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蟋

斗蟋

昆蟲名,為直翅目,蟋蟀科,斗蟋屬各種類的通稱。斗蟋屬中最著名的種類為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廣泛分佈於我國的廣大地區。其他常見種還有長顎斗蟋(Velarifictorus aspersus)、麗斗蟋(Velarifictorus ornatus)等。

斗蟋分佈於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上海、四川、陝西、浙江、福建、廣東、台灣、貴州、雲南及日本等地。主要為害豆類、薯類、花生、玉米、高粱、甘蔗、果樹苗木等多種蔬菜及其他農作物。

形態特徵


成蟲
中等體型,體色黑褐,頭圓,頭頂漆黑具反光,後頭有3對橙黃色縱紋,前列通常無橫紋相連,兩單眼間橙黃色,橫紋兩端粗,中間縊縮成大括弧形,后翅不發達。雌蟲體長14~19毫米,顏面平直,前翅短略接近腹端,產卵管從中間向後直伸,長於後足腿節,俗稱三尾子,雄蟲體長13~16毫米,顏面不凹入,大鄂也正常,前胸背板黑褐色橫形,前翅長達腹端,腹末有2根尾須向後斜伸,發音鏡近長方形,鏡室由1曲成直角的橫脈分成2個,斜脈2條,端網區與鏡等長,後端圓。
長圓型,長2.3~3.0毫米,黃色半透明,光滑具彈性。
形體擬成蟲,灰褐色,具翅芽。
斗蟋
斗蟋
斗蟋
斗蟋

發生規律


斗蟋年發生1代,以卵越冬。越冬卵於翌年5~6月間孵化,7月上旬可見新羽化的成蟲,8月中下旬進入成蟲盛發期,9~10月進入產卵盛期並以卵越冬。
8月初見若蟲,下旬見成蟲,9月間盛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產卵。每雌產卵約150~200粒,散產於土內1~1.5處。穴居,晝伏夜出,雄蟲洞穴常相對固定而雌蟲無固定洞穴,雄蟲善鳴以招引雌蟲前來交配;其鳴聲還有佔據領地、警告其他雄蟲不得入侵,及在兩雄相鬥時其壯威等作用。兩雄相遇時進行殊死搏鬥的目的在於爭奪配偶。該蟲一般都生活於土壤稍潮濕的旱作田及磚石下或草叢間。
該蟲有習性好鬥,鳴聲寬宏,音節勻稱、略有蒼聲,可連續長鳴不已,既是一種玩賞價值很高的昆蟲,也是一種雜食性危害豆、蔬菜、芝麻、穀子、甘蔗及樹苗等的害蟲。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在春、秋季節剷除田埂、地邊5厘米以上的土及雜草,把卵塊暴露在地面曬乾或凍死。在冬前發生量多的溝、渠邊,利用冬閑深耕曬垡,破壞越冬蟲卵的生態環境,減少越冬蟲卵。

保護天敵

保護利用青蛙、蟾蜍等捕食性天敵,一般發生年均可基本抑制該蟲發生。

藥劑防治

發生較重的年份可進行噴葯防治,以後則視蟲情隔10天防治1次。藥劑可選用5%銳勁特懸浮劑1500倍液,或48%樂斯本乳油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