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鼎寺

寶鼎寺

寶鼎山位於保山壩子東北部,2776米的海拔使它成為了壩子周邊最高的山峰。寶鼎山在曾為漢代不韋縣治的金雞村徠后堆疊而起,山頂由數座峰巒簇擁而成,由於峰巒的簇擁之勢形如寶鼎,該山便擁有了“寶鼎”的稱謂。

目錄

簡介


寶鼎山數座相互簇擁的峰巒之中,獅子頭因其雄偉厚實和絕對的高度優勢成為了寶鼎山的主峰,該峰之北是由側峰圍護而成的一片平緩場地,相傳古代官府曾經在此駐軍演兵,因此這一場地至今仍叫小校場,主峰西南和另一座側峰之間是又一片面積數倍於小校場的大校場。寶鼎山之巔,嵯峨的巉岩唱響了堅挺與高峻的峰巒之歌,它們如筍如台、如鳥似獸,為了億萬年的堅挺和永恆,這些青灰的岩石摒棄了曾為岩漿時的無形與善變,憑著堅硬和頑強成為了寶鼎山的基元和脊樑,它們以冷峻回應流雲的綿軟,以堅硬撕裂南來的氣流,它們以雄奇和堅挺塑造起了寶鼎山的品格。
爬山登高者站在獅子頭嶙峋的岩峰上極目遠眺,北方山嶺逶迤,東方群山空濛,南方則雲天渺渺,寶鼎山以一方之尊評點著日月風雨乃至嚴冬時節不可多得的幾場瑞雪。舞風弄月並非它的本性,但感知時令體味風雲則是巍巍寶鼎不可迴避的職守。令登山者最為感動的是西南方,俯瞰之即,只見平緩的保山壩子村落密布、田陌隱隱。作為一座雄偉的山,峰頂的直插雲霄和山下的濕潤肥美同樣重要,寶鼎山以其挺拔和敦厚詮釋著大山的真正意義。
雖然寶鼎山無可爭辯地屬於保山壩區周邊最為高峻的山,但其峰頂仍非生命的0,青松低矮但生機勃勃,雜木疏朗但枝葉虯勁;地勢稍低的小校場里,密密匝匝的華山松在陽光和雨霧的眷顧下昂然生長。南風凌冽的大校場並不像小校場一校生機勃勃,但所植樹木仍然一年年毫不停歇地生長,為高峻之處的寶鼎山增添著一抹又一抹新綠。夏末秋初蘑菇繁生的季節,小校場數十畝林地中撿不完的蘑菇掀起松針探出了可愛的腦袋,羊群則在草坡和岩隙間溫情地叫喚,寺院里平和悠揚的大悲咒樂曲似乎也在為這山巔的生命群落慈愛地祝禱,在-的祝禱之中,即使是南風凌冽的坡體上也有松樹和榿木逐年成長,它們的陣營不斷地向山頂推移,頑強地在條件較為惡劣的坡體上昂揚起綠色的生命。寶鼎山是一座充滿了生機的山。
寶鼎山東迎噴薄而出的朝陽,西顧良田萬頃的壩子,雖然生息于山下的漢民在傳統理念中並沒有把高山險峰作為寄託福祉的圖騰,但寶鼎山在歲月流逝和斗轉星移之後已在地方民眾的心中升格為一座神聖的山,它的神聖是由一座莊嚴的古寺來展現的。寶鼎寺位於頂峰獅子頭北側,背依怪石嶙峋的岩峰,前臨樹影婆娑的校場,面北而建的廟宇避開了常年勁舞的南來氣流,在小校場的蔥綠蓊鬱之中,營建起一種祥和與空靈。寶鼎寺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據說寺址一開始並未選在小校場旁,而是位於大校場東的彌勒洞附近,可一夜之間,正殿的大梁卻飛到了小校場旁的緩坡上,眾人疑為神靈之意,遂把寺院建在了獅子頭北側的小校場一側。寶鼎寺如今的殿宇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重新修建而成的,主持籌建者為一名外地遠來的法號為宏光的僧人。在舊寺廢墟上建成大雄寶殿後,宏光法師又四處募化,相繼建起了閉關房、觀音殿、天王殿等,在寺宇格局漸趨完善的基礎上,殿宇漸由山坡之上延伸到了小校場的林地之中。高山之上的廟宇因其遠離塵寰而倍顯莊嚴,雲霧升騰迷濛之際則更為撼人心魄,金碧輝煌的殿宇在雲霧之中若隱若現,不是人間仙境卻勝似天上宮闕。
寶鼎寺是寶鼎山的靈魂,寶鼎寺有時也成了寶鼎山的代稱,親朋好友乘車沿盤山公路而來,或者長幼相攜沿山道徒步而來,觀景或是禮佛都是登上寶鼎最為充分的理由,山與佛的品格都是寬博且仁厚的,寶鼎山因此實現了自然山水和人性皈依的完美整合。
一個又一個天氣晴好的日子裡,當朝露在晨曦中辭別黑夜的寂靜之時,夜宿于山寺之中的登山者們在岩石上跺腳搓手,他們之所以在寒冷的黎明時分離開溫暖的被窩,為的是恭迎從東方的山巒和雲天模糊之際冉冉升騰的朝陽,普天之下,日出東方是人所禮讚的美妙時刻,登高觀日甚至已成為了一種感悟自然的莊嚴儀式。寶鼎山晨觀日出的人們虔誠地恭迎著東方的朝陽,也恭迎著隆陽大地充滿生機的新的一天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