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蓮寺

千年古剎

黃蓮寺,位於六安市城西南二十公里的皖西名鎮蘇家埠。該寺始建於北魏,據寺內原有碑文記載,寺廟原名為“古林禪院”。

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下詔全國重建寺廟,有尉遲恭監造,該寺也在重建之列。傳說重建竣工之際,廟前池塘綻開無數黃色金蓮,此情上奏朝廷,太宗稱之為盛世奇觀,遂賜名“黃蓮寺”。

歷徠史上的“黃蓮寺”,曾有前殿、中殿、後殿及東西兩廂計房屋五十五間半,寺內天王殿、大殿、地藏殿、十王殿、三聖殿、藏經樓、念佛堂、客堂等一應俱全,有菩薩百餘尊,尤其是三尊大佛系用銅鑄,每尊重一千兩百斤。因而才有“黃蓮寺不算窮,還有三千六百斤銅”的戲說。

古往今來:


寺廟景觀
寺廟景觀
黃蓮寺皖西聞名,還在於它所踞地理位置。黃蓮寺是到橫排頭旅遊區的必經之地,右傍商賈雲集的皖西名鎮蘇家埠,左依源遠流長的淠史杭金杯支渠,前有碧波蕩漾盛開金蓮的廟塘,后貼寬敞平坦的蘇戚公路,交通便捷。遠眺群山疊翠,近觀茶綠稻香,古剎幽靜、典雅,從古至今,結下了十方善緣。黃蓮寺雖聞名遐邇、歷史悠久,但也歷盡滄桑。幾經兵燹和洪澇災害的毀壞,尤其是一九九一年洪災,寺廟建築多數已成危房。為了搶救民族文化遺產,各級政府落實宗教政策,支持黃蓮寺的開放修復工作。在原住持大安的率領下,僧眾齊心協力,進行黃蓮寺改建工程。大安師圓寂后,弟子清道 繼任主持,遵照師訓,帶領大家節衣縮食,艱苦奮鬥。為建設一個融宗教傳統、民族風格、佛教活動與旅遊觀光為一體的黃蓮寺而不懈努力。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十幾年來全寺僧人、居士的努力,海內外信士的大力資助,使黃蓮寺成為海內外聞名的名剎。今日黃蓮寺,一座座建築金碧輝煌,氣勢雄偉。黃蓮寺佔地面積23畝,寺前池塘水面10餘畝,四周圍牆為紅色塗牆,彩色琉璃瓦。山門門前左右各立一座石獅,山門門楣匾額有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書的“黃蓮寺”裝金大字。

寺院建設


黃蓮寺
黃蓮寺
第一進“彌勒殿”,殿內供奉大肚能容、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和背後護法韋馱菩薩,兩邊為高大威嚴的四大天王。
第二進大雄寶殿,中間有三尊大佛均為丈二金身,背後塑海島觀音,殿內兩側分立18羅漢,後為文殊、普賢。
第徠三進觀音閣,此殿為多角翹檐多層樓閣設計,款式在安徽尚屬罕見。觀音閣底層為觀音殿,全部雕樑畫棟,彩繪天花。觀音殿正中二樓以上設計有六角形穹頂,繪有六幅不同造像的觀音菩薩,其形態智慧、慈祥,畫法精緻。觀音閣二樓以上為藏經閣,上有描述釋迦牟尼成佛故事的圖文。修復后的黃蓮寺建築,為防潮濕、防白蟻和防火,均為鋼筋混凝土仿土結構古典建築。大殿高大整齊,明亮寬敞,雕龍畫鳳,巍峨壯觀。殿內佛龕上菩薩金身,掛件及裝飾用品無不體現出較高的藝術造詣,即使是壁畫、書法和匾額也不泛為專家名人真跡。
寺內還按大殿中軸線規劃布局,以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閣為主體,自南向北。在彌勒殿與大雄寶殿之間,兩側建有東西廂房,東廂內有藥師殿、客堂、鐘樓、圖書館;西廂為祖師堂、念佛堂、鼓樓、上客堂等。在與大雄寶殿平行的兩側,東為藏經樓、方丈室;西側為大寮、齋堂等。與觀音閣平行一線為五百羅漢堂、觀音殿、地藏殿、七層祖師塔及園林式的碑林建築,為黃蓮寺增輝。
寺內在建好山門、黃蓮路的基礎上,進一步美化寺前廟塘,將塘一分四池,即:花魚池、放生池、荷花池、黃蓮池。塘中心建涼亭、水榭、噴泉、滴水觀音像一尊,以曲徑迴廊連接四座小橋。建月牙橋、趙州橋、蘇州橋、黃蓮橋等,以供遊人香客瀏覽休息。
黃蓮寺自1987年恢復佛事活動以來,成為方圓數十公里內唯一的佛教活動場所和旅遊觀光勝地。黃蓮寺每年有大型廟會十餘次,平時佛事活動不斷,香火旺盛。已經吸引省內外及海外人士觀瞻進香,每次多達數萬人,平時每天有香客數百人。
按照佛事活動和旅遊的需要,寺內已規劃將各通道貫通,每道口設計一雕塑造型;寺內培植銀杏、花木、盆景和名貴樹種,香客可冠名,將美化環境與廣結善緣結合起來;寺里力爭恢復原有“槐抱梓”、“梓抱槐”、“槐抱鍾”、“回頭鹿”、“黃蓮池”等古迹。
黃蓮寺現存22尊歷代傳世佛像,重塑菩薩金身。其中一銅像背刻有“大同三年蔣景為考妣敬造”字樣,距今有1467年歷史。另一尊銅鑄裝金觀音大士像,高一米余,鐫刻有“大明崇禎四年王經保發心捐資鑄造的白衣送子觀音”字樣,距今373年。

特色奇觀:


黃蓮寺,世代相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槐抱梓、梓抱槐”。其實原山門東西兩側,有兩對槐梓古樹連生,因年代久遠,形成纏抱奇觀。
“槐抱鍾”,據說古代寺東有一古槐,上掛銅鐘一口,年代長久,鐘壁被槐樹樹枝纏裹,鐘身被嵌入樹內,無須弔掛,形成“樹抱鍾”。
“篩子地”,蘇家埠地處河灣,地勢低洼、汛期積水易成內澇,唯黃蓮寺這塊土地例外,再大的暴雨,雨過地干,從不積水,像篩子漏水一般,無須修下水道。傳說當年寺院內汛期也常有積水,為此尉遲公用鞭桿在院內地上搗了許多洞眼,讓水從洞眼漏去,從此再無水患了。
“飛來鍾”,古代山門前荷花塘邊有鍾一口,傳說寺僧睡夢中佛祖要賜黃蓮寺銅鐘一口,令其醒來開門迎接,因寺僧貪睡,開門遲了一步,銅鐘被倒扣在廟塘邊,如從天降。
“回頭鹿”,寺廟內原有卵石鋪就的通道,不知什麼原因,每當雨天來臨,卵石回潮顏色變重,出現一回頭鹿造型,使人贊為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