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話
彝話
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族支。彝語分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各方言內部還分許多次方言和土語,方言間差別較大,基本上很難相互通話和交際。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寶。
彝話
彝文的發展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在國內各大圖書館和研究、翻譯機構都有大量收藏,在國外的如英國、日本、法國和瑞士的一些機構也有不少彝文藏書。散存在民間的彝文經典,更是數以萬計。這些彝文文獻涉及宗教、歷史、哲學、文學、語言文字、醫藥、天文、地理和農技等各個方面。例如:《西南彝志》有三十七萬八千餘字,內容豐富,涉及的範圍廣泛,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巨著”。該書記載彝族先民對宇宙起源、人類歷史的認識;論述“八卦”、“河圖”和“經絡”原理以及彝族古代天文歷算。《齊蘇書》是用彝文寫成的藥典,被譽為“哀牢明珠”,系明嘉靖年間所作。撒尼敘事長詩《阿詩瑪》是用彝文寫成的一部文學作品,還有《洪水泛濫史》、《創世記》、《人類的起源》等。彝文有的用毛筆或竹籤寫在紙上或布帛、羊皮、麂子皮上,也有少量用小刀刻在竹筒、竹籤或牛羊骨的上面。彝文經書手抄本多,本版書和石印本很少。各地彝族流傳有記載本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發現的有上千種之多。其內容涉及天地開闢、人類起源、洪水泛濫、兄妹結婚、戰爭遷徙、哲學、藝術、宗教等。舉世聞名的《西南彝志》和彝族四大史詩《勒俄特依》、《阿細的先基》、《梅葛》和《查姆》;四大敘事詩《阿詩瑪》、《媽媽的女兒》、《我的幺表妹》和《逃到甜蜜的地方》等都受到國內外讀者的喜愛。《阿詩瑪》已譯成十多種外國文字,在國際文壇上享有盛譽。在醫藥學方面,彝文古籍也保存了豐富的資料。元明時期用彝文記載的彝族醫藥的成就有《尋葯找葯經》、《醫算書》、《獻葯經》、《明代彝醫書》、《指路經》等。近20年來,彝族的作家文學和現代藝術也有長足的發展,湧現出很多著名的文學家和藝術家。這些文獻是研究彝族古代文化的珍貴資料,也是祖國文化寶庫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彝文刻石和碑文也很多,如貴州大方縣的《火齊碑》是東晉時期所刻。貴州大方縣有名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鑄造的銅鐘,鐫有彝漢兩種文字。雲南省祿勸縣《鐫字岩》刻有彝漢兩種文字,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之作。其他墓誌、指路碑多得難以計數。刻在牛肋骨、羊骨上的彝文卜辭和瓦片上的彝文也不少。
新中國建立后,雲南、貴州、四川和廣西四省區根據各省區不同的彝文(也稱傳統彝文)進行了規範整理,並在各省彝族聚居區推行使用規範彝文。其中於1975年制定的四川《彝文規範試行方案》確定819個規範彝文字,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效果良好,一直使用至今。彝文為廣大彝族人民找開了一條通向文明之路,並為彝族地區的四化建設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