出兩種基本模式:實心式空心式,實心式,圍內主體建築採用“廳堂式”,只是將兩側橫屋升高,連成全封閉式的方形圍屋平面,如關西新圍,面積10000多平方米,內有三條(一主二次)三堂式中軸線,門道重垂,廊環巷深,廳前還有禾坪、照壁、馬廊及花園等設施。空心式,如楊村燕翼圍,面積2500平方米,圍內不設主體建築,只沿圍的四周建房舍,中間除水井外,就是一個大禾坪。
如今的贛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著900多萬客家人。當遙遠的歲月成為往事,而這浸潤著客家人血與淚的圍屋形式,亦在世人眼裡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園構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徵符號。它凝聚了客家人整體的心靈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經歷的歲月滄桑,留存人們的心裡,構成飄泊他鄉客家人夢牽魂繞的呼喚。
客家鋰魚燈
客家鋰魚燈
客家舞麒麟
客家舞麒麟
客家布馬舞
客家布馬舞
客家走古事
客家走古事
客家五經魁
客家五經魁
客家儺舞
客家儺舞
客家馬燈舞
客家馬燈舞
客家舞貔貅
客家舞貔貅
客家犁春牛
客家犁春牛
客家舞火龍
客家舞火龍
客家採茶戲
客家採茶戲
客家打船燈
客家打船燈
客家游大龍
客家游大龍
客家添丁燈
客家添丁燈
客家夜嫁
客家夜嫁
客家郎名
客家郎名
歲時節令的民俗活動起源很早,如春節,源於上古社會的“臘祭”,“過年”的傳統也起源於上古。除過年過節,還有四時節令,以及其它俗信紀念。這些活動表達了人們的善良心靈,特別是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在傳承舊俗中,不斷摒棄陋俗、繼承良俗、增添新俗,使傳統的歲時節令民俗活動更加絢麗,展示出客家人的傳統文化風采。
客家人對於喪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識很濃,對慎終追遠的事,十分重視”。一般喪葬儀規可分為葬、埋葬和葬后三個部分,或謂之三個階段。
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所以他們的婚姻禮俗深受古時風尚習氣的影響;客家人屬性成規,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為鄉閭譏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所謂六禮是:"說親,送定,報日子和送聘金,盤嫁妝,接親與送親,拜堂與吃面碗雞"。
客家人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以水稻為主。客家地區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車灌水入田。農家肥料,以"漚糞"或"漚火爐灰"作糞種,參上石灰肥田。
稻穀成熟后,收割時,不僱工;約左鄰右舍的婦女,到時她們自帶鐮刀來田裡幫助割水稻。這叫“幫工”等她們各家收割水稻時,被人"幫"過工的婦女再"幫"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團結互助、平等相待的好傳統的充分表現。
【歲序節俗】
☆春分: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后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春節:有拜年,遊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
☆清明: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或者端陽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中元節):也即鬼節。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民間通稱八月節,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各地風俗大體相同。
☆重陽節: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客家人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在農曆十一月,也叫“過冬年”。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蔘補冬。
☆齋戒日:為少數客家人所有;每年的4月20日【非回族齋戒日】
【禮俗】
婚姻禮俗:
說媒: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後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雙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衝相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於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編紅單: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后,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後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
行大禮
看家門: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行大禮”前,有的在“大禮”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后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抬嫁妝: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麵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傢具等帶回男家。
迎親
拜堂: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一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一桌二個上席,按輩份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後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後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鐘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也叫“轉門”。一般是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結婚後一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穀豐登,財丁興旺。
傳統喜慶習俗:
添丁燈
催生: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麵條、粉乾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
祝壽: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麵、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后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帖外,不賀不請。
3、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樑時,要張燈結綵,貼紅聯。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20張
客家民居
廣東梅州、揭西客家地區遷新居前要請相士“撿日”(即吉日吉時,吉日多為年頭年尾,吉時為晚上),在新居大門設八仙桌,擺酒席,由相士主持,請如門神、土地等諸神,及前三代祖宗前來享用,稱為“拜門神”(未拜門神先行入住稱為“借住”)。然後焚化由相士寫的地契,向諸神及祖先通告此處已有主。待神靈祖先食罷,焚燒紙錢及放鞭炮。后一家之主提燒旺的炭火爐,家眷各自拿新的廚具等小物件,新居每一處都要經過。次日早上,同族媳婦大早前來幫忙“擂茶”,做湯圓,接待前來祝賀的親友,中午的時候準備宴席款待親友等。禮節諸多,粗略描述。
傳統歲時習俗:
過年:“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年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過年
守歲: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淨淨,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20張
走古事
拜年: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
吃歲飯: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游神:潮汕地區客家村落(包括潮汕村落)會在每年年初固定的日子將村裡的宮廟的神明請出,組成一個少則幾十人,多則一二百人的游神隊伍,敲鑼打鼓穿街過巷。請求神明保佑村裡各家各戶事事順利(此處之神明幾乎都有潮汕守護神--三山國王)。
出年界: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正月初七,要吃“七樣菜”,這裡的“七樣菜”指的是純素菜七樣加在一起燒炒而成。也就是擂茶,客家人都在人日這天吃擂茶,配上七樣素菜享用
元宵節: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肴,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遊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后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后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遊樂活動:
送春牛: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船燈: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游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崇九風俗:
九大簋
客家人建新房子,通常要挑選與九相關的日子,如初九、十八等。所建樓房的層數和房間數也是九的倍數,認為這樣可以長久同居共處。"九"在客家人的婚煙嫁娶中顯得尤為重要,男女雙方相親、換帖,一般都選與九有關的日子,聘金尾數要帶"九",如1999元,迎親的隊伍也要湊足9人,凡禮品都要9方為吉利。客家人做壽,壽粄要做81或360個,所用菜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鮮湯、燉狗肉(狗偕九),韭菜豆腐、重陽(九九)壽糕等等。
由於九與韭諧音,小孩破學啟蒙都要食韭菜。客家山歌也用韭諭九,如:"燕子含泥過九江,妹子送郎出外鄉,九月九日種韭菜,兩人交情久久長。"客家人對九的重視,還表現在把正月初九視為良辰吉日。春節后,出門做工、經商的人一般要到初九這天才離家啟程,期望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諺語是熟語的一種,通俗易懂,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而且一般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客家諺語是客家人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總結與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語言生動,內容豐富,韻味雋永,耐人尋味。
客家諺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①生產諺語。總結生產經驗,包括氣象、時令、耕作技術、家畜飼養、手工作業等內容。
如“早起紅霞晚落雨,晚起紅霞曬死魚”,“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漣漣”,“春鋤泥,夏鋤皮;干鋤淺,濕鋤深”,“豬要喂得飽,牛要喂夜草”等。
②社會諺語。反映階級壓迫和社會人情世態等內容。
如“天下烏鴉一般黑,到處楊梅一樣花”,“有錢能使鬼推磨”,“缸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一時強弱在於力,千古勝負在於理”等。
③生活諺語。總結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經驗,反映人民的世界觀、生活態度和道德觀念。
如“兩腳站得牢,不怕大風搖”,“豐年當作歉年過,碰到歉年不挨餓”,“要得會,天天累;要得精,人前聽”,以及“飯後行百步,不用上藥鋪”等。
客家童謠
★排排坐
排排坐,唱山歌,爺打鼓子涯打鑼。新婦灶背炒田螺。田螺殼,刺到家官腳,家官呀呀呀,新婦笑哈哈。
★小郎讀書
白飯子,白珍珠,打扮小郎去讀書。正月去,二月歸,挑擔籮夾等嫂歸,歸來花缸無滴水。鵝荷(kai)水,鴨洗菜,雞公礱谷狗踏碓,狐狸燒火貓炒菜,猴哥偷食熝瘌嘴。
★菱角子
菱角子,角彎彎,大姊嫁在菱角山。老弟騎牛等大姊,大姊割禾做事唔得閑。放撇禾鐮拜兩拜,目汁雙雙流落田。
★伯勞
徠伯勞嫲,嘴大大,有嘴說人家,無嘴說自家。
★火焰蟲(螢火蟲)
火焰蟲,照草叢,翻轉屎窟,吊燈籠。
★月光光,秀才郎
月光光,秀才郎,船來等,轎來扛。一扛扛到河中心,蝦公毛蟹拜觀音。觀音腳下一朵花,拿給阿妹轉外家,轉去外家笑哈哈!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親家門頭一口塘,種誒鯉嫲八尺長,長誒拿來較酒食,短誒拿來較姑娘。
★兩姊妹,學種菜
兩姊妹,學種菜,種菜難彎腰,學打鳥。鳥會飛,走到半路哭累累。朋友問道哭么個?無爺無哀真蝕底。你去歸,貓狸子擔水,狐狸子煮菜,貓公上樓抓礤菜。
★先生教我人之初
先生教我人之初,我教先生打野豬,野豬飈過河,先生無奈何,野豬飈過壁,先生襠恰恰。
20張
客家漢劇
客家戲曲,從源流分,可有這麼三種:(一)來源於當地民歌,綜合其他藝術形式,吸收兄弟劇種養分而發展起來的本地戲曲劇種,如:採茶戲、山歌戲等。(二)外地傳入當地而逐漸地方化的劇種,如:漢劇、傀儡戲等。(三)外地劇種而以原來形式流傳於客家地區的。如:祁陽戲、京戲、越劇、贛劇等。
採茶戲分贛南採茶戲、閩西採茶戲、粵北採茶戲、廣西採茶戲、台灣客家採茶戲等。
參見:鍾敬文、陳國凱、廖紅球、程賢章、中傑英、當代贛南客家文學
20張
客家飲食
作為豫菜的發祥地,北宋時期開封的飲食文化,被視為中國飲食文化史上輝煌的里程碑,對客家飲食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美食顧問,河南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館長孫潤田到福建省龍岩市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客家文化考察。考察歸來,他深感客家飲食文化,民俗文化與中原及開封的飲食文化,民俗文化一脈相承,客家飲食保留了大量的中州古味,是古代飲食文化的“活化石”。完整保留中原飲食特色的又屬廣東地區的東江客家菜,東江多山川地貌,氣候和物產條件與中原相似,因此在食俗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東江菜用料以家畜、家禽的肉類為主,所謂“無雞不清,無鴨不香,無肉不鮮,無肘不濃”所重皆為陸生肉類。菜肴風格上也和中原一樣,講求主料突出,造型古樸,以鹽定味,以湯提鮮,力求酥爛香濃。烹調方法多樣,尤以北方常見的煮、燉、熬、釀、燜等技法見長。
客家擂茶
20張
客家擂茶
客家擂茶是漢族傳統飲食文化之一,史料記載宋代在中原地區已流行擂茶,在客家人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美味,其製作方式古樸典雅,充分表現了客家人對漢族傳統文化之傳承。後來隨著南宋滅亡,中原的擂茶文化只剩客家人和日本人的沫茶所保留。南宋詩人黃升《玉林詩話》所載《肝胎族舍》一詩中曰: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足茶,漸近中原語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以證明研麻,泡茶款客,已是當時江南地區的一種風俗。近代作家汪曾棋先生引用成書於南宋端平二年的《都城紀勝.茶坊》中出現的“冬天兼賣擂茶”、“冬月添賣七寶擂茶”“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頭”說明歷史上南宋偏安,人口眾多,擂茶相當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質棗擂杵。
客家粄果
20張
客家粄果
客家人的“粄”“茶果”,“粄”為古漢語,乃古代中原地區佐茶充饑之食。東漢學者許慎《說文解字》“粿,谷之善者”,劉宋史學家何法盛《晉中興書》“安既至,所設唯茶果而已”,南梁作家顧野王《玉篇》“粄,米餅”,唐代茶聖陸羽《茶經》引《晉書.桓溫傳》“桓溫為揚州牧,性儉,每宴飲,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宋代文人陳藻《元日平江作》“草粿京團要賀年,玉融風俗不同天”,宋代《廣韻》“粄,米屑餅也,字或作䉽或作䬳即此所本”,粄食曾是士族大夫佐茶之果物點心,中和茶之苦澀,免削腸胃,可以久飲不醉茶。
客家生魚膾
20張
客家生魚膾
客家人食魚生已有很長的歷史,在寧化、興寧、五華、信豐等地都有食魚生的習慣,客家生魚膾的特點是用的配料加了田螺香蒜醋,現在生魚膾花樣更多,有河魚生、海魚生、蝦生等等。東漢史學家班固《漢書.東方朔傳》“生肉為膾”周代《禮記內則》“肉腥細者為膾”周代《禮記》“膾,春用蔥,秋用芥”而《論語》中又有對膾等食品“不得其醬不食”的記述,故先秦之時的生魚膾當用加了蔥、芥的醬來調味。而唐代更是食用生魚膾的高峰期,從不少詩人的詩詞中反映了魚膾在當時的流行程度。李白《魯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雙魚贈余於逆旅因鱠魚飲酒留詩而去》“雙鰓呀呷鰭鬣張,撥剌銀盤欲飛去”王維《洛陽女兒行》“侍女金盤膾鯉魚”生魚膾的製作和食用,大概在宋代達到巔峰,后隨著南宋的滅亡,到了明清時期食魚膾之風已衰落。今在被譽為客家祖地的寧化,生魚膾為一大菜,看著軟玉一樣疊在盤中的魚膾,蘸料有上等醬油和芥末醬、薑汁,吃起來口感柔嫩、軟滑、腴潤,只是魚膾的清鮮略帶一點點腥香,那是一種美妙的韻味。難怪唐代詩聖杜甫在《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一詩中讚美魚膾“落堪何曾白紙濕,放筋未覺金盤空”。
客家擂茶飯
3張
客家擂茶飯
客家擂茶飯是源於古代的一抹風情,在中國博大精湛的茶文化中,客家擂茶是保留下來的一種文化,其以古樸見奇趣,以保健見奇效,自古聞名遐邇,是中國最古老的茶道之一。而所謂擂茶飯,就是在飯上鋪滿各式食材如四季豆段、豆乾、菜圃、芹菜、茶葉、花生、雪裡紅、薄荷、紫蘇、益母草、茴香、香菜、羅勒、干蝦米與小魚乾等,再倒上擂茶而成。《中國烹調大全·古食珍選錄》“冒妾董小宛精於烹飪,性淡泊,對於甘肥之物質無一所好,每次吃飯,均以一小壺茶,溫淘飯,此為古南京人之食俗,六朝時已有”而在中古時代的日本,繼遣隋使后又派出遣唐使進入中國,雙方交流密切,至今日本仍繼承此飲食文化,日本人稱其為“茶泡飯”而客家人南遷后,擂茶飯的傳統亦於一些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傳承了下來,成為客家飲食民俗的一大特色。
客家包含著東江客家和韓江客家兩個系統。在廣東,客家地區東起韓江(除潮州平原外)西至北江,包括了粵東、粵北、粵中的絕大部分地區。在這個廣闊的區域中,客家分為兩個既相同又不完全相同的兩個系統,即以龍川為代表的東江流域客家系統和以梅州為代表的韓江流域客家系統。這兩個系統相輔相成,構成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整體。
20張
贛州-宋城古韻
東江流域是客家地區的中軸,它上溯江西贛南地區,下溯珠三角的東莞、增城等地,以龍川為軸心,上下伸延幾百公里,構成一個近千公里的客家帶。這一帶的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始自秦漢,延至當代,歷史悠久,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基礎地。
韓江流域是客家的腹心地,它以梅州地區為核心,東延福建,北接江西,西連東江,方圓幾百公里。這個地區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繼發地和標誌地,它承接和優化了東江流域客家文化,促成了獨特的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終形成。
分佈情況
客家人創造的客家文化遍布全球約80個國家和地區,集中分佈於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如中國的廣東省、江西省、福建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台灣省、海南省、浙江省等,以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美國、加拿大、模里西斯、澳大利亞等。中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具體分佈情況如下:
廣東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純客住縣市區17個: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大埔、五華、蕉嶺、平遠、連平、和平、龍川、紫金、新豐、始興、仁化、翁源、英德、陸河等;非純客縣64個:韶關、南雄、曲江區、樂昌、乳源、連南、連縣、連山、陽山、寶安區、惠陽區、河源、東莞、花都區、清遠、佛岡、從化區、惠東、揭西、海豐、陸豐、饒平、潮州、揭陽、豐順、潮陽區、惠來、普寧、珠海、斗門區、龍門、深圳、南海區、增城區、博羅、廣州、中山、新會區、廣寧、三水區、高要、雲浮、封開、高明區、新興、鶴山、開平、台山、郁南、羅定、德慶、陽春、陽西、陽江、廉江、遂溪、海康、徐聞、電白區等縣(區/市)。總人口2580萬人。
江西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純客住縣市18個:寧都、石城、安遠、興國、瑞金、會昌、贛縣、於都、銅鼓、尋烏、定南、龍南、全南、信豐、南康、大余、上猶、崇義等縣市、非純客住縣有20個:廣昌、永豐、吉安、吉水、蓮花、泰和、萬安、遂川、井岡山、寧岡、永新、萬載、萍鄉、宜豐、奉新、靖安、高安、修水、橫峰、武寧等。總人口1250萬人。
福建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純客住縣8個:永定、上杭、長汀、連城、武平、寧化、建寧、清流、明溪等縣;非純客住縣:16個詔安、平和、南靖、雲霄、沙縣、永安、順昌、泰寧、將樂、邵武、浦城、建甌、建陽、福鼎、福安、福州等。總人口約500萬人。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客家人數約600萬(2013年),客家文化濃郁的地方主要有:南寧市賓陽縣、柳州市區、柳城縣、來賓市興賓區、賀州市八步區、昭平縣、玉林市區、陸川縣、博白縣、北流市、貴港市區、桂平市、平南縣、北海市合浦縣、欽州市區、浦北縣、靈川縣、防城港市,等等。
備註: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除桂林市的全州縣、興安縣、資源縣和河池市的鳳山縣沒有客家人居住外,其餘均有客家人分佈。其中,廣西客家人人數10萬以上的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除上面列出的,還有南寧市區。
四川省:無純客住縣,非純客住縣市有35個:成都(市郊)、新都、涪陵、金堂、廣漢、什邡、彭縣、溫江、雙流、新津、簡陽、仁壽、樂至、安岳、威遠、內江、榮昌、隆昌、資中、宜賓、合江、滬縣、儀隴、巴縣、通江、廣安、西昌、木台、德陽、綿竹、梓潼、會理、華陽、新繁、灌縣等縣市。總人口約380萬人。
湖南省:非純客住縣有個:汝城、郴州、桂東、酃縣、茶陵、攸縣、瀏陽、平江、江永、新田、江華、隆回等。總人口約200萬人。
浙江省:非純客住縣有:雲和、松陽、青田、麗水(蓮都)、宣平(現為蓮都、松陽和武義所分轄)、龍泉、遂昌、景寧、縉雲、泰順、蒼南、湯溪(金華)、江山、衢州、龍游、常山、開化、建德、淳安、長興、於潛(臨安)、新城、分水(桐廬)、昌化(杭州)、玉環等縣市。總人口100萬人以上。
海南省:儋州,臨高等地,總人口40多萬人
湖北省:非純客住縣有2個:紅安縣、麻城縣,總人口約15萬人。
貴州省:非純客住縣有榕江縣。總人口約10萬人。
雲南省:客家人約2萬人。
江蘇省:客家人約2萬人。
安徽省:客家人約2萬人。
陝西省:客家人約0.5萬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客家人約0.3萬人。
其他:客家人約300萬人。
2、台港澳地區客家人分佈
台灣省:非純客住縣有19個縣市:桃園縣、新竹縣、苗粟縣、屏東縣、彰化縣、高雄市、花蓮縣、台中縣、台中市、台北縣、台南縣、台北市、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台東縣、宜蘭縣等,總人口460萬人。
香港特區:客家總人口約125萬人;
澳門特區:客家總人口約10萬人。
以上統計,中國境內純客住縣41個,非純客住縣246個,純客住縣非純客縣合計287個。
中國國內的客家人和海外客家人也有很多不同點,特別是在居住的自然環境、經濟生活和社會文化生活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從居住的自然環境看,中國國內的客家人大多居住在連片的農村,其中以閩粵贛邊區最為典型,少數居住在海島、城市;而海外客家人大多數居住在海島、城市,少數居於農村。
20張
客商翹楚張弼士檳城故居
海外客家人比較集中居住的地方有: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寮國、緬甸、汶萊,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拿馬、古巴、海地、牙買加、千里達托貝哥、蓋亞那、蘇利南、巴西、秘魯、非洲的南非、模里西斯、留尼旺,歐洲的荷蘭、英國、法國,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大溪地、斐濟、西薩摩亞等。從氣候方面來說,中國國內客家人大多生活在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春夏秋冬四季較為分明;而海外客家人大多數生活在熱帶海洋氣候區,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
20張
海外客家
其次,從經濟生活來說,中國國內的客家人大多數是以農業為主要職業的農民,而海外客家人大多數從事工商業和和服務業。其中美洲和東南亞的客家人,不僅已向專業技術、金融貿易挺進,而且政治上也嶄露頭角。據1950年台灣當局的有關調查資料,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馬來西亞的華僑"大多數住在城市經商,如開設雜貨店、皮鞋店、藥店等,還有一些則從事建築業、典當業。在山區者,多以開採錫礦及種植橡膠、椰子為業"。印尼是客家華人最多的一個國家,"所操職業,以經商為多,其中以經營雜貨、酒酪、皮鞋、首飾、衣服、藥材等業者眾"。東帝汶客屬僑胞,"多經營雜貨、藥材等商業行業,亦有從事種植業者"。美國的客家人,在紐約及東部地區,"以經營餐飲及洗衣業者為多。此外,則為雜貨商店及出入口公司,亦有從事農業者"。舊金山客家人"經商和種植為其主要職業"。在巴拿馬的華僑中,客屬人士佔一半,"以原籍廣東梅州、惠陽,赤溪者為多,皆從事工商業"。古巴華僑中客家人約數千,"以經營工商業"。在牙買加,華僑幾乎全部都是客家人,"尤以原籍廣東東莞、惠陽、寶安者為多,在當地頗有勢力,多操工商業"。千里達的客家人"以經商者為多,在當地社會地位頗高"。在蘇利南:'亦有客屬僑胞數千人,頗有經濟勢力"。這種職業分工,和中國國內以農業種植業和家庭手工業的基本職業是很不相同的。
20張
客家新繹
又次,從社會文化生活來說,中國國內的客家人是漢族的一支民系,是生活在沒有種族歧視且占人口多數的主體民族的國家之中;而海外客家人屬於海外華人的一個支系,海外華人除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少數國家屬主體民族外,絕大多數國家的海外華人都屬於少數民族。與中國國內相比,海外客家人生活在種族構成、社會制度、宗教信仰、語言民俗等方面都相對不同的社會環境之中。海外客家人生活的國度,大多具有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點。美國、加拿大及大多數美洲國家都是移民國家,大洋洲、東南亞各國也具有多民族的特點。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馬來西亞,就是主要由印尼人、華人、印度人三大主體民族組成的移民國家,美國更是由歐洲移民為主包括了亞洲、非洲、許多國家移民構成的國家;西印度群島的千里達托貝哥這個島國,也是由印度人、黑人、華人組成的移民國家,寶安客家人何才在70年代擔任總督;南美洲的蓋亞那合作共和國,總人口約71萬人,內有華人、白人、印第安人及非洲印度混血族,華人約有5000人,以原籍梅州、惠州的客屬人士最大多。該國於1966年5月脫離英國統治宣布獨立,並由客家人鍾亞瑟當選為首任總統。1999年,有客家血統的華裔伍冰枝當選為加拿大總督兼三軍總司令。海外客家人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都出現了不少傑出人物,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呈上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