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白鯊

淡水名貴魚類

淡水白鯊,為淡水名貴魚類,主要分佈在東南亞一帶,原產於馬來西亞、泰國等地,於1998年引進我國。

形態特徵


淡水白鯊
淡水白鯊
該魚分黑、白、灰三種體色,體長側扁,體表光滑無鱗,背部隆起,頭扁平呈圓錐形,口亞下位,鰓膜與頰部不相連。瓢大,具有呼吸空氣的功能,不易缺氧。淡水白鯊體色艷麗,具有生長快、食性雜、耐低氧、抗病力強、少肌間刺、肉質細嫩等優點,因而市場前景無比廣闊。
淡水白鯊
淡水白鯊
體形長而側扁,背部明顯隆起,腹部圓,沒有腹棱,這是圓腹鯉共同的特點。頭部扁平呈圓錐形,吻短,鰓膜與頰部不相連。上下頜有密外的彎狀小齒,呈板帶狀。背鰭位於背部最高處,有一粗壯硬棘。背鰭後上方靠近尾基處有一脂鰭;胸鰭外緣有一枚發達的硬棘,腹鰭小,臀鰭長,尾鰭分叉,體表光滑無鱗。體背灰黑色,體側青灰色,腹部銀白色。幼魚體側有3—4條縱向藍包條紋,成魚條紋消失。

繁殖方法


卵生,每年6-9月為繁殖季節,每年產卵1次,1尾雌魚的卵最好用2尾雄魚的精液使之受精。可人工催產,卵小,呈黏性,黃綠色,呈透明狀。

生物學特性


淡水白鯊屬熱帶魚類,生長適宜水溫為20-36攝氏度,當水溫降至14-18攝氏度時,活動減弱甚至停食。適宜於南方或者溫棚、火電廠餘熱水養殖,PH值6.8-7.2。

生活習性


淡水鯊魚為熱帶型魚類,在自然條件下棲息於水體的中下層,喜集群。由於鰾具有輔助呼吸作用,常游到水面打水,直接呼吸空氣中氧氣。抗低溶氧能力強,在污水中能長期棲息生存,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也比其它魚類強。適應低溫能力較弱,其適溫範圍為20~33℃,最佳生長水溫為25~32℃,在我國北方不能自然越冬,需要配備越冬設備,當水溫下降到18℃以下時,攝食量和活動量明顯減弱,水溫低於12℃便開始死亡。淡水鯊魚生性膽小,性燥,受到外界驚擾時在水中不斷竄躍,養殖環境宜安靜。淡水鯊是以植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十分貪食,對食物選擇範圍大,幼魚主要攝食浮遊動物,如輪蟲類、扁蟲類、橈足類稜角及水生昆蟲幼體,也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從魚種到成魚階段,食性更雜,除攝食各種天然餌料外,各種商品飼料,動物的下腳料、蔬菜類、殘菜剩飯等都可攝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大量攝食配合飼料,若無專門的人工配合飼料,可用羅非魚飼料代替,也可以投餵豬糞、雞糞,鴨糞等。

食性特點


屬於肉食性魚類。其食量較大,所攝取的食物粗雜,殘菜剩飯、畜禽動物下腳料、動物性和植物性的商品飼料等均可食用。

年齡和生長


生長速度較快,在適宜的養殖條件下,年可增重2千克左右。如果在河流等自然水域內養殖,其生長和發育速度較池塘內快得多。5齡個體體重在十幾千克以上。此魚的最大體長可達1米以上,最大體重可達30千克以上。

雌雄區別


雌魚腹部較大,鬆軟而富有彈性,卵輪廓明顯,腹中線下凹,卵下墜後有流動狀。雄性生殖孔鬆弛,輕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