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美鎮
容美鎮
容美鎮地處中國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古稱柘溪、容米、容陽,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歸流”之後,被漢化為“容美”。容美鎮是鶴峰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東經110度,北緯29.45度,其東部與本縣燕子鄉、五里鄉接壤,南部與湖南省桑植縣交界,西部和北部與本縣太坪鄉,北佳鄉相鄰。國土面積288.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為1953米(倉大坪),最低海拔為432米(沈家河)。
鶴峰縣轄鎮,縣政府駐地。位於縣境西南部。面積377.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9631人(2010年六普)。轄4個居委會、3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中壩路。
鎮以容美自然鎮命名。改土歸流以前是歷代土司駐地。1735年後為州署。民國時期為縣城。解放前為容美鄉,解放初期為一區(城關區)。1958年改紅旗人民公社,后改城市公社。1959年恢復城關區。1981年更名容美鎮。
1996年2月撤區並鄉,原城郊區併入容美鎮,面積367.2平方千米,人口3.7萬人,轄石門、官坪、彭家埡、觀音坡、大溪、麻旺、二果坪、坪溪、長嶺、奇峰、祥台、板寮、山崩、太平、板凳台、桃花灣、沙塌、朱家、呂坪、龍井、美容、中村、康嶺、張家24個行政村和九峰橋、雞公洞2個居委會。?年,全鎮設7個管理區,轄4個居委會、27個行政村,115個村民小組。
2005年,鎮政府駐容美,人口3.9萬人,面積377.6平方千米,轄白鶴井、楊柳灣、中壩路、車站路4個居委會和容美、新莊、屏山、大溪、板凳台、官坪、八峰、核桃灣、彭家埡、張家坪、二果坪、呂坪、觀音坡、石門、坪溪、長嶺、廟灣、唐家鋪、麻旺、七峰、祥台、板寮、山崩、龍井、朱家山、張家、康嶺、雞公洞28個行政村。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2828101:~001 121百鶴井居委會 ~002 121車站路居委會 ~003 121楊柳灣居委會 ~004 121中壩路居委會 ~200 121張家村 ~201 121康嶺村 ~202 121龍井村 ~203 121容美村 ~204 121新莊村 ~205 220屏山村 ~206 220唐家鋪村 ~207 121廟灣村 ~208 220張家坪村 ~209 220官坪村 ~210 220彭家埡村 ~211 220觀音坡村 ~212 220大溪村 ~213 220二果坪村 ~214 220麻旺村 ~215 220坪溪村 ~216 220石門村 ~217 220板遼村 ~218 220祥台村 ~219 220山崩村 ~220 220奇峰村 ~221 220長嶺村 ~222 220核桃灣村 ~223 220朱家山村 ~224 220板凳台村 ~225 220呂坪村 ~226 121細柳城村 ~227 121中村村 ~228 220大坪村 ~229 220楊柳坪村 ~230 121八峰村
容美鎮土司遺址
“九五”期間,鎮委、鎮政府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調整產業結構,緊緊圍繞“財政增稅,農民增收”目標,以市場為導向,城鎮為依託,狠抓煙、茶支柱產業,突破性發展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使容美鎮經濟發展步入健康發展之道,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全面發展。99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三屆“楚天明星鄉鎮”稱號。2000年被恩施州委評為“六好鄉鎮黨委”。2002年被授予州級“文明鄉鎮”。2004年被州委州政府表彰為先進“平安鄉鎮”,政府機關大院被縣委授予“文明大院”稱號。
多年來,鎮委、鎮政府把抓財政收入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堅持抓發展生財,抓徵收聚財的工作思路,財政收入年年跨大步, 2000年實現本級財政收入728萬元,2002年本級財政收入達到1096萬元,2003年本級財政收入達到1294萬元。2004年財政稅收入1408萬元,年度經濟工作考核居全縣第一位。
多年來,黨委、政府把鄉鎮企業、民營經濟的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政策上予以優惠、政治上予以關心、經濟上予以扶持、治安上加以保護,並根據相關規定,結合本鎮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作用,提高服務質量,為他們營造良好的軟硬環境,使其得到健康發展。到2004年末全鎮已擁有產值過千萬元大戶3個,達500萬元的大戶5個,鄉鎮企業總產值41373萬元,增加值完成8342萬元,實現利稅4613萬元,自98年至2003年連續6年鄉鎮企業列為“全州十強”。
多年來,容美鎮以科技為先導,以發展為主題,圍繞“六大一強”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努力實施產業化建設,在加大糧油生產力度的同時,狠抓煙、茶、林、果的發展,突破性地發展畜牧業、特種蔬菜(薇菜、香菇)等為支柱的特色經濟,念“山”字經,唱特色戲,走出了一條區域化布局,專業化、規模生產,一體化經營的產業之路,並著力在“區域”化布局上下功夫,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以公司為龍頭帶動相關產業,相繼建起了以煙草公司為龍頭的煙葉生產、銷售產業鏈;以胡玲有德畜牧公司和仁發牧業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畜牧生產、銷售產業鏈。五年間,在張家村建起了觀光、休閑的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基地。農業經濟在提高整體效益的基礎上得到持續發展,到2004年末,全鎮農業經濟總收入達到46738.8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實現2590.53萬元,比上年凈增819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達到1875元。
“九五”期間,黨委、政府“農網改造”、“人畜飲水”、“路網建設”工程作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來抓。從2002年以來,投入140多萬元用於農村路網建設,共整修道路168公里,組織義務工新修村級公路18條54.6公里。自2003年開始,實施村級道路硬化工程,到2004年底,已完成村級道路硬化11條46.3公里,總投資達400多萬元,鄉村道路狀況有了顯著提高,農村交通落後的現狀得到根本改變;投資近千萬的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花大力氣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共投入20多萬元解決了22個缺水村近2500人的人畜飲水困難;總投資1450萬元集灌溉、供水、防洪、發電、養殖、旅遊於一體的新莊灌區工程項目已於2002年啟動。
“九五”期間,在城鎮建設上以強化市民文明意識為突破口,堅持軟硬體一起抓,長期穩定開展“愛國衛生月”活動,對城區交通秩序、市場秩序、環境衛生實行綜合治理,增加清掃範圍,糾查違章攤點,進行了划行歸市,安裝了一千多米的不鏽鋼扶攔,投資近20萬元進行城市園林綠化,城區臟、亂、差現狀明顯改觀,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一個寬鬆、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同時,合理規劃城鎮建設布局,城區主要街道進行了全面整修,道路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興建了海通大市場、城南大市場、城北水果批發市場,全面完成了白鶴井小區開發的基礎設施建設,相繼啟動了中壩小區開發,鴉來線改道,婁水河綜合治理工程,市容市貌大為改觀。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全鎮已擁有初級中學2所,實驗小學1所,高級小學8所,初級小學6所,辦學條件明顯改善。自99年開始共投入385萬元,興建教學樓12棟7727平方米,維修校舍3900平方米,新建圍牆1110平方米,徹底消除了學校危房,到2004年,初等教育完成率達100%,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達到95%,“普九”迎省檢達標;廣播文化事業進一步加強,建起了10個有線電視前端, 6個村實現了“村村通”。全鎮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初級衛生保健工作達到了國家普及合格標準。
“九五”期間,緊緊抓住“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機遇,常年堅持開展百名幹部包扶百名貧困戶活動,使貧困人口由1995年的2025人,下降到2004年的150人,如期實現了整體脫貧目標,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和土地管理
三大基本國策得到全面落實。計劃生育工作徹底扭轉了被動局面,人口出生率已控制在11‰以內,計劃生育率達到98%以上,被州人民政府評為計生工作“三為主”合格單位;環境保護工作,加大了宣傳力度,公民環衛意識有了明顯增強;土地管理工作強化服務與管理,已走上了法制化軌道。
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作用,為經濟建設保架護航。公安突出“打”,法庭突出“審”,司法突出“調”,加大了打擊各種犯罪和地方惡勢力,維護了城鎮正常的工作、生產、生活秩序。
99年城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實施,經過幾年紮實工作,到2004年,城區有474戶73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年發放低保金四十多萬元,對全鎮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政治穩定起到了極為重要的積極作用。
為樹立單位的良好社會形象,不斷提高職工整體素質,鎮內積極開展了文明單位的創建活動。被州級命名表彰的文明單位:容美國稅分局、容美財政分局,被縣委命名的文明單位:教育站、城建所、工商所、派出所,有力地推動了全鎮兩個文明建設進程。
容美鎮
屏山絕壁千仞,自古“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但是屏山和蜀道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詩人、戲劇家顧彩曾受土司王田舜年之邀在屏山遊玩,留下“蜀道難其難,未必如屏山”的浩嘆。山勢陡峭,上屏山沒有大道直通山頂,要上屏山必須經過鐵索橋。鐵索橋是屏山最險處,架於兩崖之間,遠遠看去,像架在天上,因而美名曰“天心橋”。站在橋上,向下俯瞰,下面是一泓幽深的碧水,幽邃恐怖,不禁讓人毛骨悚然。
屏山爵府是遺留下來的一座土司遺址。相傳容美土司曾在此繁衍生息400多年,在楚蜀諸土司中最為富強。田氏土王世襲相承,在此經營修建了規模宏大的爵府建築群,屏山爵府土司遺址已經成為最具有代表性的容美土司遺址。當代民族學專家向國平先生在其《平山爵府尋古》一文中告訴我們:“平山爵府,始建於明代,為土司田玄(田舜年之祖父)所構。屏山遺址中的爵府約1200平米,尚存司署、街道、大堂、中堂、“山高水長”摩崖石刻等建築遺跡。
容美鎮
容美鎮
容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