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3條詞條名為白沙村的結果 展開

白沙村

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鎮白沙村

白沙村系福安市溪柄鎮畲族行政村。位於福安市東南部的交溪中游西岸。海拔15米。距福安市城關和鎮政府駐地溪柄村15和9公里。

白沙村位於福安市東南部,距市區34公里,離鎮政府所在地11公里,全村5自然村,183戶、756人,其中畲族476人,佔全村總人口62.96%。全村耕地面積355畝,其中水田300畝,有林地面積5692畝,茶園面積198畝,果園面積93畝,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885元。村有小學1所,在校生28人,教師1人,醫療站1擔憂,醫務人員1名。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白沙屬福安縣用儒鄉仁風裡二十五都一圖;民國30年屬福安縣第一區(賽岐區)柏洋鄉白沙保;1954年屬黃沙鄉;1956年辦白沙高級社,同年8月溪柄區為第五區,黃蘭、白沙合併為區屬黃沙鄉;1968年與浦后合併為浦沙大隊,隸屬溪柄區;1975年為白沙大隊;1984組建白沙村民委員會。

村落與居民


白沙村所轄土地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村居面積0.1平方公里。所屬白沙、洋中厝、下貴洞里、上貴洞里、亭下、牛角壠6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147戶886人,其中畲族人口326人,村委會駐地白沙村。耕地面積508畝,其水田426畝、農地82畝;山地面積4281畝,其中有林地3459畝。

村風村貌


白沙村因村左臨交溪處有一條白色沙墩而得名,依山面田,山環水繞,溪邊遍植綠竹,直接黃蘭公路橋下,面積上千畝,聞名遐邇,是福安綠筍之鄉。沿溪有巨榕十多株,護衛村莊。溪上有一島曰鯉魚墩,面積700餘畝,遍植松竹,蒼翠欲滴。村後山上有一農場,民國時期為縣長高誠學所辦,建國初曾是勞改農場,今植茶果,有人在其中培植茶花。白沙村溪光山色、風景秀麗,村內巷道水泥鋪設,水、電、路、電話、有線電視早已實現“五通”。改革開放后,建有會場、學校。2005年“艾利”颱風時村莊被淹,政府在此實施“造福工程”,建起十幾座新房,基礎設施齊全。全村百業興旺、經濟振興、村風文明、安居樂業,儼然太平盛世。

人文


白沙村主姓為劉、雷、吳、黃、鍾,其中劉姓於清乾隆14年(1749)從福安蘇陽遷入,今人口最多,近200;黃姓於清咸豐間來自福安陽頭;吳姓於清道光14年(1834)遷自潭頭大村;鍾姓於清嘉慶9年(1804)從坂中日宅遷來;雷姓於清道光4年(1824)從寧德山頭庄遷入;蘭姓則於清雍正間由橋溪頭到此肇基。諸姓中蘭姓遷入最早,距今約280年,其次劉姓肇遷258年。
民國27年(1938),福安縣長高誠學創辦歸田農場,總場設盪岐,白沙設分場,主要是開發山地種果和發展畜牧業。
1995年4月24日,時任福建省委書記賈慶林視察黃蘭、白沙綠竹林后題詩:千里綠竹起黃沙,賽江兩岸舞婆娑;不忘時傳疾苦聲,更喜增財富萬家。
1996年1月31日,福安市政府批准白沙上貴洞里自然村19戶、96人實施“造福工程”搬遷,征地面積1900平方米。同年,白沙亭下自然村22戶145人實施“造福工程”搬遷至白沙對面山腳建房。1998年,上貴洞里自然村3戶16人搬遷到下貴洞里村建房。

建築景觀


白沙村有福安歷史名人趙萬年和黃釧墓。福寧高速公路福安連接線於2005年建成通車,從白沙村右鑿隧道近1公里。奶娘宮:建於清光緒年間,崇祀陳靖姑。五顯帝宮:始建於清,重建於1997年,祀五顯靈官大帝。

物產經濟


白沙村今天農業支柱產業有茶葉和綠竹,其中茶園200多畝、綠竹1000多畝。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白沙村辦企業興旺,主要是制售綠竹冰棒簽,因此建起了會場,村民率先普遍戴起手錶,聞名一方。改革開放以來,村民根據自己的特長,自謀職業,各顯身手,各業都得到發展,經濟進入建國以來最活躍的時期。大批富餘勞力走出村門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奮力打拚,辦企、經商、務工,從謀生開始艱難地站住腳根,積累資本,開拓屬於自己的天地。今天,已有部分人創業有成,率先致富,甚至發展成千萬家業,且積極捐資助建回報家鄉。村兩委也乘勢而上,雄心勃勃,計劃發揮自然地理優勢,培育景點,建設旅遊型村莊。2006年人均純收入達5000元。廣大村民在村兩委的堅強領導下,同心同德,意氣風發地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