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河
南下河
濰坊的南下河據說有上百年的歷史,說白了它是一個市場。禽,蛋,肉,菜,海鮮,河鮮樣樣俱全。隨著時代的發展,老下河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在某年搬至李家村的地盤成立南下河商貿公司。這一搬果然有進步。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的城郊,現在已經發展成市區了。
目錄
繁忙季節南下河市場幾乎二十四小時都有商販裝貨卸貨,可謂人聲鼎沸;儘管整個市場有五個出入口之多,平時一到商販出入的高峰仍然能出現擁堵,節假日更甚。最要命的是市場裡面還有個派出所,遇到忙時警車出入都受限制。所以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現在的下河市場還要改建,或者搬遷。
濰坊地處山東交通樞紐,壽光菜全國聞名,昌邑港亦有發展,南下河擁有如此優勢完全可以發展的比現在好。祝願南下河市場在新時代渙發出新的光彩!
如今成為市區最大的“菜籃子”
南下河、北下河原來都是城區街道名,是以東風街(東風東街)為界的,因為挨著白浪河,市民去河裡捉魚洗澡洗衣近在咫尺,所以南邊的街就叫南下河,北邊的街就叫北下河。南下河水產蔬菜綜合批發市場成立於1997年9月,原來坐落於奎文區奎文門北側的狹窄地帶,有經營業戶200餘戶,主要以經營水產品為主。
水產二廳60號的業主趙秋堂,店裡主要經營蝦蟹、海參等,今年50歲的他從事水產經營已經有20年之久了。“我從1989年前後就開始賣海鮮,那個時候在白浪河邊上(東岸)的老南下河市場。南下河市場是自發形成的,攤位都是臨時的,沒有屬於誰這一說,但是常年在那裡賣魚蝦的個體戶,攤位基本上是固定的。比如說我吧,每天在同一個地方擺攤賣海鮮,時間長了,人家知道你在那裡賣海鮮,沒人會佔你的攤位。那個時候攤位不緊張,一般來賣貨的都能找到地方擺攤,新來的一般會順著南下河街一直往南擺,就這樣賣貨的越來越多,漸漸成了規模。”聊起當時的老南下河市場是如何管理的,趙秋堂對記者說:“就是南下河工商所的工商(人員)來收點地鋪費,一天塊兒八毛的,很少。那時候人都實誠,很少見耍秤杆子騙人的,也沒有摻假使假的,賣東西買東西都看貨真價實。”
趙秋堂回憶,大約是在1994年前後,南下河工商所在市場內搭建了簡易棚子,動員攤主進棚經營。“我記得一個棚子造價好像是兩三千塊錢,我們要是想進棚子賣貨,交這兩三千元作為入戶費。從那以後,市場從南到北都有了門頭了,市場比臨時攤位的時候正規一些。”趙秋堂說。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第三產業的不斷壯大,市場設施老化、服務不配套的問題日益突出。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日益繁華的商業區的包圍下,老南下河市場的發展越發捉襟見肘。
2002年由奎文區梨園街道李家村村委投資,對南下河市場進行改造擴建,遷至奎文區健康東街與文化路交叉口東南角,總投資3000多萬元,佔地130餘畝,擁有交易大廳21個,其中水產廳3個、蔬菜廳9個、生肉廳1個、干調廳4個、瓜果廳2個、熟食廳1個、禽蛋廳1個。擁有固定經營業戶1200多戶,年交易額10億元。市場經營範圍包括水產、干調、蔬菜、瓜果、生肉、生禽、熟食、糧油、土產、雜品等共十個大類1000多個品種。貨源主要來自南海、北海、青島港、日照港等地,銷售主要面向各超市、酒店、企事業單位食堂配貨以及零售商,除供給濰坊本地區需求外,銷售已經輻射到淄博、煙台、河南、河北、臨沂等地。南下河市場不但成了濰坊城區最大的“菜籃子”,而且在省內外許多地方也是名氣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