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辛街道

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轄街道

北辛街道,隸屬於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地處滕州市區北部。

2001年6月,成立北辛街道。2016年末,北辛街道戶籍總人口10.17萬人。截至2020年6月,北辛街道下轄60個社區。

2011年,北辛街道財政總收入2.3億元,比上年增長43.4%。

歷史沿革


2001年6月,成立北辛街道。街道概況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北辛街道地處滕州市區北部,東與東郭鎮相鄰,東南與龍泉街道毗連,西南與荊河街道接壤,北與龍陽鎮交界, 轄區總面積31.7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北辛街道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除於崗嶺屬於低矮丘嶺外,其餘均為平原。 
其後
北辛街道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雨多集中在每年6—9月,佔全年降水量的75%以上。 
水文
北辛街道境內有荊河在東北部繞過,馮河、小清河(小黑河,古稱三里河)自東向西流經其境。

行政區劃


北辛街道轄54個居委會:
杏花北平東北壇西北壇
金壇新興北杏西杏東
大同北教場新生接官
趙東趙西北關村北樓
雙壇文廟新華善北
華孚湯庄北劉前辛
后屯孫庄東七里溝西七里溝
周樓沈庄岳庄馮河
趙場侉庄小崗王任
於崗后荊溝俞寨於樓
興隆侯王明王李王
馬王東馬王西曹王北秦
北黃紅旗周庄黃安
前十里鋪后十里鋪 
,面積38.1平方千米,大約8.2萬人,鄉村人口2.33萬人。
北辛街道地處滕州市城區北部,總面積40平方公里,轄7個社區、60個居委,總人口14萬。現為滕州市行政辦公新區,是滕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和享譽全國的商貿流通經濟示範區、中國食品流通基地。2010年,街道生產總值實現31.4億元,增長17.2%;本級財政收入實現1.1億元,增長60.9%;其中服務業增加值18.9億元,佔GDP比重達57%。引進總投資4.8億元的五星級星河灣大酒店、2.2億元的金鷹國際購物廣場等項目80個,合同利用外資120多億元。美國速8酒店、北辛中學遷建等22個過千萬元項目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竣工,倫達國際商貿城、東聯汽車城、杏花村三期、四期推進迅速。工業經濟規模提升,美國獨資企業飛旋旋轉接頭項目完成入園建設的全部手續,日本合資企業武田旋轉接頭等4個重大工業項目建設順利、運營良好。精心實施了大綠化工程,先後栽植白臘等苗木16000餘棵,擴建荊泉濕地森林公園65畝,新增園林景觀12處,新增綠地20萬平方米,綠化率達到了45%以上。實施了總投資12億元的沈庄、岳庄等城中村改造和精品小區建設。建成文明生態居24個,居級標準化衛生室20個,健身廣場37個,農家書屋23個。先後榮獲“全國千強鎮”、“中國綠色名街”、“山東省文明鎮”等殊榮。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北辛街道總人口9.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5萬人,城鎮化率80.7%。另有流動人口1.8萬人。總人口中,男性4.9萬人,佔51.8%;女性4.4萬人,佔48.2%;14歲以下1.5萬人,佔16%;15—64歲59萬人,佔63.7%;65歲以上1.9萬人,佔20.3%。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9.2萬人,佔99.9%;有回族1個少數民族,共97人,佔0.1%。2011年,人口出生率9‰,人口死亡率3‰,人口自然增長率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889人。
2016年末,北辛街道戶籍總人口10.17萬人。

經濟


北辛街道
北辛街道
轄區內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及京滬鐵路縱貫南北,北辛路、北環路、東新路等“六縱七橫”道路彼此貫通,綜合服務功能配套完備,人居環境優雅,發展前景廣闊,是投資興業的一方沃土。秉承“北辛文化”的豐富底蘊,北辛街道黨政一班人以解放思想、合力共創、加快發展總纜全局,以“創新、創優、創業,能幹、會幹、干好”為永恆動力,以“廉政、勤政、優政,少說多做、奉獻留跡”為執著追求,團結帶領廣大幹部群眾,依託優勢、再造優勢,搶抓機遇、奮力趕超,以超前的思路,超常的舉措,推動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高速、跨越發展,繼2003年躋身滕州市年度目標綜合考核先進鎮(街)、經濟社會發展又呈現出高點定位、高效運作、高位遞增、高速推進的超常態勢,街道綜合實力和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2004年又先後蟬聯了這兩大標誌性榮譽。全年實現生產總值82860萬元,同比增長48%;固定資產投資36320萬元,比增長78%;實際利用外資30084萬元,同比增長121%;地方財政收入2777萬元,同比增長30.4%。
這些成績的取得,充分展示了北辛街道廣大幹群在新一輪“解放思想、幹事創業、加快發展”的熱潮中思想解放的程度、加快發展的速度和改革攻堅的力度。進入2004年,北辛街道黨委、辦事處突出經濟建設“第一要務”,牢記“兩個務必”,認真實踐“三個代表”,紮實推進“四大聯合”,圍繞“五項統籌”要求,遵循執政“六條經驗”,團結帶領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發揚“敢啃硬骨頭,善破大難題,能求大突破”的精神,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加快建設“三區兩帶”,以求真務實的態度積極推進“四大聯合”,結合北辛實際,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民營經濟、招商引資、外經外貿四大戰略,抓住北部農業技術實力相對雄厚的優勢,著力發展以林果花菜生產、禽蛋生產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城市農業”。按照“民營強街,商貿興街”的整體思路,大力發展以機械製造、食品生產、服裝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工業經濟,和以各類專業批發市場及飲食服務業為重點的商貿流通經濟,強工壯農、興貿活商、三產並進的發展態勢基本形成。
全國十大專業批發市場之一的杏花村干雜海貨市場萬商雲集、貨如輪轉,日上市世界各地乾鮮水產品、調味品、副食品近千種,年成交額達20億元,市場營銷輻射到馬來西亞、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泰國等二十餘個國家和地區。圍繞把大同北路兩側建成高標準的商貿聚集區、一流的市場群體的目標,創新思路、多輪驅動,創新措施、多元投資,共投入資金4億元,全力加快了以“杏花村”為品牌、總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的市場群體建設。繼聚龍倉儲、嘉譽氣調保鮮庫如期竣工投放市場后,杏花村干雜海貨市場擴建工程A區(杏花村干雜海貨調味品新市場)、B區(嘉譽商貿城)和華孚物流中心萬噸冷庫、華孚商貿城已先後於去年建成投入運營,滕陽商貿、周樓商貿、五洲商貿等配套工程也即將建成開業。另外,本著新上與改造並舉的方針,加快了轄區內特色市場的新建和老市場的改造。現在,無公害凈菜市場正在緊張施工之中,電子商貿城新建和水產糧油、蔬菜農貿市場改造等項工程也即將啟動,從而使得北辛的市場體系更趨完善。遵循“外商投資我服務,外商發財我發展”的宗旨,北辛街道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積極營造務實高效的服務環境,積極向上的輿論環境,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同時大力實施靠大聯強戰略,篩選出廈門、台州兩個城市作為招商基地進行重點建設,進而以基地為中心輻射擴張,進一步加強了與滬、寧等長三角地區,穗、港等珠三角地區和煙台、威海、青島等半島城市群以及同韓國的聯繫,由此北辛地利優勢全面激活,優勢內潛充分顯現,招商引資的成果不斷鞏固和擴大。按照“南抓老城改造、提高檔次、繁榮商貿,北上各類項目、扶優扶強、壯大新興稅源”的總體規劃,北辛轄區南北居居聯合、居企聯合、內外聯合、上下聯合的街道上下合力促發展的局面進一步鞏固。
在優勢項目及大量外資的促動下,位於北城新開發區的中小型機械製造項目區、農產品深加工區、廢舊塑料、塑編及木材加工區,和以北辛路為中心的行政商務及建築開發帶、以北環路為中心的重點工程聚集帶等“三區”、“兩帶”建設如火如荼,效益突顯。立足轄區餐飲服務、機械製造、食品加工、建安開發四大傳統支柱產業實際,加快推進技術改造和強強聯手戰略,分類施策、分線激活,促進優勢產業四柱擎天、生機再現。瞄準“投資額大、帶動性強、投產達效快”這一目標,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服務水平,突出抓了投資額過千萬元的大班食品生產線、科技推廣服務中心、金豐源食品加工項目等八大重點工程的掃尾建設和亞太非織造布、華立波紋管、國永五交化等十大重點項目的啟動建設,重點抓了總投資2500萬元的汽車展銷中心、總投資1200萬元的趙王河社區老年服務中心、總投資6億元的閩港國際物流中心一期工程以及廣交賓館改造等十二大重點項目的籌建工作;配合抓了墨府、汽車站、商務中心、中盛花園、民兵訓練基地、奧林匹克中心等六大市級重點項目的規劃建設工作,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北辛街道文化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滕北、北郊、善國中學及滕文、華澳小學等10餘座知名學校位居其間,師資雄厚,入學率和升學率均居全市前列,國辦、民辦教育事業呈現出競相發展、各領風騷的良好態勢。目前,廣大幹部群眾正立足轄區水域資源豐富的優勢和文明生態街道創建全面推進的機遇,大力推進“河庫連網”、“依路修河”工程和綠化、硬化、亮化、美化“四化”工程實施以及“文明一條街”、“文明生態居”創建活動深入開展,依勢建景、以景造勢,不斷提升轄區環境質量和文化內涵,努力創造北方“江南小氣候”,力爭儘快實現北辛街道花園式、生態型經濟強街、商貿大街、環保美街的創建目標。
歷史的北辛,文化璀璨,博大精深,舉世矚目;現在的北辛,人傑地靈,物產豐饒,社會和諧;將來的北辛,必將以更驕人的業績、更燦爛的文化、更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綜述
2011年,北辛街道財政總收入2.3億元,比上年增長43.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6億元,比上年增長43.5%。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4855萬元,增值稅1420萬元,企業所得稅712萬元。人均財政收入3020元,比上年增長42.5%。 
2016年,北辛街道實現生產總值 57.5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7.6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8.4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7.29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27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67億元,進出口總額0.23億美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7945元。 
農業
2011年,北辛街道農業總產值達2.45億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小麥種植面積12000畝,產量623萬千克;玉米種植面積14000畝,產量755萬千克,占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34.7%。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2.12萬畝,產量1.69萬噸,主要品種有馬鈴薯、大蔥等,其中馬鈴薯2.16萬噸,大蔥0.6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0.8萬頭,羊飼養量0.1萬隻,家禽年飼養量3萬羽。 
工業
2011年,北辛街道工業增長值13.8億元,占生產總值的44.1%。2011年,北辛街道有工業企業650家,職工2.4萬人;實現工業增長值13.8億元,比上年增長16.8%。 
商業外貿
2011年,北辛街道有商業網點2780個,職工1.7萬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1.2億元,比上年增長20%;城鄉集貿市場6個,年成交額38億元。外貿產品生產企業18家,2011年,出口總額93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28萬美元。

文化


地名由來
北辛街道以“北辛文化”命名,並取“北城”“新區”中的“北”“新”之義。

交通


北辛街道境內有省道S343經過。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北辛街道有幼兒園16所,在園幼兒2000餘人,專任教師289人;小學12所,在校生6544人,專任教師31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9700人,專任教師573人,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1761萬元,比上年增長19.8%。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比例為11.6%。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北辛街道有文化站1個,居民委員會文化活動中心60個,各類文化專業戶32戶,各類圖書室60個,藏書32餘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76人。2011年末,學校體育場4個。100%的居民委員會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65%。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北辛街道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7個,門診部(所)34個;病床276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76張,固定資產總值3.8億元。專業衛生人員2285名,其中執業醫師761人,執業助理醫師1380人,註冊護士144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2萬人次。60個村實行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北辛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27戶,人數2936人,支出673萬餘元,比上年增長25.1%,月人均191元,比上年增長25%;醫療救助148人次,民政部門參加合作醫療2936人次,共支出63.6萬元,比上年增長2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19戶,人數1448人,支出165萬元,月人均95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69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52萬元,比上年增長15%。社會福利費217元,比上年增長23%,敬老院床位8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80人。社區服務設施60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1個。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130.5萬元,使1356人(次)困難群眾受益。2011年末,北辛街道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2048人,參保率達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