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貽芳
中國第二位大學女校長
吳貽芳(1893—1985),號冬生,江蘇泰興人,生於湖北武昌,獲得密執安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中國第一屆女大學生,第二位大學女校長。
1979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為世界傑出女性專設的“智慧女神”獎。
時間 | 院校 | 學位 |
1904年——xx | 杭州弘道女子學堂 | |
1906年——xx | 上海啟明女子學校 | |
xx——xx | 蘇州景海女子學堂 | |
1916年——1919年 | 金陵女子大學 | |
1928年 | 密執安大學 | 博士 |
1914年隨姨父遷居北京。在姨父的推薦下,到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和該校的附屬小學擔任英文教員。
1919年畢業後任教於北京女子高師。
吳貽芳獲美國密執安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
1938年3月初決定將金女大學生全部集中於成都辦學。
1938年7月6日國民政府在漢口召開第一屆國民參政會,與中共代表毛澤東、董必武等一道,被聘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1941年3月1日國民參政會第二屆第一次大會在重慶開幕,會議選出蔣介石、吳貽芳等5人組成主席團。此後,吳貽芳連續當選為第三屆和第四屆國民參政會5人主席團的成員。
日常照
1945年4月作為中國無黨派代表與首席代表宋子文、中共代表董必武等赴美國舊金山出席聯合國制憲大會,成為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第一位女性。
1946年2月經過重慶,宋美齡女士建議她出任教育部長,被吳貽芳拒絕。
1949年初蔣介石“下野”后,張治中推薦吳貽芳做教育部長,被吳貽芳拒絕。 4月22日國民黨政府作鳥獸散,吳貽芳聯合各界組織治安維持委員會,維持南京社會秩序,並致電毛澤東,歡迎人民解放軍“和平接稷”。9月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1954年擔任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
1951年金女大和金大合併,任金陵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1年擔任江蘇省教育廳長。
1956年被選為江蘇省副省長,分管教育、文化、科技、衛生、體育。
1981年以88歲高齡再度當選為江蘇省副省長。
父親:吳守訓(湖北武昌候補知縣)
母親:朱詩閣
哥哥:吳貽榘
姐姐:吳貽芬
妹妹:吳貽荃
姨父:陳叔通
1985年11月10日逝世,時年92歲。
吳貽芳雕像
1926年在密執安大學念博士。其時,澳大利亞總理應邀來做演講,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在演講中肆意批評中國:"中國,不僅經濟落後,而且人民無知,政府無能,盜匪遍野,臨近的亞洲國家,應該移民到中國去,以免上帝賜給我們的資財,都被那些不開化的野蠻人,白白地浪費掉。"聽到這裡,憤怒不已,站起來大聲抗議:"你這是對中國的嚴重污衊!"並憤然離場。
照片
1948年秋季國民黨政府在南京展開了對學生的大搜捕。一天夜晚,聽說自己有學生被列上了黑名單,連夜趕去面見當時的教育部次長杭立武,嚴正地說道,我以個人擔保,金女大沒有你們逮捕的人。為了女子大學的聲譽,軍警不得進入校園。就這樣,儘管當時學校里有地下黨的秘密組織在活動,但金女大沒有一名學生被抓走。
1925年《孽海花》的作者曾樸的妹妹曾季肅寫信給吳校長,希望來金陵女大學習。當時曾季肅已35歲了,育有兩個孩子,為擺脫封建婚姻束縛,她有此想法。被她的執著感動了,也破例錄取了她。。
1946年2月經過重慶時,宋美齡女士建議她出任教育部長,但被她拒絕了。
1949年初蔣介石“下野”后,張治中推薦做教育部長,還是謝絕了。對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以及官場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的腐敗行徑,“產生了十分的厭惡”。
根據幾十年的從教經驗,總結並提出兩種主要教學方法──直觀教學和實際應用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循序漸進和快速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第一種教學方法的優點在於不僅讓學生學懂,還使學生學會運用,有效改變書本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兩者之間脫節和分離的狀況。第二種教學方法既符合普遍性的學習規律,又能適應少數學生在學習上的需求,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
厚生教育
根據金女大辦學的宗旨,很大的一個目標是培養基督徒,服務於中國的基督教化。這一辦學方向顯然不合中國當時根本的社會需求,也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但同時,由於金女大其資金完全依靠國外的教會,如果完全不考慮教會的立場,則金女大的運轉將停止。 吳貽芳出色地解決了這個難題。她說:“當時學校用‘厚生’作為校訓,立意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為自己活著,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來幫助他人和社會,這樣不但有益於別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豐滿。學校用這個目標來教導學生,並通過學校生活的各方面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學生向這個方向努力。”這一看法一方面反映了她看重基督教所傳達的積極的人格價值——基督以獻身自我服務眾生的精神,尊重了教會的意志;另一方面,也不和中國當時的救國氛圍相衝突。實際上,吳貽芳依照這種理解,成功地調整了金女大的辦學宗旨:即淡化宗教目的,而與非教會大學一樣,注重學問與道德,養成服務社會的本領。
人格教育
吳貽芳認為人格教育對培養學生來說是最重要的,因為一個能奉獻自己、服務社會的人必先具備健全的人格,而要做到這點,必須從小事注意起。因此,她提出“人格教育的實現,因習慣貴在‘慎之於微’,而學校尤當注重慎微的陶冶,方能使整個人生有良好的發展。”而“要使學生能夠人格完全與否,全在教職員方面平時所與以耳濡目染的模範之良否。”也就是說,教師以身作則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來說是第一重要的。 吳貽芳的人格教育特別注重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她要求大家要有使命感,以“拿炭燒口”的精神投身實踐,當國家民族需要之時,要有“我在這裡,來差遣我”的態度。吳貽芳這樣理解人格教育,並把她實踐到金女大的教育實踐中,也直接促成了中國女子角色在傳統中國的解放。
女子教育
金陵大學與金女大同為美國基督教會創立的教會大學,辦學宗旨相近。金陵大學規模較大,而且男女生合招,因此一直有合併金女大的意向。抗戰勝利后,教育部也有意促成兩校的合併。但是吳貽芳本人傾向於不合併,她認識到,男女合校固然可以給予女子教育以機會,提供相應的師資訓練和適合女子入讀的課程,但獨立的女校具備綜合學校沒有的優勢:一是師生關係。女校的教師和學生能有更親近的關係,能直接培養女生的實踐能力;二是男女地位問題。由於當時的社會氛圍,一旦女校併入男性為主的學校,無論是女教師還是女學生一定會處於從屬地位,不利於女性教師,也不利於女生的培養。
適應社會
為了使學生畢業后對社會有較強的適應性,吳校長主張一方面基礎知識要紮實,另一方面又要擴展知識面;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廣度。金陵女大實行主輔修制度,做到文理相通。文科先要掌握一定的理科知識,理科生也要選修一定學分的文科課程。這樣,就打破了當時社會對婦女就業的種種限制。凡金陵女大畢業的學生,很快便適應工作崗位並做出成績。
學前教育
吳貽芳吳貽芳根據鄧小平同志關於教育“三個面向”的指示,明確提出“幼兒教育也要三個面向”。 在談到幼兒教育的“三個面向”時,吳貽芳提出:幼兒教育要面向現代化,要聯繫實際,認真貫徹《幼兒教育綱要》里規定的內容與要求,並在工作實踐中發揮創造性;要面向世界,必須吸取國外的先進經驗和科學作法,培養合格優秀的幼兒教師;要面向未來,幼兒教育要以培養未來的勞動者為目標,為他們日後的生活和工作做好最早的準備。她還堅持幼兒教育應具有廣泛性和開放性。要積極創設條件,根據孩子已有的認識基礎,充分開發智力,培養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
教師隊伍建設
吳貽芳根據自己半個多世紀的教育實踐,深深感到教師在整個教育事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教師水平不提高,教育質量就得不到保障。她形象地將師範教育比喻為教育的“工作母機”。師範教育必須努力辦好,向各級各類教育提供力量雄厚的師資,推動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 除了呼籲全社會要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吳貽芳認為教師隊伍的建設,還要依靠教師自身的努力。她說,教師的提高主要在於學習,離開這個是沒有別的道路的。能堅持不懈,刻苦鑽研,則“三年有成”,如果一曝十寒,不肯下苦功夫,則“七載無效”。
成為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第一位女性
“男有蔡元培,女有吳貽芳”。
江蘇省委:“這幾十年的奮鬥中,你以卓越的社會活動才能和在教育事業上的建樹,成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傑出的女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對於您這樣一位為人民的事業作出積極貢獻的老同志,我們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是永遠不會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