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烏克蘭語:Західно-УкраїнськаНароднаРеспублика、Zakhidno-UkrayinskaNarodnaRespublykaЗУНР、ZUNR)是在1918年末至1919年初短暫出現在加利西亞東部的共和國,領土範圍覆蓋布科維納和喀爾巴阡‧魯塞尼亞(CarpathianRuthenia)部分地區及利維夫、普熱梅希爾、科羅亞(Kolomyia)、史坦尼斯拉維夫(即現時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等城市。

紋章以藍色作背景,中間為一頭朝左的黃色獅子,國旗的顏色是藍、黃。

歷史沿革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根據奧匈帝國1910年人口普查,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人口有540萬,烏克蘭人佔60%,波蘭人佔25%,猶太人佔12%,其餘包括德國人、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亞美尼亞人等。波蘭人和猶太人大多聚居在城市和市鎮,而烏克蘭人則住在鄉郊。境內最大城市利維夫的居民主要是波蘭人,被視為波蘭最主要的城市之一,波蘭與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衝突因此無可避免。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在1918年11月1日宣布立國,脫離奧匈帝國,其後觸發利維夫的波蘭居民武裝反抗,反叛者在數周后得到波蘭援助。1919年1月22日,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政府象徵性與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政府合併,實際上政府架構和轄下的烏克蘭加利西亞軍(UkrainianGalicianArmy)維持不變。1919年7月,大部分領土在波烏戰爭(Polish-UkrainianWar)后落入波蘭手中,部分落敗士兵逃至捷克斯洛伐克,而其他五萬名士兵進入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繼續爭取烏克蘭獨立。1920年,波蘭和烏克蘭同意以玆不魯克(Zbruch)河作為兩國接壤邊境。

政治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前後存在了八個月,大部分時間有約400萬人受其管治。烏克蘭人控制的地區,在11月22至25日舉行選舉,選出150人組成立法機關烏克蘭國會,其中三分之一議席預留給少數族裔(波蘭人、猶太人、斯洛伐克人等),波蘭人杯葛選舉,猶太人得到約10%議席,而國會主席自動成為共和國總統。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維持戰前奧地利的行政制度,錄用烏克蘭和波蘭的專家。縣市和社區的邊界和法院,與被奧匈帝國統治時無異,沿用奧地利的法律和徵稅制度。大部分政府收入來自油和鹽的出口。
徠1919年2月15日,法定語言定為烏克蘭文,少數族裔仍可用其他語言跟政府溝通。新法例沒收地主大量土地,分配給沒有耕地的農民。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被劃分為12個軍區,指揮官負責從所屬地區徵兵,1919年春天徵召了10萬名士兵,但軍需補給缺乏,只有4萬人可以作戰。
大致上,國家政府施政井然有序,與前俄羅斯帝國領土上出現的烏克蘭人政權的混亂情況截然不同。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發行約一百款郵票,只有兩款不是在奧地利或波斯尼亞的郵票上加上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