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金台

散金台

散金台,又名二疏城遺址,位於嶧城東峨山鎮的蘿藤村城前村之間,是一處長方形的台形遺址,東西長約180米,南北寬約160米,土台高約3米。二疏城原是坐落於古河道的台型遺址,據中國考古研究所的考古證實,二疏城遺址有著豐厚的文化堆積。上溯新石器時代、商周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及至秦漢以後各代都留有遺存。

歷史淵源


漢宣帝時,疏廣因學識淵博被召到京城,專門輔導太子讀書識禮。由於他授課有方,深得漢宣帝嘉許,不久被授予太子太傅。同一時期,他的侄子疏受也以“賢良”的資格被舉薦為太子家令。從此,叔侄二人朝夕相伴,共同輔助太子。除了每日給太子講授《論語》、《孝經》等典籍外,疏廣、疏受還經常教導太子將來貴為人君后要以民為貴,省徭薄賦,體恤下情。光陰荏苒,轉眼間太子已12歲,學業也大有長進。而此時,疏廣叔侄二人離開家鄉已六七年了。有一天,疏廣對疏受說:“一個人懂得知足,隨遇而安,就不至於遭受侮辱;人生及時退讓,就不至於遇到危險。如今我們已功成名就,太子也已長大,我們該回故鄉了。”第二天,他們便稱病不出,向漢宣帝上書,要求辭職回鄉。漢宣帝親賜黃金20斤,太子也奉贈黃金50斤。回到故鄉后,叔侄二人幾乎天天設宴款待親朋,鄉鄰有了困難,他們也慷慨贈金。日子一長,族中親友便私下勸說:“你們不要再饋贈別人了,該留下點錢為子孫購置些產業才是。”疏廣、疏受二人卻笑著回答:“我們散盡金錢正是為了子孫著想啊。只要子孫安分守己,辛勤耕讀,自有前程。如果給他們留下過多的財產,不用勞作就有優裕的生活,這隻會助長他們的惰性,日子久了,容易變得驕奢淫逸遊手好閒。我們何苦去貽害子孫呢。”聽了這番話,鄉親們方知他們的用意,對他倆愈加敬重。疏廣、疏受相繼去世后,鄉親們感念他們的散金善德,敬仰他們的為人和學識,便在他們的故居修建了“散金台”。

二疏簡介


疏廣,字仲翁西漢東海蘭陵(今棗莊市嶧城區)人。自幼好學,博通經史,被朝廷征為博士。漢宣帝時,選疏廣為太子太傅。疏廣的侄子疏受,當時亦以賢明被選為太子家令,后升為太子少傅。疏廣、疏受在任職期間,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賞賜。並稱之為朝廷中的“二疏”。二疏去世之後,鄉人感其散金之惠,在二疏宅舊址築一座方圓三里的土城,取名為“二疏城”;在其散金處立一碑,名“散金台”,在二疏城內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像,世代祭祀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