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顏寧的結果 展開

顏寧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顏寧,女,1977年11月出生於山東章丘,結構生物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兼職教授,代表作品《尿嘧啶轉運蛋白UraA的結構和機制》。

顏寧於1996年-2000年,在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學習,獲學士學位;2000年-2004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2005年-2007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2017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7年5月7日,已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的職位;2019年4月30日,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顏寧主要從事與疾病相關的重要膜轉運蛋白、電壓門控離子通道的結構與工作機理及膜蛋白調控膽固醇代謝通路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研究。

當地時間2021年4月22日,顏寧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大事件

1977-11

出生

1977年11月,顏寧出生於山東章丘普集博平村。

2000

獲博士學位

2000年-2004年,顏寧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學習(師從施一公教授),獲博士學位。

2005

從事博士后研究

2005年-2007年,顏寧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

2007

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7年-2017年,顏寧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成為當時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2017

獲吳楊獎

2017年獲得第十八屆吳楊獎。

獲吳楊獎
2017-05-07

受聘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兼職教授

2017年5月7日,顏寧已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的職位;同年5月起,任清華大學兼職教授。

人物經歷


1977年11月,顏寧出生於山東章丘普集博平村。
1996年-2000年,顏寧在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2000年-2004年,顏寧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學習(師從施一公教授),獲博士學位。
2005年-2007年,顏寧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
2007年,顏寧博士后出站后受聘清華大學醫學院。
2011年8月,顏寧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07年-2017年,顏寧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成為當時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2016年9月,顏寧作為演講者嘉賓參加央視《開講啦》節目。
2017年5月7日,顏寧已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的職位;同年5月起,任清華大學兼職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顏寧自2007年10月回中國組建實驗室以來,一直致力於結構生物學中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2014年,她率領的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顏寧圖冊(6張)維晶體結構,2015年進一步獲得了具備更多構象的GLUT3結合底物和抑製劑的超高解析度結構,從而清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轉運這一基本細胞過程的分子基礎。她還對離子通道結構生物學領域做出重要貢獻,解析了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的晶體結構,最近又利用最新冷凍電鏡技術獲得了最大鈣離子通道RyR1的高解析度結構。
顏寧
顏寧
顏寧在膜蛋白,特別是跨膜轉運蛋白的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這其中包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類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她在離子通道研究領域也卓有建樹,為鈉離子通道研究貢獻了主要結構之一;她還利用最新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高通量鈣離子通道RyR1的高解析度結構。
● 研究項目
截至2018年12月,顏寧先後承擔和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及科技部重大科學計劃項目。
● 學術論文
截至2018年12月,顏寧先後在清華獨立領導實驗室期間發表學術論文59篇,其中以通訊作者在《自然》《科學》《細胞》發表學術論文22篇。代表論文如下:
● ● Sun L, Zeng X, Yan C, Sun X, Gong X, Rao Y, Yan N. Crystal structure of a bacterial homologue of glucose transporters GLUT1–4. Nature, 2012; 490:361–366.
● ● Yin P, Deng D, Yan C, Pan X, Xi JJ, Yan N*, Shi Y*.Specific DNA-RNA Hybrid Recognition by TAL Effectors. Cell Rep. 2012; Sep 26. Epub ahead of print (co-corresponding authors)
● ● Deng D, Yin P, Yan C, Pan X, Gong X, Qi S, Xie T, Mahfouz M, Zhu JK, Yan N*, Shi Y*. Recognition of methylated DNA by TAL effectors. Cell Res. 2012;22(10):1502-4. (co-corresponding authors)
● ● Zhang X, Ren W, DeCaen P, Yan C, Tao X, Tang L, Wang J, Hasegawa K, Kumasaka T, He J, Wang J, Clapham DE, Yan N. Crystal structure of an orthologue of the NaChBac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Nature. 2012;486(7401):130-4.
● ● Tian Xie, Ruobing Ren, Yuan-yuan Zhang, Yuxuan Pang, Chuangye Yan, Xinqi Gong, Yuan He, Wenqi Li, Di Miao, Qi Hao, Haiteng Deng, Zhixin Wang, Jia-Wei Wu and Nieng Yan.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Inhibition of a Critical Component in the Arabidopsis thaliana Abscisic Acid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SnRK2.6, by Protein Phosphatase ABI1. J Biol Chem. 2012; 287:794-802.
● ● Dong Deng, Chuangye Yan, Xiaojing Pan, Magdy Mahfouz, Jiawei Wang, Jian-Kang Zhu, Yigong Shi*, and Nieng Yan*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specific recognition of DNA by TAL effectors. Science. 2012; 335(6069):720-3, Epub: 2012 Jan 5. (* indicates corresponding authors).
● ● Hao Q, Yin P, Li W, Wang L, Yan C, Lin Z, Wu JZ, Wang J, Yan SF, Yan N. The molecular basis of ABA-independent inhibition of PP2Cs by a subclass of PYL proteins.Mol Cell. 2011;42(5):662-72.
● ● Lu F, Li S, Jiang Y, Jiang J, Fan H, Lu G, Deng D, Dang S, Zhang X, Wang J, Yan N.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uracil transporter UraA. Nature. 2011;472(7342):243-6.
● ● Dang S, Sun L, Huang Y, Lu F, Liu Y, Gong H, Wang J, Yan N. Structure of a fucose transporter in an outward-open conformation. Nature. 2010;467(7316):734-8.
● ● Yuan X, Yin P, Hao Q, Yan C, Wang J, Yan N. Single amino acid alteration between valine and isoleucine determines the distinct pyrabactin selectivity by PYL1 and PYL2. J Biol Chem. 2010; 285(37):28953-8.
● ● Hao Q, Yin P, Yan C, Yuan X, Li W, Zhang Z, Liu L, Wang J, Yan N.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the abscisic acid agonist pyrabactin. J Biol Chem. 2010;285(37):28946-52.
● ● Qi S, Pang Y, Hu Q, Liu Q, Li H, Zhou Y, He T, Liang Q, Liu Y, Yuan X, Luo G, Li H, Wang J,Yan N*,Shi Y*.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apoptosome reveals an octameric assembly of CED-4. Cell. 2010;141(3):446-57. (co-corresponding authors)
● ● Wang Y, Huang Y, Wang J, Cheng C, Huang W, Lu P, Xu YN, Wang P, Yan N*, Shi Y*. Structure of the formate transporter FocA reveals a pentameric aquaporin-like channel. Nature. 2009;462(7272):467-72. (co-corresponding authors)
● ● Yin P, Fan H, Hao Q, Yuan X, Wu D, Pang Y, Yan C, Li W, Wang J, Yan N.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of abscisic acid signaling by PYL proteins. Nat Struct Mol Biol. 2009;16(12):1230-6. Prior to 2007
● ● Yan N, Shi Y. Allosteric activation of a bacterial stress sensor. Cell. 2007;131(3):441-3.
● ● Wu Z*, Yan N*, Feng L*, Oberstein A, Yan H, Baker RP, Gu L, Jeffrey PD, Urban S, Shi Y.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 rhomboid family intramembrane protease reveals a gating mechanism for substrate entry.Nat Struct Mol Biol. 2006;13(12):1084-91.(co-first authors)
● ● Yan N, Huh JR, Schirf V, Demeler B, Hay BA, Shi Y. Structure and activation mechanism of the Drosophila initiator caspase Dronc. J Biol Chem. 2006;281(13):8667-74.
● ● Yan N, Xu Y, Shi Y. 2:1 Stoichiometry of the CED-4-CED-9 complex and the tetrameric CED-4: insights into the regulation of CED-3 activation. Cell Cycle. 2006;5(1):31-4.
● ● Yan N, Shi Y. Mechanisms of apoptosis through structural biology. Annu Rev Cell Dev Biol. 2005; 21:35-56.
● ● Yan N, Chai J, Lee ES, Gu L, Liu Q, He J, Wu JW, Kokel D, Li H, Hao Q, Xue D, Shi Y. Structure of the CED-4-CED-9 complex provides insights into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Nature. 2005; 437(7060):831-7.
● ● Yan N, Gu L, Kokel D, Chai J, Li W, Han A, Chen L, Xue D, Shi Y. Structural, bi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of CED-9 recognition by the proapoptotic proteins EGL-1 and CED-4. Mol Cell. 2004; 15(6):999-1006.
● ● Yan N, Wu JW, Chai J, Li W, Shi Y.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rICE inhibition by DIAP1 and removal of inhibition by Reaper, Hid and Grim. Nat Struct Mol Biol. 2004;11(5):420-8.
● ● Yan N, Shi Y. Histone H1.2 as a trigger for apoptosis. Nat Struct Biol. 2003;10(12):983-5.
● ● Chai J*, Yan N*, Huh JR, Wu JW, Li W, Hay BA, Shi Y. Molecular mechanism of Reaper-Grim-Hid-mediated suppression of DIAP1-dependent Dronc ubiquitination. Nat Struct Biol. 2003;10(11):892-8. (co-first authors)
●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5月,顏寧先後於2009年和2012年兩次入選《科學》評選的年度十大進展。
2016年12月,基於“肌肉興奮-收縮偶聯的分子機理探索”項目入選2016年度教育部“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人才培養

● 研究生培養
截至2017年5月,顏寧先後培養7名博士生。
● 學術報告
2018年12月19日,顏寧應邀訪問山東大學青島校區,作了題為“How is electrical signal generated? Structure and mechanistic investigations of Nav channels”的學術報告,並為本科生上了一堂科普課。她在報告中指出鈉離子電壓門控通道在興奮性細胞中參與維持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的發生,與正常的生理功能調控以及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顏寧從鈉離子通道的結構入手,首先解析了細菌中的鈉離子通道NavRh的結構,隨著冷凍電鏡技術的革新,進一步解析了真核生物蟑螂和電鰻的鈉離子通道結構,以及人的Nav1.4通道的結構;分享了在解析人的Nav1.4通道的結構中遇到的瓶頸和解決思路,重點談到優化膜蛋白Nav1.4的蛋白性質和解決冷凍電鏡樣品製備中蛋白變性問題;修正了傳統的鈉離子通道活性調控的“Ball and Chain”模型,提出了變構阻斷機制。

榮譽表彰

時間所獲榮譽授予單位
2000年“清華大學優良畢業生”稱號清華大學 
2005年北美地區“青年科學家獎”Science/AAAS 
2011年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2012年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國際青年科學家獎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
2012年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獎勵委員會 
2012年美國HHMI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獎 
2013年2月6日CCTV2012年度科技創新人物 
2012年12月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2014年5月4日第十八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共青團中央、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 
2014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何梁何利基金 
2015年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青年科學獎 
2015年2月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國際蛋白質學會 
2015年10月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 
2016年6月入選《自然》雜誌評選的“中國科學之星“” 
2017年3月15日2016-2017 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華人盛典組委會 
2017年12月15日“影響中國”2017年度科技人物 
2019年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美國科學院
2019年9月21日2019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2016年6月《自然》評為十位“中國科學之星”之一
2017年第十八屆吳楊獎 
2018年 亞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聯盟 
2019年魏茲曼女性與科學獎 
第十二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組織部、人事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北京市突出貢獻獎 
新世紀優秀人才等獎 
“貝時璋”生物物理青年科學家獎 
第二十七屆“北京青年五四獎章” 
2020年6月入圍美國布拉瓦尼克國家青年科學家獎 紐約科學院和布拉瓦尼克家族基金會 
2020年8月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Florence R。 Sabin Award for Research Excellence) 女科學家組織GWIS(Graduate Women in Science)
2021年4月22日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

社會任職


顏寧先後擔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學術指導委員會成員。

人物評價


顏寧教授是從章丘走出去的傑出科學家,是章丘人民的驕傲。(濟南市章丘區人民政府評)
顏寧將是傑出青年女性科學家的榜樣。(清華大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