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與工業化
農業與工業化
《農業與工業化》是2009年9月1日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培剛。《農業與工業化》以中國的工業化為中心目標,從世界範圍來探討農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將要遇到的種種問題,從歷史文獻、統計數據和經濟理論等方面重點探討了農業國實現工業化的基本問題。
“中國文庫”主要收選加世紀以來我國出版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科學文化普及等方面的優秀著作。這些著作,對我國百餘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過重大積極的影響。至今仍具有重要價值,是中國讀者必讀、必備的經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時代震撼智慧的學論、啟迪民智的典籍、打動心靈的作品,是時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寶,均應功在當時、利在千秋、傳之久遠。“中國文庫”收集百餘年來的名著分類出版,便是以新世紀的歷史視野和現實視角,對20世紀出版業績的宏觀回顧,對未來出版事業的積極開拓,為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大凡名著,總是生命不老,且歷久彌新、常溫常新的好書。中國人有“萬卷藏書宜子弟”的優良傳統,更有當前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時代要求,中華大地讀書熱潮空前高漲。“中國文庫”選輯名著奉獻廣大讀者,便是以新世紀出版人的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感,幫助更多讀者坐擁百城,與睿智的專家學者對話,以此獲得豐富學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農業與工業化(上卷)》目錄:
《農業與工業化》的來龍去脈
農業國工業化理論概述
導論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述評
第一節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第二節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第三節 區位理論分析方法
第四節 分析方法評論
第二章 農業與工業的相互依存關係
第一節 聯繫因素之一:食糧
一、人口與食糧
二、食糧與經濟活動的區位化
三、收入與對糧食的需要
第二節 聯繫因素之二:原料
一、加速原理與周期變動
二、原料成本與工業區位
第三節 聯繫因素之三:勞動力
一、人口與勞動力供給
二、人口的職業轉移——勞動力自農村轉入工商業以及自工商業轉入農業
第四節 農民作為買者與賣者
一、農民作為買者
二、農民作為賣者
第三章 工業化的理論
第一節 工業化與產業革命
第二節 工業演進中的發動因素與限制因素
一、發動因素:企業創新管理才能及生產技術
二、限制因素:資源及人口
第三節 工業化的類型
一、工業化的開始
二、工業化的程序和階段
三、工業化的速度
第四章 工業化對於農業生產的影響
第一節 工業發展與農業改良
第二節 當作生產單位的農場
第三節 農業機械化
一、機械化的方式
二、機械化的條件
三、機械化對於生產的影響
第四節 農作方式的重新定向
第五節 農業在整個經濟中的地位
第五章 工業化對於農場勞動的影響
第一節 關於“補償作用”的諸種學說
第二節 勞動在農業收入中所得的份額
第三節 勞動力從農場到工廠的轉移
一、關於行業間及區域間勞動力轉移的學說
二、機器代替農場勞動力
三、工業對於農場勞動力的吸引和吸收
第六章 農業國的工業化
第一節 農業與中國的工業化
一、簡釋
二、農業在工業化中的作用
三、農業上的調整
第二節 從工業國到農業國的資本移動
第三節 農業國與工業國之間的貿易
一、農業與工業之間貿易的特徵和轉變
二、農業國與工業國的貿易條件
三、農業國工業化對於老工業國的影響
結語
附錄(一)對“工業"概念的探討
附錄(二)農業作為一種“工業"與農業對等於工業
參考書目
英漢人名對照
《農業與工業化(中下合卷)》目錄: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關於“工業化”的重新認識
一、對“工業化”定義的重新表述和進一步探討
二、工業化的基本特徵
三、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關係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現代化潮流的興起及其基本內容
五、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必然聯繫
第二節 農業國工業化與發展經濟學的主題
一、發展經濟學本身的發展過程及其特點
二、農業國工業化理論與西方發展經濟學
三、農業國工業化仍然是發展經濟學的主題
第三節 新型發展經濟學的建立
一、新型發展經濟學的由來
二、農業國工業化仍然是新發展經濟學的主題
三、對傳統發展經濟學的革新途徑
四、建立新型發展經濟學,首要地必須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方面來考察,探根溯源
五、建立新型發展經濟學,還必須從發展中國家的本國國情出發,制定發展戰略
六、新型的發展經濟學應當研究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及其有關問題
第四節 分析方法再論
一、唯物論的觀點與辯證法的觀點
二、實證分析方法與規範分析方法
三、數量分析方法
附錄1-1 關於工業化定義的思考
附錄1-2 理解中國,需十分謹慎——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中的非經濟因素
附錄1-3 懂得歷史,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的發展
附錄1-4 從系統論看農業國工業化理論
第二章 工業化的發動因素和限制因素再論
第一節 引論
第二節 企業家創新管理才能
第三節 技術進步
一、外生技術進步的增長模型和內生技術進步的增長模型
二、技術進步在發展中國家以及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三、發展中國家實現技術進步的途徑
第四節 制度創新
一、制度及其功能
二、經濟發展中的幾種重要的制度:產權、市場、國家與意識形態
三、從東亞經濟看制度的作用
四、發展中國家的制度障礙與制度創新
第五節 人口、資源與環境
一、人口因素
二、自然資源與地理環境對工業化的影響
三、環境退化問題
……
第三章 農業與工業的互動關係
第四章 工業化過程的結構調整與變動
第五章 對外開放條件下的工業化
第六章 計劃、市場與經濟體制轉型
參考文獻
農業與工業化
本書是1949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的《哈佛經濟叢書》第85卷,是第一本試圖從歷史上和理論上比較系統地探討農業國工業化問題的學術專著,曾獲該校1946-1947年度最 佳 論文獎和“威爾士獎金”,在國際上頗有影響。1951年譯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1969年,英文本又在美國再 版。現 將本書中譯稿,作為《農業與工業化》的上卷出版。作者在此基礎上,對本問題作進一步的研究。
2011年,該書入選新浪2011年度中國財經好書榜。
張培剛(1913~2011 ),湖北黃安(今紅安)人。發展經濟學奠基人。193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系, 194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生前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書共分上卷和中下合卷兩冊。上卷為作者1945年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農業與工業化)》。該論文曾獲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學經濟專業最佳論文獎和“威爾士獎金”,並於1949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英文版,1951年在墨西哥出版西班牙文版,1984年修訂后出版中文版。該書以農業國的工業化為中心目標,從世界範圍來探討農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將要遇到的種種問題,從歷史文獻、統計數據和經濟理論等方面重點探討了農業國實現工監化的基本問題。中下合卷為張培剛親率弟子歷經十餘年辛勤探索的理論成果,結合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實踐,以及體制轉型的經驗教訓,再次系統而深入地對農業國工業化問題進行了考察和比較,可以說是張培剛農業國工業化理論的繼承發展。本書使用的是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