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
漢語漢字
野,中國漢字,指郊外。最初指周代王城外百里的區域。甲骨文的野字是由土及地上的樹木所組成,表現出野外的風景。
字形演變流程圖
yě ㄧㄝˇ
1. 郊外,村外:~外。~景。~游。~趣。~餐。~戰。四~。郊~。
2. 界限,範圍:分~。視~。
3. 指不當政的地位,與“朝(cháo )”相對:朝~。下~。在~。~史。
4. 不講情理,沒有禮貌:~蠻。粗~。
5. 巨大而非分的慾望:~心。
6. 不受約束:心玩兒~了。
7. 不是人工馴養或栽培的(動物或植物):~生。~獸。~味。~花。~菜。
野:埜、壄 讀音:yě
[名]
1.(形聲。從里,從予,予亦聲。《爾雅·釋言》:“里,邑也。”“予”本義為“擊刺中的矛”,引申為“向前擊刺”,再引申為“向外擊刺”、“向外推送”。“予”和“里”聯合起來表示“從城邑裡面向外推送(目光)”。本義:城郊和郊外)
2.同本義 [open country;the open;suburb]
野,郊外也。——《說文》
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野。——《說文》。段注
龍戰於野。——《易·坤》
王朝至於商郊牧野。——《書·牧誓》
七月在野。——《詩·豳風·七月》
體國經野。——《周禮》。注:“謂一百里以外三等采地之中。”
永州之野產異蛇。——柳宗元《捕蛇者說》
捐金於野。——《後漢書·列女傳》
野茫茫。——《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敕勒歌》
光照曠野。——明·魏禧《大鐵椎傳》
3.又如:野外(郊外);野生;野渡(郊野的渡口)
4.原野,田野 [field]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5.又如:野盤(可容身的山野之地);野馬(浮遊的雲氣);野井(鄉野間的井水);野次(原野);野老(居于田野的老人);野色(原野的景色);野戰(軍隊在曠野作戰);野靄(山野中的雲氣)
6.指民間。與朝廷相對 [not in power;out of office]
朝野清晏,國富兵強。——《晉書》
又當定陵鎮靜,以道法宥天下,四五十年間,留賢在野,怨咨不生。——明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
7.又如:野乘(私家記載的史書);野錄(私人撰述的史乘。同“野史、野乘”);野人之芹(鄉下人的菲薄禮品);野服(鄉居樸素的服裝。對官服而言)
8.界限,範圍 [boundary]。如:視野;分野
郊外也。從里予聲。,古文野從里省,從林。羊者切文三 重一 (野)郊外也。邑部曰:歫國百里曰郊。冂部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冂。詩召南、邶風傳皆曰:郊外曰野。鄭風傳曰:野,四郊之外也。論語:質勝文則野。包咸曰:野如野人。言鄙略也。從里予聲。羊者切。古音在五部。
【酉集下】【里字部】野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4
〔古文〕埜《唐韻》羊者切《集韻》《韻會》《正韻》以者切,音也。《說文》郊外也。《易·同人》同人於野,亨。《疏》野,是廣遠之處。《詩·魯頌》駉駉牡馬,在坰之野。《傳》邑外曰郊,郊外曰野。
又《周禮·地官·遂人》掌邦之野。《注》郊外曰野,此野為甸稍縣都。
又《周禮·秋官》縣士掌野。《注》地距王城二百里以外至三百里曰野。
又《韻會》樸野。《論語》質勝文則野。《禮·檀弓》故騷騷爾則野。《疏》田野之人,急切無禮。
又官名。《左傳·昭十八年》使野司各保其徵。《注》野司,縣士也。《禮·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注》野虞,謂主田及山林之官。
又地名。《書·禹貢》原隰底績,至於豬野。《傳》豬野,地名。《左傳·宣十七年》晉人執晏弱於野王。《注》野王縣,今屬河內。
又《昭二十五年》齊侯唁公於野井。《注》濟南祝阿縣東有野井亭。
又鉅野,縣名。見《前漢·地理志》。
又藪名。《書·禹貢》大野旣豬。《周禮·夏官·職方氏》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其澤藪曰大野。
又東野,複姓。《呂氏春秋》東野稷以御見庄公。
又《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注》野馬者,游氣也。
又《博雅》野雞,雉也。
又《廣韻》《正韻》承與切《集韻》上與切。與墅同。《集韻》田廬也。《正韻》此正古墅字,田下已從土,後人以其借為郊野字,復加土字。
又《集韻》演女切,音與。郊外也。
又《韻補》葉賞呂切,音暑。《詩·邶風》之子於歸,遠送於野。協上羽下雨。《左傳·昭二十五年》童謠曰:鸐鵒之羽,公在外野,往饋之馬。馬,音姥。
又葉烏果切,倭上聲。《後漢·隴坻歌》念我所欲,飄然曠野。登高遠望,涕泣雙墮。
又葉常御切,音樹。《班固·西都賦》罘網連紘,籠山絡野。列卒周匝,星羅雲布。
字形對比(楷體)
【筆順】①丨(豎)②㇕(橫折)③一(橫)④一(橫)⑤丨(豎)⑥一(橫)⑦㇒(提)⑧㇖(橫鉤)⑨丶(點)⑩㇖(橫鉤)⑪亅(豎鉤)
【規範提示】“里”的末筆橫改提。
【寫法】❶“里”窄“予”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予”低。❷“里”,“曰”,上寬下窄,在左上格,框底起筆於橫中線。❸“予”,居右半格;第三筆㇖(橫鉤)從田字格中心左側起筆,略向右上斜行;亅(豎鉤)鉤尖抵豎中線。
3張
篆書書法
野草、野餐、野外、野花、野兔、野禽、野蠻、僻野、野雞、四野
哀鴻遍野、荒郊曠野、穴居野處。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d | i̯ɔ | |
王力系統 | 魚 | ʎ | ia | |
董同龢系統 | 魚 | d | jăɡ | |
周法高系統 | 魚 | r | aɣ | |
李方桂系統 | 魚 | r | iagx | |
西漢 | 魚 | |||
東漢 | 歌 | |||
魏 | 歌 | jia | ||
晉 | 歌 | jia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歌戈麻 | jɑ | |
北魏後期北齊 | 麻 | ja | ||
齊梁陳北周隋 | 麻 | ja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i̯a | ||
擬音/王力系統 | j | ǐa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ja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ia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ji | a | ||
參考資料: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野 | 野 | 遇 | 上聲 | 八語 | 禪 | 開口呼 | 三 | 全濁 | 承與切/與者切 | ʑjo | |
野 | 假 | 上聲 | 三十五馬 | 以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羊者切/承與切 | 0ja | |||
集韻 | 墅 | 遇 | 上聲 | 八語 | 船/常 | 合口呼 | 三 | 全濁 | 上與切 | ʥiɔ | ||
與 | 遇 | 上聲 | 八語 | 以 | 合口呼 | 三 | 次濁 | 演女切 | 0iɔ | |||
野 | 假 | 上聲 | 三十五馬 | 以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以者切 | 0ia | |||
韻略 | 上聲 | 馬 | 以者切 | |||||||||
增韻 | 上聲 | 語 | 承與切 | |||||||||
上聲 | 馬 | 以者切 | ||||||||||
中原音韻 | 野 | 上聲 | 車遮 | 影 | 齊齒呼 | 全清 | iɛ | |||||
中州音韻 | 上聲 | 車遮 | 葉耶上聲 | |||||||||
洪武正韻 | 墅 | 上聲 | 四語 | 禪 | 時 | 全濁 | 承與切 | ʒy | ||||
野 | 上聲 | 十六者 | 喻 | 以 | 次濁 | 以者切 | oi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