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草原象

長鼻目象科動物

非洲草原象(學名:Loxodonta africana),是非洲象屬的一個種,1825年由喬治·庫維葉男爵命名。由於它的臼齒有菱形齒冠,非洲象的屬名“Loxodonta”,便是從“菱形”(losange)此字演變而成。非洲草原象是最常見的非洲象品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陸地動物,體長5.4-7.5米,尾長1-1.3米,肩高2.7-3.3米,體重3-6噸。

喜歡群居,每群都由雌獸統帥,結成大小不一的群,一般20-30隻。成員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後代,雄獸在群體中沒有位置,長到15歲時就必須離開群體,只有在交配期間才偶而回到群體中。是草食性動物,一天要有16個小時用來採集食物,它們的消化系統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

廣泛分佈於非洲大陸。是莫三比克象牙海岸國獸

物種學史


非洲草原象
非洲草原象
非洲草原象多被認為不能馴服,其實在公元前2世紀的埃及托勒密時期,布匿克人時期、羅馬時期、以及在現代的非洲阿比西尼亞,都出現過馴化的象。非洲草原象可完全馴服,尤其是小象。成年野生象也能養成習慣,和研究人員或好奇的旅客接近。象懂得把怎樣把他們與偷獵者和殺手區別出來。非洲草原象也能接受訓練。19世紀未,比利時的皇帝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II),在非洲的扎伊爾把象訓練成役畜,它們非常勤奮,主動追逐獅子。如果說非洲草原象不太聰明,也只是和亞洲象比較而言。

形態特徵


量度:非洲草原象是最常見的非洲草原象品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陸地動物,體長5.4-7.5米,尾長1-1.3米,肩高2.7-3.3米,體重3-6噸。前足有4趾,後足有3趾,共有21對肋骨,背部平。
象牙:不論雌雄都有長而彎的象牙,但雌性的小得多。雄性的長牙最高紀錄有102.7千克重。性較兇猛,尤其是孤獨的雄象更為兇猛,不易馴服。象皮厚毛少,鼻與上唇癒合成圓筒狀長鼻,兩個上頜門齒大而長,就是所謂的“象牙”,口中一般每側有三個前磨牙和三個后磨牙,食用高纖維的食品,樹葉、草類等,磨牙並不是同時長出,現存的磨牙磨損后,新的磨牙才長出來,所以如果最後一顆(第六顆)磨牙大約在60歲以後磨損后,老象可能死於營養不良,如果繼續飼餵磨碎的食品,它有可能繼續活下去。
耳朵:象的耳朵很大,下部尖,上下可長達1.5米,有豐富的血管以便散熱,保持身體涼爽。尾巴不長,頂端有毛刷。耳朵非常大,前足五蹄、後足三蹄,有21對肋骨和最多26個尾椎骨。非洲草原象的前額突起,背部更加傾斜,肩部是最高點,鼻端有兩個指狀突。
象鼻:非洲大陸的溫度很高,大象對水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喜歡將水吸入象鼻,然後噴到全身。之後,它們常常會給皮膚噴上一層具有保護作用的泥土。大象長長的鼻子不僅可用來聞味、呼吸、吹號、喝水,還能用來抓東西,尤其是美餐。象鼻有大約10萬塊肌肉。非洲草原象長鼻末端有2個指狀突起,非常敏感和靈巧,可以用來抓小東西。
毛色:象由於毛少,容易生皮膚病,所以需要經常洗澡或做泥浴,象皮厚,有皺摺,有的皺摺紋路深達十幾厘米,皮膚淺灰色,由於洗泥浴有時看起來好象是泥土的紅棕色,褐色眼睛長眼毛,有一種罕見的白化象,白象眼睛一般是藍色。

棲息環境


產於非洲,生活於從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的多種自然環境中,包括森林、開闊草原、草地、刺叢以及半乾旱的叢林。

生活習性


喜歡群居,每群都由雌獸統帥,結成大小不一的群,一般20-30隻。成員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後代,雄獸在群體中沒有位置,長到15歲時就必須離開群體,只有在交配期間才偶爾回到群體中。群體中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行動時要按照地位高低排序,無論吃喝、交配和走路都秩序井然,群體中的成員之間通常都十分和平、友好。它的步子邁得很大,每一步都盡量高高地彎起腿,跨得遠一點,很適於膛過泥地。
成年雄性普通非洲草原象是獨居生活,性情易怒,在受到刺激是會進入“狂暴狀態”,這是它會攻擊任何的事物,異常兇險。象群由年長的雌性帶領,它根據經驗選擇有水源的的遷移路線。
為了採食,一年要走16000公里,遷徙的路線往往還要穿過溪流、湖泊、沼澤等,使它的一生就像一次極有耐性的漫長的尋食旅行。茂密的森林也不會使象群失散、迷路,因為每個群體都有自己聯絡的聲音和氣味,無論走出多遠,都可以找到家族的去向。它依靠額上的一個能震顫的部位發出聲音信號,頻率大多在低頻的14-24赫茲之間,人耳不能聽到,但也包含一些人耳可聞的諧波。
非洲草原象在草原上所向無敵,但大多用溫和的方式與其他動物競爭。只有在憤怒或恐懼的時候,才有可能傷害其他動物,此時就是身強力壯的犀牛也要退避三舍。雖然非洲草原象的成體不懼怕任何動物的進攻威脅,但幼仔卻無力抵擋獅、鬣狗、野狗以及禿鷲之類的襲擊,所以在休息時群體常常站成一圈,保持警惕,以便進行防禦和自衛,而雌獸即使感覺到一點危險,也會用長鼻子來提醒幼仔。在群體進行長距離、大規模的遷移時,幼仔必須緊緊地跟上,不過雌獸也會不離左右地進行保護,隨時擊退企圖進犯的食肉動物。極少有人能找到野生非洲草原象自然死亡后的殘骸,尤其是堆放象牙的地方。因為一隻非洲草原象死亡后,家族的成員們會感到非常悲哀,在環繞著它們同類的骨架靜默一段時間之後,便把殘骸分解,一一取走,將象牙和每塊骨頭在密林中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地方分散藏好。
象是草食性動物,一天要有16個小時用來採集食物,它們的消化系統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一天一隻成年象可以吃進30到60千克食物,但60%被排泄出去了。象在正常時每天要走3到6千米去覓食,但迅速奔跑起來也能達到每小時26千米的速度。

分佈範圍


原產地:安哥拉、貝南、波札那、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加彭、迦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賴比瑞亞、馬拉維、馬里、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利亞、南非、南蘇丹、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
區域性滅絕:蒲隆地、甘比亞、茅利塔尼亞。
再引進:史瓦濟蘭。
非洲草原象分布圖
非洲草原象分布圖

生長繁殖


雌性普通非洲草原象孕期22個月,是哺乳動物中最長的。每胎產1仔,新生幼象肩高大約90厘米,重量大約100千克。獅子和鱷魚的攻擊是小象成活的最大威脅。野生普通非洲草原象壽命65-70歲,圈養的壽命可達80歲以上。

亞種分化


非洲草原象(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非洲草原象指名亞種LoxodontaafricanaafricanaBlumenbach,1797
2非洲草原象東非亞種LoxodontaafricanaknochenhaueriMatschie,1900
3非洲草原象衣索比亞亞種LoxodontaafricanaorleansiLydekker,1907
5非洲草原象西非亞種LoxodontaafricanaoxyotisMatschie,1900

種群現狀


非洲草原象數目的銳減,主要由兩個因素造成的。一是非洲人口的高速增長和對森林、草原的開發與破壞,促使野生動物生存的地盤縮小,環境惡化。結果,大象的自然死亡率猛漲。二是濫加捕殺。過去,非洲人捕獵大象主要是為得到象肉和象皮。但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後,象牙成為人們捕殺大象的主要獲取物。這不但是因為國際手工藝品市場上對象牙需求量的急速增加,還因為國際金融市場動蕩,象牙同黃金和鑽石一樣,被視為一種價值穩定的硬通貨,西方一些大銀行競相爭購和儲存。八十年代初,國際市場上象牙的成交額每年在130萬千克左右,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非洲。同時,象牙的價格不斷上漲。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批發價從每千克13美元上漲到156美元,上漲12倍。獲取一根象牙,就可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因此,一些人把大象看成是"活動的金匣子",把象牙看成是"令人垂涎的白金",把偷獵象牙看成是"發財致富的捷徑"。他們總是不惜冒著生命的危險,千方百計去捕殺大象。
從七十年代起,大象被世界保護野生動物組織列為"瀕危動物"。許多非洲國家頒布禁獵大象的法令,並打擊偷獵大象、走私象牙的團伙。對有大象棲息的野生動物園和保留地也加強了管理,進行武裝巡邏。同時,在一些國際保護野生動物組織的協助下,許多非洲國家開展大規模的"拯救大象運動",通過捐助、展覽、講座、放電影等多種形式,宣傳保護大象的意義和措施。1989年10月,瀕危物種國際貿易條約組織大會通過決議,十年之內嚴禁象牙貿易。這些措施對保護大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九十年代之後非洲草原象的數目開始緩慢回升。
2002年11月,第十二屆瀕危物種國際貿易條約組織會議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召開。會上爭論的焦點仍然是南部非洲國家的象牙貿易問題。經過激烈辯論,會議批准南非、納米比亞和波札那在三年內出售60噸儲存象牙的申請。其他非洲國家因"大象生存條件沒有顯著改善",類似的申請則未獲批准。聯合國《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執行機構曾在1989年全面禁止了涉及大象的國際貿易。自禁令實施以來,象牙走私價格迅速上漲,大大刺激了國際非法象牙貿易,引發了對非洲草原象的新一輪捕獵。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01年一年,非洲就有2萬3千頭大象被獵殺。大象已經被列為世界十大最受貿易活動威脅的物種之一。為了保護瀕危大象,肯亞等國曾呼籲此次大會能夠對象牙貿易實施20年的禁令,遏制象牙非法交易,嚴懲偷獵行為,防止大象滅絕。由於象牙可以製造珍貴的工藝品,象經常遭到偷獵者的襲擊,作為大型動物,它的生育周期較長,因此非常容易滅絕。各國為保護象已經禁止象牙交易。中國的法律也已經規定禁止象牙交易和繼續生產象牙製品。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2021年3月,非洲草原象被列為瀕危物種,目前非洲象整體數量不到42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