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
漢語詞語
對犯罪行為的強烈約束,集體對集體,集體對個人,個人對個人,個人對集體(例子:如執法者/哲人/英雄/俠等對犯罪行為的處罰)。
雙音詞,基本含義為用強力管束並處罰,英文為sanction。在古文中也有剪裁的式樣、文章的體裁之意。在現代政治學的意義中,制裁指針對某一國所採取的強制行動。
[impose sanction against;censure;punish]用強力管束並處罰。
確立制裁措施對付違反勞動法規的人。
意思:將不法分子施以處分。用強力管束或處罰有不法行為的人,使其不得胡作非為。
例句:
1、他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2、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雨果《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八年級上冊
1.懲處;管束。
《資治通鑒·後唐明宗天成三年》:“及安重誨用事,稍以法制裁之。”梁啟超《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二:“有制裁之主體,則必有服從之客體。”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他們可以任意續印多少,雖偷工減料,亦無可制裁。”
2.猶裁製;構制。
黃中黃《孫逸仙》:“是書雖為譯體,而頗費制裁。”
3.剪裁的式樣。
《後漢書·南蠻傳·西南夷》:“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北史·流求傳》:“織鬭鏤皮並雜毛以為衣,制裁不一。”
4.文章的體裁。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宜以古之制裁為本,今之辭調為末,並須兩存,不可偏棄也。”
針對某一國所採取的強制行動。現代意義上的制裁基本有兩種形式:一是個別國家或國家集體實施的強制性措施;二是國際組織(首先是聯合國)組織實施的強制性措施。一般都是採取以下幾種方式:禁運(武器、糧食、技術設備及其他物品);中斷外交關係和人員往來;減少或中止貸款、貿易及援助等。這些方式基本上都是非武裝性的,現代國際社會普遍反對採取武力制裁。
近年遭聯合國制裁國家
根據《聯合國憲章》,制裁行動的具體措施包括全面經濟和貿易制裁以及一些較為具體的措施,如武器禁運、禁止旅行及金融或外交限制等。
從聯合國通過決議的數量可以看出,安理會並不經常動用制裁的手段。截至1990年8月6日,安理會總共通過了661項決議,而其中制裁決議佔了相當小的部分。這主要是因為相關國家往往很難在一個具體議題上達成一致意見,導致制裁決議很難通過。每一次制裁決議出台的幕後都有著相關國家之間大量的磋商、談判與妥協。
按照規定,所有制裁決議的通過必須經過安理會的批准,而五個常任理事國擁有對任何安理會決議的否決權,因此,聯合國安理會的任何制裁行動均不可能針對五常中的任何一國。冷戰時期,由於美蘇兩大陣營對壘,當時所存在的危及和平的行為或者實際的侵略也基本上是美蘇及其代理人,因此制裁決議很少獲得通過。比如,從1972—1990年,在聯合國有關制裁以色列的決議上,美國動用了30多次否決權。從聯合國成立到1990年,安理會通過的經濟制裁決議只有兩例:羅得西亞(1966)和南非(1977)。冷戰結束后,聯合國安理會採取集體經濟制裁的行動日漸增多,在過去十多年中,安理會對伊拉克、前南斯拉夫、利比亞、海地、賴比瑞亞、盧安達、索馬利亞、安哥拉的安盟部隊、蘇丹、獅子山、南斯拉夫聯盟(包括科索沃)、阿富汗、厄利垂亞及衣索比亞採取了制裁行動。自1990年海灣危機爆發至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前,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63個有關伊拉克問題的決議,對伊實行經濟制裁和武器禁運,並在聯合國的監督下對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進行核查、銷毀。1992年5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757號決議,決定對南聯盟實施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全面制裁,以懲罰其派兵支持波黑和克羅埃西亞境內塞族的武裝行動。朝鮮核試爆后,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1718號制裁決議,朝鮮成為冷戰結束以來被安理會制裁的第15個國家。
制裁
2020年6月2日,中國教育部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世界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0)》(黃皮書)有關情況,“制裁”一詞入選,俄羅斯2018年度詞語。
1、他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2、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雨果《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八年級上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