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寧

張浚寧

張浚寧(1991年4月3日——),名安,字浚寧,號北城。漢族,90后新生代作家,詩人,尤以短篇小詩見長。其文常以古文寫之,絕妙婉轉,言簡意賅。著有《默然》,《城守》等。

個人信息


表字出處:“浚”者,昔為浚儀。“寧”者,本作“寍”。從宀(mián),從心,從皿。表示住在屋裡有飯吃就安心了。後世假“寧”為“寍”,“寧”行而“寍”廢。今用“寧”字作“寧”簡化字。“寧”本讀zhù,是“貯”的本字。本義:安寧,平安。
性別:男
星座:白羊座
愛好:足球,演說,讀書
喜歡收藏的東西:各式各樣的玩具
性格:冷峻型
喜歡的作家:魯迅,朱自清
喜歡的顏色:黑,白,紅
喜歡的食物:大閘蟹
喜歡做的事:做有意義的事情
喜歡的人:anyone
最愛的書: 《三國演義》
最愛的影視作品:《阿甘正傳》 《頭文字D》
最大的理想: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做一個大寫的人。

主要作品


2006年,《bai-bai》
2006年,《縱使明天不再》
2007年,《寄託》
2008年,《論消極》
2009年,《大東京拓興計劃》
2009年,《宛如夢幻的政治制度》
2010年,《默然》
2010年,《城守》

第一百零一日摘抄


《第一百零一日》——序
我確乎很久沒有寫過像樣的文章了,今日在綜四教室小坐一會兒之後,想起種種我曾經彷徨的,迷戀的,追尋的那些令人著魔的東西,不禁感慨萬分,於是便決定寫下那段——那段些許會令諸君產生共鳴的文字。至於題目,我便早已想好,就叫《第一百零一日》,你若是問我一百零一日後的日子會是怎樣的,這個我也不大好說,或許會是你想的那樣,或許不是。看了下日曆,細細一算,今天是第九十日,嘿,你準備好了嗎?
——2012年5月29日 寫於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綜四教室

靜坐摘抄


靜坐
喧囂依舊——掩不住那份沉默
時光不再——消逝得何重落魄
我——依然在這裡沉沉的靜坐
思索著,思索著......
或許有這樣一天——你會明白
那樣是對的
或許有那樣一天——你會明白
這樣是錯的
無所謂失——無所謂得
只願的為得其所
我——依然在這裡沉沉的靜坐
思索著,思索著......

無獨切莫摘抄


無獨切莫
斯夫無為哉?彼有何欲。斯夫欣喜哉?彼有何熾。掩其庇首哉,環肆其施。動其縷何哉,遙昔為逝。
憶爭楚兮,陽及也,泗葛檀兮,環齊也。彼為沖和兮,言志為也。
今已日昃,身不由習,為惶恐,為踟躕,感其柄塊,釋然也。
以今時機而記之,勿忘,切莫。

方生尤夢摘抄


詩云:
頓夢方生醒,鷹襲長蟲驚。
俱來思勁意,莫把淡言輕。
前有方生者,名峻字寶林,河東解良人也。方生年十六,以俊才博覽名於鄉里,常有好事者試其才,方生俱答如行雲,眾皆驚,便愈以美名贊之,方生其名漸大盛。
時有河內王沖,當世之名士,或有雲方生之才,便前欲見。沖會一友,道號太虛,淮南楚靈人,以異術善施名於當世。聞沖名於方生,便同行。至解良,見方生,沖問其才,方生佼佼而答之,沖以古言試方生,方生亦以古語俱答,沖再試古諺,方生乃對答如流水,沖備驚其才,乃贊之,便問太虛,太虛則晁頭不語,徑自而去,沖不知為何,與之俱反。
余月,方生鄉試,多以古言用之,乃中,心中甚喜,皆以古言之功而為,便勤以習之,遂精,斯是名聲大振,后,至會試,不中,心極其沮,奈無,自詡皆至古言不精,乃備習之,漸其成狂,不提。
越明年,方生便欲再試,日前,住其驛所,待試。日暇困,乃寐,聞聲,忽見太虛拍門而入,聲“著”,方生倒,醒,乃覺化其青蟲盤於木上,猶驚,但見一秦吉了立於枝上,竟學人語,不時,常以二三句言之,適而秦吉了喋而不止其言也。忽旁落一蟬,以蟬鳴和之,秦吉了聞之,嘲其曰:“汝調平淡,何為汝唱?且聞吾之言語。”蟬乃罷鳴,靜聽之,后,謂秦吉了曰:“吾調雖為平淡,但以吾之言調,汝調雖為動聽,終他人耳。”秦吉了聽之遂不能答。方生汰然,仰首見一老一少並步至,少者方壯年,老者花甲矣,皆披書簍,方生乃思:莫不會考之士也?但聽少者言:“曲叟,今若不中,越明年次試何如?”老者答曰:“然”而後便以滿口之乎者也示之,少年聞言隱笑,走去,落卻老者后。方生執其意,欲思,猶見一鷹俯天而下,欲捉方生,方生大驚,乃墜其木,尤感旋天轉地,猛睜眼,細觀之,在其驛所,猶覺一夢也。但聽門外人語,靜聽之,*王沖,太虛耳,便欲迎門相見,卻聽沖言:“道兄頓夢方生,適其為何?”太虛笑答之:“吾觀方生雖擁其才,但入歧路,才皆效古言,精之,非才也,故吾以夢警之。”沖聞言,曰:“善,道兄施善方生,吾所不及,沖傾佩矣。”而後二人呼而笑之,偕手而去,方生聞之驟驚其意,具思:原吾之不第皆盡為此,后定改之,以建其功名,方得其意也。緩身遙觀室內,忽見四字:“改之待及”,乃知太虛所留,盡會其意,遂改其古言行文之弊。後方生之會試,以其自行之言,獨成一體,頗為了卻,通。行至殿試,帝觀其才,甚喜之,遂以重用。后名聞於世。
斯古人何有方生也?具其備也,唯當以自意進古之矣。則其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