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教學
方案教學
方案教學的特點是主題、課程活動內容進行的方向、方式、時間長短,幾乎完全來自於孩子的構想,而不是老師預先準備的。老師必須積極地鼓勵孩子透過口語、肢體、藝術創作等表達或表現自己的想法感受,敏銳地觀察孩子的興趣、能力、反應,並深入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舊經驗,協助孩子擬定、執行、評估、修正學習計劃,從實際觀察、探索、操作、實驗的過程中建構新的概念。
在杜威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克伯屈於1918年發表了《方案教學法》(我國多譯為《設計教學法))一文,倡導這種教學模式。克伯屈在他的文章中寫道,“方案”一詞並非他的發明,也不是由他首先引入教育領域的,他也不清楚這個詞已經存在了多少年了。
但是由於他對方案教學的倡導,使當時許多學校都爭相採用這種教學法。從20世紀20年代起,倫敦大學學者艾沙克斯(1saacs,S.)已主張運用方案教學實施教學,六七十年代在英國幼兒學校中曾被廣泛運用,英國著名的普勞頓報告提及的英國幼兒學校教學的核心部分就是方案教學。
70年代,美國的開放教育也是以方案教學為其主要特徵的。對方案教學所具的價值的興趣,由凱茲等人在80年代後期重新喚起。近二十多年以來,引起全世界學前教育界廣泛關注的義大利瑞吉歐教育體系,其主要的特徵之一也是方案教學。
美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凱茲(Katz,L.C.)倡導方案教育。她與查德(Chard,S.C.)於1989年合寫了一本題為《探索兒童心靈世界》(Engaging Children’s Minds:The Project Approach)的書,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這本書中,凱茲和查德認為:“方案教學不只是教學法、學習法,也包括了教什麼、學什麼。就教的角度而言,方案教學特別點出教師要以符合人性的方式,鼓勵孩子去與環境中的人、事、物發生有意義的互動;從學的觀點來看,方案教學強調孩子要主動參與他們的研究方案。”(她們認為,方案教學能豐富兒童的心靈世界,讓兒童通過自身的經驗認識外部世界,鼓勵兒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並積極地與環境發生交互作用。
方案教學還有平衡課程、產生教室社區化與教育機構生活化的效果。此外,方案教學還能對教師的心智提出挑戰,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以進行“獅子”為主題的班級來說,決定主題的過程可能是因為孩子在電視上看過“獅子王”卡通,在學校中經常自發性地談論有關“獅子”的話題或在角落扮演獅子。由於孩子對“獅子是怎麼大便的?”、“獅子的體型究竟有多大?”、“公獅子與母獅子有什麼不同?”等問題極感興趣,老師便鼓勵他們利用各種媒材、方式(例如:繪畫、勞作、黏土)來表達自己心目中所認知的獅子,或經由團體討論讓孩子分享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並討論有那些方式可以證明他們對於獅子的想法是否確;之後師生決定到動物園觀察獅子、尋找與獅子相關的照片、錄像帶或書籍,長期研究獅子的生態,以便對獅子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方案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概念,強調知識不再是由專家(老師)灌輸給孩子,而是孩子主動透過與老師、同儕的互動共同建構而來,是一種不斷延伸孩子想法的教學,既不分科也不分割。孩子在對他們有興趣、有意義的主題下學習,自然是事半功倍,快樂更是不可言喻。在此種教學型態下,孩子可以很深入地學習他所感興趣的主題,培養團隊合作的態度及作計劃、創意思考、問題解決、溝通與表達的能力。但是對於四歲以下幼兒較不適合,因為語言表達能力和生活經驗教不足。
另外,老師對於開放教育理念掌握的成熟度,是方案教學成敗的關鍵,目前采方案教學型態的幼兒園(託兒所)非常少,而實施成果值得肯定者就更少了!
與傳統教學方式的差異
“小朋友,打開數學課本第15頁,看書上這一題,答案應該是多少?”“小朋友,在本子上這一行的每一個格子都寫上B,要一筆一劃寫得很整齊、很漂亮喔!”傳統教學法強調培養孩子讀寫算的基本能力,課程多利用讀本,采分科教學,這一堂上注音、下一堂上數學,各科之間完全沒有相互關係;老師是依照課本的進度上課,要求孩子透過紙上作業、不斷背頌、記憶與重複練習來達到學習效果,也就是所謂的“填鴨式教學”。
在此種教學型態下,孩子很容易就養成被動學習的態度、無法享受學習的樂趣或培養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比較明顯可以看到的具體成果是孩子能把所學習到的學科內容知識背頌或書寫出來,但即便如此,孩子也未必真正理解概念,更不太可能會把所學知識應用在生活情境中。會採用此種教學型態的幼兒園,園長或老師多半是未受過幼兒教育專業訓練,或專業能力不足,或是沒有什麼教育理想,完全跟著某些不知情的家長要求走。事實上此種教學最容易、但最不符合幼兒教育原理,這是某些為了節省人事成本,聘用低學歷、未受專業訓練的人員擔任老師幼兒園最常採用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