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
在1287年
蒲甘王朝為元軍擊潰后,緬甸陷入長期的分裂割據。
到1530年,當時之緬甸聲勢最強者當屬西北方新興的孟養(
麓川),他們將在幾年後攻入阿瓦,成為緬甸北方的主人,如果不是後來由於治理不當引發
緬族離心的話,也許能統一全緬也未可知。其次是緬甸“南北朝”時代的傳統兩強——北方的阿瓦王朝與南方的勃固王朝,這兩國相互作戰已有百餘年歷史,雖然其中湧現出了不少傑出人物,但任何一方都沒能兼并另一方。另外還有地理超然的若開王國(阿拉干王朝),偏居西南一隅,安心從事孟加拉灣的貿易事業。最後是東吁和卑謬兩個夾在南北朝中間的小國。
東吁原先只是阿瓦王的一個藩屬封臣,在幾十年前,阿瓦王可以隨意撤換東吁的領主。後來隨著阿瓦力量的衰微,東吁開始在阿瓦和勃固之間反覆橫跳。到了明吉瑜國王在位期間,阿瓦和勃固都趨於衰落。雖然明吉瑜在對外作戰上只能說是互有勝負,不過他的長期執政將東吁治理得井井有條,為他的繼承者將來的擴張做了良好的鋪墊。
1530年,東吁王明吉瑜去世,其子莽瑞體即位。
接下來的五十年,將目睹東吁王朝在莽瑞體和莽應龍執政內的迅猛擴張——從一個小邦開始,不僅將分裂兩百餘年的全緬趨於一統,還將泰國、寮國等國也史無前例地置於同一帝國的控制之下。東南亞歷史上的諸多王朝中,大概只有
吳哥王朝、
貢榜王朝和
曼谷王朝的影響範圍能與之相比。
莽應龍出生於1516年1月16日,與國王莽瑞體同齡,大了三個月。據說他是莽瑞體乳母之子,也是莽瑞體從小的玩伴。(對於他的確切的血統還不清楚,當代沒有現存記錄。一直到莽應龍去世143年後的1724年,對東吁王朝的官方記錄中才第一次宣布他的家譜。)
1530年,莽瑞體即位為東吁王,開啟了緬甸最強盛的時代東吁王朝,儘管此時東吁還只是東南亞眾多普通
土邦中的一個。
1534年,19歲的莽瑞體初陣,以莽應龍為前鋒,攻打南方的勃固王朝。莽瑞體與莽應龍前後三次攻打勃固,均未奏效。
1537年,莽瑞梯以反間計除去彬尼亞勞,彬尼亞江,第四次攻勃固,孟王都信得伽育畢(takayupti)棄守率軍逃離北上。莽瑞梯追擊。莽應龍率前鋒部隊不等主力到達即在囊優(naungyo)戰役擊潰孟人主力(據緬甸記載為10000vs80000之以少勝多之戰役)。此戰後,瑞梯王賜莽應龍【王兄】稱號,也就是莽應龍名字的來源(Bayinnaung)。(囊優之戰)
東吁雖然獲得了勃固王朝的大部分資源,但其咄咄逼人的擴張態勢也讓其他緬甸割據勢力感到了威脅,此後,東吁王朝等於說是在與整個其餘緬甸作戰,包括阿瓦、撣邦與若開。很快,北方的土司聯軍就打了過來。瑞梯王採納莽應龍之計謀誘敵深入,在卑謬水戰擊敗土司聯軍,隨後回到漢達瓦底。(第一次卑謬之戰)
1540年瑞梯王進攻莫塔馬(mataban),圍城一月,后聽從德門巴尤之計以火攻摧毀葡人之船,拔城。(馬達班圍攻戰)
1541年10月瑞梯王再攻卑謬,阿瓦王思洪法、翁榜土司等前來支援。瑞梯王委任莽應龍陸戰敗撣邦聯軍。圍攻卑謬。若開軍前來支援。莽應龍又以誘敵敗若開軍。1542年5月卑謬最終投降。(第二次卑謬之戰)
1543年明基仰瑙殺阿瓦王思汗法,立孔邁艾為阿瓦王。11月撣邦聯軍攻擊卑謬,不克。瑞梯王北上。瑞梯王令莽應龍部署作戰。東吁水軍先勝,封鎖了撣軍水運糧草。次年1月,撣軍糧食不濟,撤軍,東吁軍追擊破之。(第三次卑謬之戰)
1545年瑞梯王加冕。東吁進攻若開,不克,議和而還。(妙烏之圍)
1548年瑞梯王攻阿瑜陀耶,誘敵破暹羅軍,至大城下,圍城一月,不克而返,歸途中,莽應龍擊破阿瑜陀耶追擊部隊。(大城府之戰)
莽瑞體在位後期,東吁王朝治下的領土已經覆蓋了緬甸的中部和南部。然而這位年輕國王過早地失去鬥志。1547年,莽瑞體回到下緬甸之後,與一個精於酒食飲宴之方的葡萄牙人終日飲酒取樂,生活慢慢腐化,把統一大業拋之腦後。1550年孟人發動的復國運動,最終不僅導致莽瑞體的慘死,而且使這個新生的緬甸第二帝國面臨曇花一現的風險。
1550年5月1日,東吁王莽瑞體在狩獵途中遭孟族侍衛刺殺。莽瑞體死後,東吁王朝分崩離析,地方各自為政。時莽應龍正率軍在外鎮壓孟人叛亂。然而,甚至連他的親弟弟,東吁領主明康都不聽從莽應龍的號令而自立為王。此時的莽應龍成了一位“沒有王國的國王”,需要重新贏得自己的王國。
莽應龍以勃固孟人勢力過大,將當地許多城鎮分封給孟族大臣,而優先回軍征服緬族領地。因遭孟人迫害,許多緬族大臣來投莽應龍。莽應龍之後繞開勃固,攻打弟弟割據的東吁本處,經過四個月的圍城,到1551年1月,王弟明康出城投降,得到了莽應龍的寬恕。
正當莽應龍重建緬人帝國時,兩支孟人勢力間卻發生了內亂。斯彌陶依仗自己是前白古王的異母弟,根本不把錫唐侯出身的斯彌修都放在眼裡。斯彌陶及其追隨者殺害了已先自立為國王的修都,這造成孟人內部的分裂,大量不滿於他行為的臣民轉而加入到莽應龍麾下。
莽應龍
1551年3月,莽應龍和他的弟弟一同攻打臨近東吁的卑謬。在他們強大的攻勢下,卑謬淪陷,那裡的國王暨莽應龍的另一個弟弟在突圍戰中被擊斃於戰象之上。這樣,經過不到兩年的時間,莽應龍重又將緬人團結起來,接下來要對付的是復辟的白古王朝了。
1552年(或1553年),莽應龍的大軍將勃固團團圍住的時候,斯彌陶終於意識到自己的軍隊根本不可能戰勝如此強大的敵人。然而,他骨子裡充滿著數百年來白古國王驕傲的血統,斯彌陶不甘於就這樣滅亡,他勇猛的提出要和莽應龍單打獨鬥。莽應龍居然答應了,這表現了他的自信,同時也是為了振奮軍心,減小攻打堅固城池的損失。斯彌陶和身經百戰的莽應龍之間實力相差非常懸殊,他的敗北在當時看來就顯而易見。當這位復辟的國王倉皇逃跑時,緬軍就順勢攻入勃固,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勝利。斯彌陶本人雖然多次奇迹般從緬軍手下逃脫,致使莽應龍頗為憂慮,但國家已亡,他又能去往何處呢?終究沒能避免不了被處死的命運,白古至此滅亡了。莽應龍僅用了4年就恢復了莽瑞體建立的第二緬甸帝國,重新將中南緬甸統一在一道,並再次使緬人和孟人在文化甚至血統上互相融合,向著一個真正的統一帝國邁進。
1554年莽應龍之子莽應里等率軍試探性的攻擊了阿瓦(今曼德勒)。下一年,當莽應龍由步兵、象兵和葡萄牙火槍手組成龐大軍團到來時,便勢如破竹,很快就攻佔了阿瓦城。(自從1543年國王被殺之後,阿瓦幾乎失去了與其它幾國競爭的能力。)阿瓦國王試圖喬裝逃出城,結果被捕,隨後廢為平民。至此,擁有近兩百年歷史,初創時連強大的元朝兵馬都無法戰勝的阿瓦王朝就這樣滅亡了。隨著白古和阿瓦這兩個分裂時期的王朝相繼滅亡,標誌著緬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至此,除了若開(阿拉干王朝)仍然獨立外,全緬都處於東吁王朝的控制之下。
莽應龍的征服野心並未至此停頓。
1556年,緬甸軍隊佔領今泰國北部的清邁(
蘭那泰王國),將其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流派王室成員帶重兵駐守。蘭那泰長期處於周圍各大國的爭奪之下,飽受戰亂,而崇尚佛教,不好殺生,被稱為“慈悲國”。可是,慈悲也挽救不了他們滅亡的命運,東吁王朝奪取蘭那泰的目的並不是僅此而已,莽應龍的目光早已指向了更遠的地方。蘭那泰是通往泰國和寮國的重要跳板,也是進入中國明朝領地的另一條途徑。此時的泰國
阿瑜陀耶王朝和寮國瀾滄王國都缺乏和緬甸抗爭的能力,但是
瀾滄王國(寮國)的國王塞塔提臘卻並非易於之輩。
1558年,瀾滄國的軍隊進入清邁,莽應龍即刻認識到自己的威信受到了挑戰。他果斷的發兵反擊,並在擊退來犯之敵後又追擊入寮國本土,奪取明朝封給寮國國王的官印,並在寮國的土地上劫掠。
1559年,塞塔提臘不得不和一向為敵的暹羅阿瑜陀耶王朝結為同盟,遷居新都,加強防備。同時,寮國北方在今雲南境內的車裡國也表示臣服。緬甸的勢力滲透到了湄公河流域。
1560年,莽應龍派部將彬尼亞德拉降服曼尼普爾,憑藉東吁的聲威,彬尼亞德拉與曼尼普爾王很快完成了外交談判。
1562年7月-1563年6月,莽應龍聽從彬尼亞德拉的謀划,派大軍前去威嚇邊境土司,以便奪取明屬撣邦地區。由於明朝未能給予該地足夠的重視,諸多土司倒向了東吁王朝。即使後來東吁王朝在
納黎萱的反擊之下元氣大傷,“近緬諸部仍附之如初”。
1548年至1549年,莽應龍曾跟隨莽瑞體攻打過阿瑜陀耶王朝,但阿瑜陀耶城城堅難克,加之圍城日久暹羅各地援軍趕來而不得不撤軍。
1563年,暹羅王摩訶查克臘帕克(素麗瑤泰之夫)獲白象,白象在東南亞算是一種吉祥的象徵,莽應龍之前的許多緬甸國王都以獲得的白象作為稱號,例如“一象主”、“五象主”等等。莽應龍本人也對此感興趣,於是前去索要,暹羅經商議后最終拒絕,給了莽應龍進犯的口實。
1563年11月,莽應龍採納了彬尼亞德拉“斷其羽翼”的策略,準備優先各個擊破暹羅的外圍據點。並且改換進軍路線,越過錫唐河流域進入清邁,然後從北方由甘烹碧和素可泰迅速逼近阿瑜陀耶城。
由於暹羅戰略失誤,再加上駙馬暨彭世洛太守摩訶曇摩羅闍(納黎萱之父)降緬,緬軍勢如破竹,自北方奇襲阿瑜陀耶城,在城下大敗暹軍,隨後緬軍開始圍攻阿瑜陀耶城。莽應龍深知暹羅內部主戰派和主和派之矛盾,於是提出了可以不把阿瑜陀耶作為戰敗國議和的意見,使得主和派一時囂張起來,逼迫暹羅王與緬甸議和。
開戰僅3月後,暹王摩訶·查克臘帕克被迫與莽應龍訂立城下之盟,交出主戰的副王(王儲)拉梅萱等人入緬為質,向緬甸進貢,阿瑜陀耶王朝遂淪為緬甸的保護國。然後,莽應龍回師平定了清邁的叛亂(1564),以及勃固的農民-戰俘起義(1565)。
1565年,莽應龍派其子莽應里和阿瓦的德多明紹進攻寮國,但受阻於塞塔提臘的山地游擊戰術。
1566年,莽應龍任命彬尼亞德拉為建築師,設計重建了漢達瓦底(勃固)城。當時勃固城憑藉其優越地位成為東南亞最富裕的城鎮之一,但這隻對勃固的市民有影響:由於連年戰爭和兵役,當地農民的日子並不好過。
暹羅人並不會長久甘居人下。1568年5月,暹羅在摩訶·查克拉帕特王帶領下宣告獨立,但在緬甸看來這無異於叛亂。暹羅還得到寮國的塞塔提臘王的鼓動,雙方達成聯盟,並且出兵威逼已在1563年戰爭時降緬的彭世洛太守摩訶曇摩羅闍投降,失敗后就發兵包圍了該城。這使得莽應龍不得不重新發動對暹羅的全面戰爭。關於莽應龍所調動軍隊的數量有不同說法,20萬、50萬,最多竟然有90萬之眾的說法。考慮到古代東南亞的人口數量不過千萬,也許需要採用最保守的估計。
這次緬甸同樣很快攻到了阿瑜陀耶城下,不過暹羅方面的抵抗就比上一次堅決得多了。雖然莽應龍已經做好了長期圍城的準備,並且成功圍點打援,驅逐了塞塔提臘派來的寮國援軍,但這座城市的頑強抵抗還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由於阿瑜陀耶城四面環水,雖經多次強攻,均為奏效。從1568年11月緬軍包圍阿瑜陀耶城,直到1569年8月方才攻克,據緬方記載,緬軍傷亡逾萬人。阿瑜陀耶城據守了10個月之久,其間一直與緬甸抗爭的暹羅王摩訶查克臘帕克去世,新王摩欣繼位。
莽應龍利用主少國疑之機,施反間計剪除了暹羅的股肱戰將披耶藍摩,而後又放回了1563年戰爭中入緬為質的披耶卻克里(在緬期間已叛變),佯稱從緬甸冒死逃回,請纓守城。摩欣王不知是計,委以重任,在披耶卻克里的裡應外合之下,莽應龍得以攻入阿瑜陀耶,俘獲摩欣王及眾臣。這也是緬甸軍隊歷史上唯二強行攻陷阿瑜陀耶城,(第二次是貢榜王朝在1767年攻破阿瑜陀耶,徹底滅亡阿瑜陀耶王朝,但貢榜王朝擁有當時先進的歐洲火炮和教官,這些是雍籍牙進攻沙廉時用巧計從法國殖民者那裡繳獲的)。
莽應龍在大肆劫掠之後將阿瑜陀耶的臣民一併攜帶回勃固,只留下不到一萬的居民,並平毀了城牆(後來因抵擋柬埔寨人需要又重新造起)。而摩訶曇摩羅闍則被莽應龍冊立為傀儡王。至此緬甸開始了對暹羅長達15年的間接統治,這種局面直到莽應龍死後的1584年才因納黎萱(摩訶曇摩羅闍之子)的反抗而結束。
東吁王朝極盛時期版圖疆域
莽應龍的一生,從19歲隨莽瑞體起兵以來,直至65歲去世,縱橫東南亞鮮逢敵手。關於他統治時期的事件的樸素記載表明,他一直不停地東征西討,以維護自己的權力:這是一份戰役目錄單。他幾乎無一年不在戰爭中,如同老而彌堅的
東羅馬帝國皇帝巴西爾二世(19歲到67歲)那樣。
東吁王朝極盛時期版圖疆域
而其一生所逢諸多敵手中,最難纏的並非兵力優勢的撣邦聯軍、死而不僵的勃固王朝、異或是坐擁堅城的阿瑜陀耶,而是寮國的塞塔提臘國王。
早在1565年7-8月,莽應龍就安排莽應里和彬尼亞德拉追擊清邁叛臣到萬象境內,擊敗萬象軍。但由於萬象王塞塔提臘避而不戰,糧草不濟而撤退。1569年阿瑜陀耶圍城時,寮國援軍也給莽應龍製造了一些麻煩。莽應龍隨後征討寮國,但塞塔提臘遁入深山之中進行游擊戰,緬軍因供給不足而損耗不小,最後莽應龍不得不於1570年1月撤軍。
直到塞塔提臘在1572年8月意外身亡之後,寮國瀾滄王國的抵抗才趨於瓦解。
1574年莽應龍親征萬象,意圖扶植其子烏巴律成為寮國王。新任寮國王因與臣子就戰和爭執不下,於是寮國王讓勇士用臼炮轟死大臣,自己棄城而逃。莽應龍扶植烏巴律成為寮國王,自己在萬象居住一年多,以穩定局勢。
征服寮國后,三個泰王國(暹羅、寮國、蘭那)都處於緬甸的控制下,東吁王朝的疆域達到了極盛。
北方的孟養、孟拱等邦雖然在1560年左右就為莽應龍所征服,但叛亂頻繁,部分原因一是信仰佛教的莽應龍對他所征服的領主過於寬大為懷了,降而復叛不僅僅發生在暹羅,還發生在其他莽應龍征服的地區。二是孟養麓川乃是緬族之世仇。
1574年10月,莽應龍派阿瓦的德多明紹征討孟拱、孟養,無果。1575年7月,莽應龍從萬象返回漢達瓦底后即部署進軍孟拱、孟養事宜。莽應龍識破孟養的伏兵,擊敗之,孟養土司被阿瓦德多明紹陣斬。
(註:這裡明史中關於緬甸與麓川孟養的作戰過程說法不同。明史記載莽應龍被孟養土司思個多次擊敗,有一次還險些被擊殺。緬甸記載莽應龍親征一次就解決了問題。泰國史和霍爾的東南亞史沒有提過,可能認為此事無關緊要。
明朝與緬甸在撣邦地區的“較量”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只有孟養對緬甸二十年如一日的不屈反抗罷了。如果讀者對此感興趣的話,可以參見《明史·雲南土司傳三》。
不過,雙方記載有兩點是一致的,一是明朝沒有給予西南邊地土司足夠的重視;二是孟養沒有得到明朝的幫助,無法與龐大的東吁匹敵,在抗爭十多年後,最終消亡。)
莽應里和阿瓦王德多明紹追捕孟拱土司而不得,退走。
1576年11月莽應龍讓幼子明達錫征討孟拱、孟養。
1577年10月其子將孟拱土司捕獲抓回。莽應龍寬恕了此人,但將其同謀百餘人運往印度加爾各答出售。此後在緬甸記載中就沒有孟拱孟養叛亂的記錄了。在明史中也接近這個時間點。
1579年10月莽應龍派莽應里前往萬象幫助穩定局勢。
1580年10月因若開王違約侵犯疆土,莽應龍有徵討之的意向。
1580年10月31日,葡萄牙船長貢卡洛-瓦茲在馬達班灣海戰中擊敗了東吁王朝海軍。
1581年8月,莽應龍在部署對若開作戰時去世,年65歲。其子莽應里繼承王位。
莽應里繼承了王位后,沒過多久,他的姐夫——阿瓦的德多明紹就起兵叛亂。雖然莽應里鎮壓了這場叛亂,但暹羅又在納黎萱王的帶領下宣布獨立了。從1584年到1595年,莽應里前後六次發兵攻打暹羅,均失利,其長子也戰死沙場。寮國也脫離了緬甸的控制。
1595年後,納黎萱反攻進入東吁本土,而緬北的各諸侯離異之心漸起。
1598年後,緬甸陷入內戰中,勃固城被東吁侯與若開王的聯軍洗劫一空。
最後,莽應龍家族的阿那畢隆在1612年驅逐了沙廉的葡萄牙殖民者,結束了分裂局面。不過東吁王朝再也沒有之前那樣的實力和機遇去欺壓暹羅等鄰國了。
關於東吁帝國衰亡的深層原因,可以參考賀聖達《緬甸史》中的論述。
1555年攻佔阿瓦,后又征服北部各邦,完成了緬甸的第二次統一,使其疆域超越蒲甘王朝,西至曼尼普爾,東至林城(今寮國萬象)、景邁(今泰國清邁),北至中緬邊境轄地,為緬甸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在位期間,政績顯著。
• 政治方面,為團結各民族,使樞密院內的權力不分撣、孟、緬,各民族一律平等,佔有同樣的席位。
• 經濟方面,鼓勵在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廣種水稻以發展農業,利用俘獲的工匠,發展從景邁傳入的漆器和從曼尼普爾傳入的編織、紡織、冶鍊和玻璃製造等技術以發展手工業,制訂統一的度量和
貨幣制度,促進了國內外貿易的發展。
• 文化方面,從戰俘中傳入暹羅的音樂、舞蹈、戲劇、雕刻等文化藝術。為振興佛教,又於1575年從錫蘭迎來佛牙。
• 立法方面,除令編纂《著名法典》和《法典九集》外,並將其親自判決的案件彙編成史稱《白象王判卷》的法典,作為全國官吏審理案件的依據。
• 交通方面,由於戰爭需要,興建由白古(今勃固)至東吁和至卑謬的兩條主要幹線,為國內交通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因窮兵黷武,多次對暹羅用兵,致農田荒蕪,民不聊生,導致1564年的勃固農民起義和1567年的大飢荒,動搖了東吁王朝的統治。
貌丁昂《緬甸史》:“毫無疑問,在莽應龍統治期間,他的人格影響了整個印度支那半島,贏得了各種民族集團的敬畏。”
1569年訪問勃固城的威尼斯人卡薩·弗雷德里克曾經寫道:“勃固王(指莽應龍)在海上沒有什麼軍隊或勢力,但在陸地上,就居民,版圖和金銀而言,在財富和實力方面,他遠遠超過了大土耳其的勢力。”(考慮到蘇萊曼時期奧斯曼帝國的實力,似乎是有所誇張了。)
• 妻舅:莽瑞體
• 兒子:莽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