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墓

方孝孺墓

方孝孺墓位於南京市雨花台區雨花台東北山麓,為東南西北朝向,明萬曆年間方孝孺平反后,湯顯祖重新為其修墓、建祠。方孝孺的墓葬終於得以保存,清李鴻章在兩江總督任上又重修,民國期間再此重建,雖歷代均有修葺,但均遭焚毀。

方孝孺墓墓園神道,兩側設十二塊書畫碑,二十六方歷代褒獎方孝孺的題字碑,一直延伸到墓冢南側。

地理位置


方孝孺墓
方孝孺墓
方孝孺墓位於南京市雨花台區雨花台江南第二泉後山。

歷史沿革


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明神宗朱翊鈞下詔褒錄建文帝時期的諸多忠臣,建表忠祠於南京。位列首位的是徐達的長子徐輝祖(史載朱棣入京師時,徐輝祖守在徐達祠堂之中不予迎接,最終被幽禁致死),其次便是方孝孺。至此,方孝孺終於沉冤得雪。
方孝孺平反后,當時在留都南京為官的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在聚寶山木末亭下方找到方孝孺的墓葬,重新為其修墓、建祠。方孝孺的墓葬終於得以保存,不至於被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方孝孺墓從明萬曆年間湯顯祖為其修墓建祠開始,歷代均有修葺,現存明代方正學(孝孺)墓碑,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兩江總督李鴻章所立,碑右首書“同治五年八月重修”,左首書“署兩江總督李鴻章敬題”,碑中刻“明方正學先生之墓”。另一通碑誌為民國十三年(1924年)重修,時任江蘇省長韓國鈞在方孝孺墓前建立了石牌坊,重立了一塊碑。抗日戰爭期間遭受戰火浩劫,墓碑倒卧在地。十年動亂再度遭遇破四舊的破壞,除了兩塊破舊的石碑倖存外,牌坊、祠堂等都蕩然無存。
1999年,雨花颱風景區重修方孝孺墓。現墓區由牌坊、神道、方孝孺銅胸像、24塊碑刻組成。方孝孺銅像由我國著名雕塑家劉煥章教授所塑,碑刻系歷代文人墨客和政要名流對方氏的讚譽之辭,均由當代知名書畫家所書。墓前平台、墓碑、墓丘及墓后護壁組成軸線對稱式布局,依山就勢,保持原有的環境風貌。
石牌坊高5.05米,神道連接牌坊和墓碑,墓碑高4.2米,著名書法家尉天池手書“明方正學先生之墓”鐫刻鎦金。墓丘建在原土冢上,下部為直徑4.6米的圓柱體,上部為2.1米的半球體,總高達4.5米。墓區全部由青石築就。環境幽靜,樹高林密,古柏參天,自成一景。

建築布局


墓園最北側為墓園牌坊,上刻對聯“十族殉忠天遺六氏,一抔埋血地接孝陵”,橫批“天地正氣”,為國民政府時期江蘇省省長韓國鈞所書。牌坊南側為墓園神道,兩側設12塊書畫碑,依次雕刻“明代大儒”、“文學博士”等生平經歷,直到“魂歸雨花”。神道南側為墓冢,墓冢下部呈圓形,上部為半球形的頂,墓前立有“明方正學先生之墓”神道碑。
墓冢東側為雨花台烈士陵園管理局重修方孝孺墓時所立的記事碑,以及同治五年重修墓園時,兩江總督李鴻章所題的“明方正學先生之墓”墓碑。墓冢西側立著26方歷代褒獎方孝孺的題字碑,一直延伸到墓冢南側。方孝孺墓目前已經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簡介


方孝孺像
方孝孺像
方孝孺(公元1357——公元1402)精通文史,學識淵博。朱元璋皇太孫朱允炆的老師,建文帝時任文學博士,修撰《太祖實錄》及《類要》等史籍。
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稱建文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舉兵南下,攻陷京師,建文帝倉皇出奔,朱棣自立為帝,並欲借方孝孺的威望平天下非議,令其擬即位詔書。方孝孺不從,受車裂之刑,被滅十族,遭難者達87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