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是好日

禪者境界

"日日是好日"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是說每天都是好日子,但是其中蘊含的禪理卻不是一般人所能領會到的。"日日是好日"出自禪宗雲門宗大師雲門文偃之口,見《雲門匡真禪師廣錄》。


古時候,中國的雲門大師有一次對他的弟子說:“十五日以前不問汝,十五日以後道將一句來。(以前的事我均所不問。從明天起怎樣生活,你們給我說說看)。”他盯著每個人的臉看。也就是說,學校畢業以前的事,我什麼都不問;從學校畢業出來,今天開始走向社會,你們打算怎麼工作;結婚以前的事,我不問,但今天舉行了結婚儀式成為夫妻的話,明天以後打算怎麼過日子?你們說說看吧。
可是大家都像瓷人似的緊閉嘴巴不吭聲。雲門大師終於等得不耐煩了,就自行代答道:“日日是好日”。
這句話可能已經為人們所熟知,也都能充分理解它的意思。通俗地解釋就是“每天都懷著感恩的心情去生活”。但如果真就這麼簡單的話,又何勞雲門大師煩惱呢?
聽說以前在南禪寺門前有一個叫哭婆的老太婆,不管晴天還是下雨,一年到頭都在哭。有一次,南禪寺的方丈覺得蹊蹺,就問她:“老人家,我每次從這過都看見你在哭,到底你有什麼傷心事啊?”老太婆滿眼含淚地答道:“老方丈,您聽我說。我呀,有兩個兒子,一個在三條賣雨傘,一個在五條賣草鞋。天一下雨我就想到五條的草鞋今天又賣不出去了,想到兒子該多可憐,我就哭啊。可到了晴天,想到三條的雨傘賣不出去,也夠可憐的。所以還是哭啊。”
方丈昕了這話,就說:“老人家,您這是自己找罪受哇。要是在下雨天你去想三條的雨傘賣瘋了,忙得他不可開交,你就會開心了。到了晴天,你就想五條的草鞋賣得像長了翅膀似地暢銷,你就該高興慶幸了。不該像你現在這樣,把事情老往壞里想。”老太婆聽了,覺得有道理。從那以後變得每天都歡天喜地地過日子了。
雖然可以說世間萬事只要心態端正,自然會“日日是好日”,就能高高興興地過日子。但如果僅此而已,似乎也不必非請雲門大師來說不可。
颱風掀翻了屋頂,水漫進屋裡,孩子被沖走了,丈夫外出杳無音信,電燈好多天不亮,沒有米,沒有水,這樣還說“日日是好日”嗎?還會感恩嗎?心態端正能解決問題嗎?像雲門大師這樣的高僧大德當然會想到這些極端的、萬一的不幸,所以才要“日日是好日”。
只有良寬所說的“災難到來時隨遇而安,死亡臨頭時欣然而受”的境界,才是這種心境。無論什麼災難臨頭,都泰然受之,即使得了重病,也不會心神不安;有人要殺了你,也能笑而雙手合十,沒有這樣的心境,就沒有資格大言不慚什麼“日日是好日”。
心若達不到絕對無之境地是做不到這樣的。明歷歷、露堂堂、縱貫三世,橫通十方的絕對無之心稱作“摩訶”,即“摩訶般若”的“摩訶”。翻譯過來,即“大”。
---選自《和顏——山田無文長老講話集》(2005.11禪文化研究所編輯出版


日日是好日
"日日是好日"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是說每天都是好日子,但是其中蘊含的禪理卻不是一般人所能領會到的。據說這句話出自禪宗大師雲門之口。
有一天,雲門禪師將他所有的弟子聚到一塊兒,對大家說:"十五日以前的事暫且不問你們了,十五日以後的情況怎麼樣,請每人簡單地闡述一下。"
弟子們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如何應答。於是,雲門禪師這樣開悟他的弟子說:"日日是好日。"
弟子們更加懵懂了,不知道師父說的是啥意思。都認為,平常一星期里,大概三天下雨、兩天颳風,另外兩天則是晴轉多雲。日日是好日,怎麼可能?
雲門禪師搖了搖頭走了,留給諸弟子慢慢用心體悟其中的禪意。
"日日是好日"作為禪宗機緣之語,雖然僅是表述直白的寥寥五個字,卻能給予人電光石火般的思想和生命智慧。
也許你認為人生有許多無奈,生命有時充滿了痛苦的悲劇,像夢想的破滅、升遷受阻、病人的痛苦、情人的奪愛、英雄的遲暮、老人的懷舊……這些十之八九的不如意常常讓人愁容滿面,怎麼能說"日日是好日"呢?這隻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罷了。
我們應怎麼破解雲門禪師這句話里蘊藏的妙理禪機呢?首先,在我們凡人看來,人生應當是讓人快樂的,所以會有趨樂避苦的心理,都喜歡享受快樂而害怕悲苦。而在大徹大悟的禪師看來,人生是讓人品味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喜怒哀愁都是人生的百味,都值得去體驗、去玩味,而非僅僅體驗甜蜜和快樂。所以,對待痛苦和悲離這些凡人不願接受、但確是人生無法逃避的組成部分,他們也能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
其次,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不過是對某一時間發生的某一具體事件的感受,這種感受是粗淺的、表面的,而在禪師看來,喜悅與憂慮相對,苦與樂只是一念之差,人不能決定天氣的陰晴,卻可以選擇心情的悲喜。雖然他們也有悲苦,但是味道只是如同濃茶之苦,而有別於凡人的黃連之苦。
再者,常人所感受到的苦打上了社會價值觀的烙印,所表現出的怒、哀是給別人看的,而禪師是依本心自性生活,無需裝模作樣,所以能坦然地面對一切,所以"日日是好日"。
"日日是好日"是說日子過得好與不好,不是絕對的,常常是一個人的心境問題、認識的角度問題。我們如果懂得了這個道理,如果懂得改變一種人生態度,換一個視角看人生的苦難,我們往往就能獲得生命的新意,和對生活的一種全新的理解。
宋代無門慧開禪師有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首詩告訴我們,只要有一顆平常心、旁無雜念,放下一切執著,就會感到生活年年是好年,月月是好月,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春有百花,秋有圓月不錯,夏有涼風,冬有雪景也很好;"晴天時,則愛晴;雨天時,則愛雨;有樂趣時,則快樂,沒樂趣時,也快樂",這絕對是快樂的境界。
有了"日日是好日"的心境,心靈上就會無牽絆,心胸就會無限擴展,不好的事情也不會對他構成障礙,以這樣的心態去生活當然會"日日是好日"。弘一法師李叔同曾閱盡人間春色,看破紅塵出家后,他轉換心態,"所見無不是花,所思無不是月",用平常心去應對一切,菜做得太咸是好的,雨天有木屐是好的,破毛巾也是好的,正體現了清靜淡泊順乎自然的禪者之境界。


舉雲門垂語云:“十五日已前不問汝(半河南,半河北,這裡不收舊曆日),十五日已后道將一句來(不免從朝至暮,切忌道著,來日是十六,日月如流)。”
自代云:“日日是好日(收,蝦跳不出斗,誰家無明月清風,還知么?海神知貴不知價)。”
這一則公案沒有垂示,直接看公案正文。“雲門”即雲門文偃禪師,他是雲門宗的開山祖師。雲門有一次講開示說:“十五日以前的事我不問你們,十五日過後會怎麼樣你們回答我。”在場的人面面相覷,沒人答得上來,於是雲門只好自問自答:“日日是好日。”
這裡的“十五日”應該是寺院里“結夏安居”的時間,佛教的僧團有“結夏安居”的傳統,即每年陰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安居之期,在此期間,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某寺院精進修行,稱為“結夏安居”,在“結夏安居”圓滿結束之日又稱為“解夏”。“解夏”這一天,寺院的方丈會給僧眾講開示,這個公案可能就是在某一次“解夏”時產生的。雲門文偃的問題即是在檢驗大家在安居時的參究成果,不過雲門文偃要問的問題和“十五日”並無關聯,這個“十五日”只是這個話頭的緣起,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時間,參究時不能在這個“十五日”上面動心思,圜悟說“切忌道著,來日是十六”,就是這個意思 。雲門文偃說:“十五日已前不問汝,十五日已后道將一句來”想表達的是,已經證悟的人我不問,有悟處的人現在說出一句心得來。可惜無人能夠領會。最後雲門文偃只好自問自答說:“日日是好日。”這句話是想掃除學人對於“十五日”的執著,這是無奈之舉。圜悟說雲門文偃這是“蝦跳不出斗”,沒有辦法跳脫了。
禪者以平常心、隨緣性來面對人生,每一天都沒有分別,每一日都是好日子。宋代的無門慧開禪師有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在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首詩的意境與“日日是好日”有異曲同工之妙,寓意是很美妙的,但是雲門文偃這句“日日是好日。”有更深層的禪機在。
——選自《碧岩探驪》二十一“日日是好日”

出處


"日日是好日",全稱“雲門日日是好日”,出自禪宗雲門宗大師雲門文偃之口。
《佛學大詞典》云:禪宗公案名。又作雲門十五日。碧岩錄第六則(大四八·一四五下):‘雲門垂語云:“十五日已前不問汝,十五日已后道將一句來!”自代云:“日日是好日。”’其中‘十五日’非指特定之日子,實系雲門欲藉此掃除學人對於‘十五’等數字所代表之千差萬別妄想;凡大小、長短、方圓、迷悟、凡聖等之相對概念,皆系差別,故知對於時間之劃分,亦系凡夫之劃地自限與妄想分別而已。我國自古即習以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等來判定吉凶禍福,實則日由東方出,月有盈虛時,萬古如一日,本無好歹之分。故云門謂‘日日是好日’,每日皆為舉揚佛法、修行辦道之吉辰;意在截斷學人之差別妄想,揭示修行須在當前時刻。詳見《雲門匡真禪師廣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