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馬蟋

灶馬蟋

灶馬蟋,又名灶蟋、灶蟀、灶姬、灶姬娘娘(舊社會的道家思想,認為萬物皆有靈,而它是灶靈顯化,灶雞是對灶姬的誤讀)、灶鴨、灶馬蟋蟀,屬直翅目蟋蟀科。體長15~28毫米,身寬5~5.5毫米,觸角長4.5厘米。其體形碩長,大於蟋蟀,通體黃褐色,頭額部有淺色直紋,眼稍突出。

灶馬蟀因跳躍動作像芭蕾,被譽為“昆蟲界的舞蹈家”。

簡介


蟋蟀科之一種。廣布我國南北各地。形似斗蟋,雄蟲體長12-15毫米,雎蟲略大,色黃褐;頭部小於前胸前緣之寬;前翅短,覆蓋至腹部二分之處;雎蟲更短,后翅退化近於無。後足強健,縱跳迅疾。雄蟲須、尾俱長;雌蟲產卵管平直,呈劍狀。性喜陰暗溫暖,見於野外草石、土間,食植物莖葉。入秋移棲於農舍灶台、火炕、火牆縫隙處,揀食遺落飯粒、菜屑。鳴叫具趨光性,燈光月下,鳴聲愈頻,“唧唧唧唧”,似小雞小鴨叫。玩養主為盆飼聽唱,以翅略長的“長灶”為優選;短翅者稱“短灶”,腹多裸露形不美,可棄。飼養同醬色蟋。
灶馬蟋
灶馬蟋

形態特徵


灶蟋
灶蟋
灶馬蟋前胸略膨拱,前翅短,長約7毫米,僅能覆蓋體部的1/3,腹部大部裸露。前翅前方有弧狀翅脈。中間有自左至右下的斜長脈,其左側外緣有直條狀脈。右側有少數橫脈。后翅退化。灶馬蟋足部健壯,有深色褐斑。尾須長,有20毫米左右。雌體前翅短而不發達,有約11毫米長的產卵管,呈劍狀。其身體由於長期在灶馬蟋中棲息而變得略扁,不如蟋蟀那樣厚實。灶馬蟋的頭部小而圓,肚子的一面呈黃色或橘黃色,身上常帶有廚房特有那種油垢味。垣蛩又名垣恭、醬色蟋蟀,屬直翅目蟋蟀科。因其常常棲息於斷垣殘壁之間而得名,又因其渾身通體皆呈醬油色,形體又與蟋蟀酷似,故而又稱為“醬油蟋蟀”或“醬色蟋蟀”。此蟲體長12~19毫米,寬約4.5毫米,觸鬚長30毫米左右。其頭部富有光澤,頭頂深褐色。頭後有6條直紋,黃色,口器為黃褐色,額部黑色,富有光澤。垣蛩前胸背有黑色長毛,散步黃色條紋。前肢有黑紋,後肢外側有黑色斜紋。前肢有黑紋,後肢外側有黑色斜紋。前肢較發達,覆蓋腹部的大半。也有些個體后翅發達,伸出於前肢之外,能飛翔;但多數無後翅,不能飛翔,僅能跳躍。此蟲的雌性較雄性肥大,有產卵管,管長8毫米左右。

棲息環境


灶馬蟋夏季常見於田野草石、土隙間、洞穴口附近,入秋後進入居民家中,。此蟲生活的最適溫度為20~25度。

生活習性


灶馬蟋是雜食性鳴蟲,可以喂飯粒、米粥、梨、蘋果、絲瓜、菱肉和各種菜葉,並用小盂供給飲水。若食物供喂不斷,它可以常年不斷鳴叫。其鳴聲較為單調,但卻細柔而清脆,而且不厭其煩地連續不斷,尤其是在夜間聽它連續的“唧唧”之聲,具有催眠的作用,不少人習慣於聽著它的鳴聲入眠。

分佈範圍


徠灶馬蟋可以說是在昆蟲中分佈最廣的一種,中國的南北東西都有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