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3條詞條名為白沙村的結果 展開

白沙村

福建省晉江市東石鎮白沙村

白沙村位於晉江市東石鎮南端的大海之濱,幾乎四面傍海的小島,只有東面一線沙坡與潘徑沙坡連接,屬沿海突出部,面積1.8平方公里。東鄰潘徑,西與石井江水相連,南與金門隔海相望,北和郭岑港灣水阻。白沙早年為一荒島,經祖先入住開發,前仆後繼,從而形成一個能安居樂業之所的村落。

地名含義


白沙村地質屬海域沖積形成的沙洲半島。據傳說,最早島上荒無人煙,883年王朝開閩,移民陸續南下。曾姓最先進入荒島建居開發西庵,接著是吳,柯二姓先後來島建居東庵,形成兩個村落,相距半里之地。1278年因元兵入侵,周姓紹基隨宋帝昺南幸,因君臣失散而帶長子隱居圍頭,其妻吳氏帶次子隱居白沙,於兩庵中間,村名“金埔”,三世分宗支即“金埔房”、“金井房”。至明朝周姓人丁興旺,此後又進住張、謝、黃、李、洪、王、蔡諸姓,而柯、吳二姓出居他鄉,這樣三地合為一村------白沙村。

歷史沿革


白沙村[福建省晉江市東石鎮白沙村]
白沙村[福建省晉江市東石鎮白沙村]
白沙村古屬晉江縣十都。民國時期設保甲制,曾與郭岑村合為一保,隸屬東石鎮公所。
解放后民主建政時,白沙與郭岑、麥園、岑兜、龜湖、埔頭等6個自然村合為“雙碧鄉人民政府”,隸屬晉江縣人民政府第七區公所。拆區時,隸屬晉江縣人民政府第十七區公所,區改鄉時又屬東石鄉所轄。1958年大躍進人民公社時,白沙與潘徑、潘山、霞庄、石菌(現光渺)、張厝6個自然村組成和平大隊,隸屬晉江縣人民委員會東石人民公社,1959年拆隊時,白沙村自成一個生產大隊。1972年白沙村改名為白沙村大隊革命委員會,隸屬東石公社革命委員會。1984年白沙村設立村民委員會,隸屬東石鄉人民政府,后鄉改鎮時,隸屬東石鎮人民政府。

村落與居民


解放后又有葉、孫、柯、杜入住。至今全村12個姓氏,901戶,人口3197人,劃為29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996畝,海灘塗地面積5000多畝,村民收入主要靠養殖紫菜、海蠣花蛤等漁業,目前,紫菜養殖與加工是該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交通運輸概況


由於原先白沙村屬半島,交通非常不便。西南兩面是江海往返必須搭船過渡,背面海港,來往人們退潮時要脫鞋捲起褲角在泥土、水中行走(尤其古代婦女纏足,“三寸金蓮”無法過漈,偶爾探親,需丈夫背行過漈)。光緒年間,由本村貢生周振冠倡議建造一條三板寬條石長橋,改善出行之困,但如遇漲潮時仍然要搭船過渡。東邊雖連接陸地,可在沙灘行走,但吃力,車輛不通。即便如此,唐宋時期也是廈門、漳州、同安、下南安等地通往晉南、東京的交通要道,當時村東路邊豎立一塊書刻“往東京大道”的石碑,指往東京方向(后碑廢)。解放後人民政府重視,1956年,先從郭岑至白沙海港圍堤,後晉鹽場圍墾,自此東北兩面,真正連接大陸。改革開放后,各行各業的發展急盼交通便利,“要致富先有路”。在村兩委重視,村民的呼聲支持下,各方籌集資金,於2001年從白沙頭至麥園村建造一條長4公里的水泥路,連接東金(東石至金井)公路,自此,車輛四通八達,交通便利。

變遷


解放前村民主要生活來源只靠種地、曬鹽、海蠣收入為生,其他活計甚缺。因海堤岸、沙坡四周環海,全長4.1公里,每年颱風季節,險情重生,隨時有災禍降臨。堤、坡經常被海潮衝垮,緊則一年兩度,一般二、三年或三、五年一次,一旦垮堤,作物無收;鹽咸地也要二、三年才能正常復耕,村民長期過著貧困生活,缺糧缺薪,加上當時國民黨抓丁派款,鑒此,有部分人外流他鄉或逃往海外新、馬、菲等地謀生。
解放后,因晉江鹽場圍墾,東北兩面堤岸解除,西南兩面沙坡在政府的重視支持下,修建加固,大大減少海潮隱患,改革開發以來,村民主要生活來源轉為向海進軍,大力發揮海灘塗地優勢,大量養殖紫菜、花蛤、海蠣,改進小雜海捕撈作業,通過干群的拼搏共建,交通、水、電俱全,有力地促進村辦企業發展。全村現有石材、紫菜加工、金剛工具等企業、工廠10餘家。

村容村貌


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改革開發的大潮下,我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科學發展觀,工作取得一定成績。近幾年來工作受到中共晉江市委、市政府及省、市、鎮有關單位充分肯定。中共晉江市委、市政府1999年、2007年授予“五個好先進黨支部”、“村務公開先進單位”、“文明村居”、“農村、農業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省監察廳、民政廳授予“省民主法治示範村”;晉江市委組織部授予“黨員電教先進單位”;晉江市黨建領導組授予“晉江市黨建聯繫點”。2008年,東石鎮黨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晉江市共青團授予“晉江市五四紅旗團支部”,晉江市婦聯授予“先進基層婦女組織”,晉江市計生辦授予“一流村(居)計生協會”等30多塊獎狀、獎牌。

主要景點


1655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為抗清復台,在白沙頭建造國姓城。1982年,鄭成功古戰場遺址被晉江縣人民政府定為“晉江縣人民政府文物保護單位”,現尚存有“古城斷牆殘基”、“國姓井”、“石飲馬槽”等文物,並於1997年,被中共晉江市委、市政府,中共泉州市委、市政府先後定位“‘鄭成功史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宮廟:
遠近聞名的鎮江宮,供奉六姓王爺。龍首庵(東宮)供奉觀世音佛祖,龍首庵石刻匾額系宋進仕陳播所題,至今猶存。延平府供奉鄭成功,大將爺宮供奉鄭成功愛將陳魁奇將軍。
2、宋墓:
周紹基妻吳氏浩封五品宜人,墓葬白沙村金井房祠堂前面百米來步。
3、祠堂:
村中由周姓兩座祠堂,即金鋪房(大周)祠堂和金井房(小周)祠堂,曾、張、謝行內等幾座小宗祠。
4、白沙頭鄭成功古戰場
白沙頭從古及今自然風景優美,曾被市、鎮定為旅遊景點,是鄭成功古戰場遺址,延平府,陳魁奇將軍遇難之地----鼻頭沙灘;聞名海外新、馬、菲及港澳台等地,國內的廈漳泉晉南同各地的廟宇----鎮江宮;對岸石井是鄭成功(故居)紀念館,山水秀麗,古迹留存,往來旅客絡繹不絕,有瞻仰的,有觀光旅遊的,也有朝聖的,來者得意忘歸。

域內設施


1、碧江小學概況:白沙子弟啟蒙之所,早年情況不詳,無從稽考。至周厚糴老先生起,接著是周起新先生(清朝秀才)任教私塾。大約在1916年間,因黃況西先生來白沙任教時,改私塾為學堂,並起名為“碧江小學”,校址借用金埔房(大周)祠堂。1957年本村旅新加波華僑李周生先生回國探親時,發起興建碧江小學,校址選在村西(西宮埔),並於1958年動工興建。隨著生員逐年增多等原因,學校無法適應所需,經村兩委和校董討論,決定重建。新校址選在村后中心地界(村正北面),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1988年開始動工興建,1989年底竣工,隔年即投入使用至今。目前學校在校學生250人,開設7個教學班,教師共11名。
2、白沙村老人會的組建:白沙村原由各角落人選參加組成“白沙村董事會”,負責協調村中一些社會事務和協助村兩委調解民事等工作。1995年初組成“白沙村老年人協會籌備會”。1998年正式成立“白沙村老年人協會”,隸屬於村支部和村委會,主要工作是組織老年人活動,協助村兩委工作和村裡的社會活動。會址設在原白沙村民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