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徐遐生的結果 展開

徐遐生

天文學家

徐遐生,籍貫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天文學者,歷任美國石溪紐約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天文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校長講座教授、大學講座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研院院士,美國專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等。2002年任清華大學(台)校長。

人物關係


基本資料


徐遐生
徐遐生
姓名:徐遐生
性別:男
親屬:父親徐賢修
學歷:
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學博士(1968)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學士(1963)

人物簡介


徐遐生,籍貫浙江永嘉,民國32年(1943年)出生於雲南昆明,1987年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0年獲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年獲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03年獲美國哲學學會院士。作為國際知名天文物理學家,徐遐生在密度波和恆星形成理論上有著卓越的貢獻。有一顆小行星以其英文名字命名,叫做Frank Shu。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學博士,曾任教於美國石溪紐約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並擔任柏克萊加州大學天文系大學講座教授。2002年,經過台灣清華大學及台灣教育部甄選后,出任清華大學第二任遴選校長一職,創下與父親徐賢修先生為同一所國立大學之校長。
徐博士返台接任台灣清華大學校長,引發國際學界高度關注,同步獲得“Nature”及“Science”二項頂級期刊專文報導,其中“Nature”更以“天文學家即將在台灣發光”為標題,指出徐博士返台擔任教職,將有助於台灣吸引更多一流人才;“Science”則指出徐博士返台可媲美中研院李遠哲院長,為海外傑出學人返國共建科技重鎮,再添新頁。這是華人學者極難得的榮譽,更為海外菁英返台服務,樹立了指標性的典範。
徐遐生在清華大學演講
徐遐生在清華大學演講
徐博士擔任台灣清華大學校長期間,秉持對台灣的關懷與使命,戮力深耕教育,承續清華重視學術的優良傳統,加強基礎性及跨院所教學研究工作,積極整合校內研發能量,學術產出及產學合作成果豐碩;奠立清華塑造積極追求卓越、建立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之企圖心,訂出20/20願景,即20年內讓清華成為世界排名前20名的一流研究型大學,更未來具體執行目標;本於社會責任與教育精神,除致力於各大學或學術機構的專業演講,更全力投入生活科學教育的推廣,演講立論,以幽默風格、深入淺出及創新思維,帶給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學子,嶄新的國際觀、科學觀、宇宙觀、乃至對未來生涯規劃的啟發,著實展現出教育家對社會的影響力與關懷。
為協助國家教育與學術改革,參與數個國家級委員會,包括行政院科技顧問、教育部學術審議、國科會及中研院等委員會;亦受聘擔任荷蘭頂尖大學NOVA計劃、漢城大學的BK21專案及澳洲國立大學品質評量之評審委員;奔走戮力於國內外教育公共事務,積極提出改革建言,對教育及國家貢獻卓著。

人物經歷


1943年,徐遐生出生於雲南昆明,籍貫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
徐遐生
徐遐生
1963年,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
1987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0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02年,經過台灣清華大學及台灣教育部甄選后,出任清華大學第二任遴選校長一職。
2003年,當選為美國哲學學會院士。

人物評價


徐遐生在密度波和恆星形成理論上有著卓越的貢獻。天文學獎頒予美國十個校區組成的加州大學總校教授徐遐生(Professor Frank H Shu) ,表彰他對理論天文學的貢獻。

人物影響


有一顆小行星以其英文名字命名,叫做Frank Shu。(此小行星,由萊登天文台訪問研究員Ingrid van Houten-Groeneveld夫婦等人發現,他們保留了部分小行星命名權。)

個人生活


徐遐生與父親徐賢修先生為同一所大學之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