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標準
電視標準
電視標準是對電視信號的傳輸方式及各項技術指標的規定,包括黑白電視體制、彩色電視制式和頻道劃分。
對電視信號的傳輸方式及各項技術指標的規定,包括黑白電視體制、彩色電視制式和頻道劃分。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廣播組織,都制訂或選定自己國家的電視標準。電視體制主要是指掃描方式、每幀行數、行頻、場頻、幀頻、視頻帶寬、頻道寬度、圖像和伴音載頻差及它們的調製方式等。1937年英國廣播公司研究成功實用的黑白電視系統,首先在世界上播送黑白電視節目。以後,聯邦德國、法國、美國、日本、義大利等國也在英國的黑白電視基礎上研究發展,開始黑白電視廣播,並且產生了各種不同的黑白電視體制。國際無線電諮詢委員會已經認可的世界各國不同的黑白電視體制共有12種,它們的代號為 A、M、B、H、I、D、K、G、L、N、C和 E。其中A、C、E已過時, B、G只是頻道寬度相差 1兆赫。D、K 完全一樣,只是分別用於VHF和UHF波段。就每幀行數和場頻來說,現行體制主要有525行/60場和625行/50場兩種。
彩色電視是在黑白電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要求電視台播送彩色電視節目時黑白接收機能夠很好收看,播送黑白節目時彩色電視機也能很好收看,叫做彩色電視與黑白電視相互兼容。為了兼容,彩色電視的體制應與黑白電視的體制一致。兼容制彩色電視中色度信號的編碼有不同的方法,因而形成不同的彩色電視制式。
根據國際無線電諮詢委員會的建議,世界上共有三大彩色電視制式:美國國家電視制式委員會於1953年11月提出NTSC(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制──半行頻偏置的正交平衡調幅制。這種制式的接收機解碼電路比較簡單,但對相位畸變比較敏感,因此傳輸設備的相位特性要求比較嚴格。1956年,法國提出了SECAM(Sequentiel Couleur à Mémoire) (塞康)制──逐行輪換調頻制。它與NTSC制有完全不同的編碼和解碼方法,在克服相位畸變的敏感性方面取得顯著效果,但同時也產生了在高飽和度彩色垂直過渡處產生閃爍現象和與黑白電視兼容較差的缺點。1960年聯邦德國提出了PAL(Phase Alternation Line-by-line)(帕爾)制──四分之一行頻偏置的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調幅制。它是NTSC制式的改進型,能較好地克服相位畸變的敏感性,解碼電路比較複雜,接收機造價稍高些。50年代末60年代初,繼NTSC制式以後提出的新制式有不少種,但比較成熟的只有上述SECAM和PAL兩種。
世界無線電行政會議對電視頻道的劃分有統一規定,它包括波段、頻道及其頻率範圍。波段一共分 5個,頻道已劃分到了83個。中國的頻道劃分符合國際規定,標準是:甚高頻 (VHF)Ⅰ波段為1~5頻道、48.5~92兆赫,Ⅲ波段為6~12頻道、167~223兆赫;特高頻(UHF)Ⅳ波段為13~24頻道、470~566兆赫,Ⅴ波段為25~68頻道、606 ~958兆赫。中國將Ⅱ波段87.5~108兆赫用於調頻廣播。
彩色電視機在哪個國家使用必須符合那個國家的黑白體制、彩色制式及其頻道劃分,還要注意電源標準(因為有110伏/60赫、220伏/50赫的區別),這樣才能保證接收機安全可靠地接收到良好的彩色圖像和伴音。
中國的黑白電視廣播開始於1958年,並同時生產出黑白電視接收機,所採用的黑白電視體製為CCIR-D制。彩色電視廣播開始於1973年,1975年開始生產彩色電視接收機,所採用的彩色電視體制和制式為CCIR-D/PAL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