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鄉

黑龍江省肇東市向陽鄉

向陽鄉位於黑龍江省肇東市西18公里處,隸屬肇東市管轄。位於市境中部,西鄰昌五鎮。鄉政府駐地距市區22.5公里。全鄉耕地面積134200畝,林地28000畝,草原4.6萬畝,農戶5700戶,人口2.8萬人,9個行政村。截止目前,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3.08億元,其中牧業產值1.88億元;實現民營企業總產值9620萬元;第三產業產值41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80元。

歷史沿革


向陽鄉原屬肇東縣管轄。東北淪陷後期,設向陽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隸屬第十五區。1956年3月,並村划鄉,分設向陽鄉等。1958年3月,撤銷海山鄉,將其所轄區域分別划給向陽鄉和天增鄉管轄。同年9月,將向陽、天增兩個鄉合併,成立向陽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為向陽鄉。

經濟社會


向陽鄉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加速構築十大產業,全力發展十大民生,打造肇東經濟發展升級版為目標,結合向陽鄉實際,解放思想,創新模式,務實爭先,迎難而上,實現了經濟強勢發展,社會跨越進步和農民持續增收。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7億元,增長9 %,其中農業生產總值8.2億元,增長12 %,牧業總產值7.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5%,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2900元,增長5%。
一是項目建設成效顯著。2016年全鄉新上固定資產投資億元以上項目 2個,分別是投資2億元的水木九天工廠化無土栽培棚室蔬菜科技公司;實施玉米免耕技術的恆昌集團。另外投資5000萬的綠之夢農業科技物流項目;投資2000萬元的冠宏木業項目;投資1000萬元的嘉億建築材料公司;投資1000萬元的聚寶紙業項目;投資800萬元的錦程飼料;投資500萬元的黑龍江省興盛園林綠化項目;投資500萬元的春源飼草項目;投資300萬元的萬泰電子加工項目;投資300萬元的觀光採摘園項目均已落戶我鄉巨成村。
二是現代農業跨越發展。重點打造了4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向陽瓜菜示範園區。流轉土地400畝新建香瓜大棚120棟,畝效益預計可達15000元以上。2、王老寶觀光採摘園項目園區。流轉土地480畝,目前已建成新型節能蔬菜大棚3棟、高效智能溫室3座,預計年效益500萬元。3、千畝綠化樹木生態園區。園區佔地面積800畝,年出產苗木1500萬株,年創效益1000餘萬元。4、綠色金針菇產業園區。重點依託黑龍江省金佰程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年生產金針菇300萬袋,總產值1200萬元,利稅180萬元。利用玉米秸稈代替木屑培養金針菇技術,每年收購500萬斤玉米秸稈,給農民帶來經濟效益40萬元,同時大幅減輕了當地因燃燒玉米秸稈造成的空氣污染。
三是畜牧產業提檔升級。大力發展大鵝養殖產業,依託養鵝企業,帶動養殖戶1000餘戶,促進農民增收3000萬元。大力發展蛋雞產業,繼續支持打造蛋雞養殖小區,蛋雞存欄65萬隻,養殖戶246戶,形成了“欣向陽”綠色鮮蛋品牌,遠銷廣州、溫州、上海等地,被綏化市命名為“蛋雞產業之鄉”。大力發展鵪鶉特色養殖產業,重點依託黑龍江建錄牧業有限公司,直接帶動本鄉農戶20多戶,年產180噸種蛋,效益達到160萬元。
四是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堅持“爭創省級新農村示範鄉、打造宜居鄉村”目標,現已修築道路6公里、新建活動廣場1處、新修排水溝5000米,鋪設路肩13000米,建設景觀圍欄3000延長米。2016年新栽植綠化樹18320棵、農防林569畝。在文化建設上堅持軟功實做,多次邀請高級講師對全體村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提升了村民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底蘊。建立了垃圾日清制度,明確鄉村兩級工作職責和獎懲辦法,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建設農家書屋1個,藏書5000萬餘冊。
五是勞務經濟持續攀升。一是積極拓寬就業渠道。積極與大莊園集團及開發區企業協調溝通,將就業崗位向貧困村貧困人口傾斜,為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吸納了260人貧困人口就業,年人均收入2萬餘元,積極拓展了貧困人口社會就業空間。二是充分發揮“能人”引帶。積極實施“能人”強鄉興村戰略,通過“能人”聯誼的方式,一是拓寬了勞務輸出渠道,域內域外能人每年面向貧困人口招工180餘人,年人均收入2.2萬元。三是積極引導貧困人口自主創業。由“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通過資金幫扶,加快了貧困人口脫貧步伐。
六是民生事業長足進步。繼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在社區建設上,完善了中心、日新、百合、巨成、復興、五星社區環境,增強了社區服務功能。在教育事業上,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全鄉教學質量大幅度提升,中考有9名考生超過了514分。在民生保障上,全鄉308人享受五保供養,2320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7752 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在醫療衛生上,全鄉18121人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在平安創建上,加強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開展了安全隱患排查整改,集中解決了一大批信訪案件,維護了社會的安全穩定。
七是精準扶貧立竿見影。緊盯一個精準,依託三個支點,闖出了五條精準扶貧新路子。堅持把幹部力量、能人力量、貧困人口自身力量統籌起來,奏響扶貧攻堅“大合唱”。一是依託幹部力量這個支點。抓住包扶部門選派“第一書記”、選派領導幹部、派駐扶貧駐村工作隊機遇,結合實際與他們精心研究謀划,理清發展思路,整合有效資源,順勢而為,借勢脫貧。二是依託能人力量這個支點。實施“能人”強鄉興村戰略,激活能人要素,挖掘能人潛力,放大能人效應,找准能人優勢,發揮“能人”引帶作用,帶領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王老寶綠色食品公司、金佰程食用菌有限公司、千畝苗木示範基地等一批本地企業每年面向貧困人口招工50餘人,年人均收入1萬餘元。三是依託貧困人口自身力量這個支點。組織開展了一批實用技能培訓提升致富本領;積極發放小額貸款緩解貧困群眾資金短缺難題;為貧困戶進行小額保險,每人保額30元,共投放保額2萬元;實現補助資金直接到戶,充分激發貧困群眾自身潛能,讓貧困人口看到脫貧希望,樹立脫貧信心,確保不返貧。五條路徑:一是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扶貧。通過舉辦種植養殖培訓班、落實種植養殖扶貧貸款、推進規模化種植養殖等措施,促進種植養殖業帶動貧困戶脫貧。目前,我鄉蛋雞、大鵝、鵪鶉、香瓜、雜糧等特色種植養殖已形成穩定增收長效產業。僅向陽村養殖蛋雞一項,兩年來帶動全村5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二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扶貧。我們向陽村自籌資金800萬元,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扶貧創業基地,成立了興陽穀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農戶帶地入社、保底分紅等分配方式,增加入社農戶特別是貧困戶收入。2016年流轉土地1300畝,入社農戶73戶,其中貧困戶32戶,吸納貧困勞動力50餘人,去年戶均分紅11000元。三是加強基礎建設扶貧。2016年申報一事一議紅磚路項目6公里,將有效改善貧困村基礎建設。近期,我鄉以貧困村為重點,大力開展村屯綠化工作,共完成綠化面積105畝,調用苗木1.8萬餘株,累計綠化5個村12個自然屯16條街道,2個貧困村實現全覆蓋,我們堅持綠化一條街、凈化一條街、美化一條街的工作思路,在全力開展村屯綠化的同時,以省級貧困村為重點開展村屯環境衛生綜合整治,下大氣力整治衛生死角,共出動鉤機5台、鏟車4台、四輪車32台,通過集中整治活動,貧困村村容村貌有了明顯改善。四是依靠包扶單位扶貧。依靠包扶單位項目、資金、技術優勢,重點實施自來水入戶、村內道路建設、泥草(危)房改造等重點扶貧項目建設,加快整體脫貧進程。目前,發改委援助省級貧困村宏業村的千億斤糧增產項目已落地,總投資1000餘萬元,規劃新修白色路面18.5公里、新打抗旱水源井32眼,將從根本上改變宏業村貧窮落後面貌。房產處、教育局、團市委等9個包扶部門在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及貧困戶精準脫貧上均傾注全力。五是依託龍頭企業扶貧。我鄉積極協調溝通大莊園肉業、黑龍江冰城黑牛等企業,爭取將就業崗位向我鄉貧困人口傾斜,放寬聘用要求,為貧困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每年可吸納100餘貧困勞動力就業,年人均收入5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