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城子漢墓

漢代壁畫墓

營城子漢墓位於遼寧大連市甘井子區營城子鎮牧城驛與沙崗子村之間,是一條綿延近10公里的龐大漢墓群。這裡背靠群山,前迎渤海,山地豐腴,山清水秀。作為一處漢代壁畫墓,是遼南已發現的唯一磚砌壁畫墓,也是全世界所罕見的。從2003年開始,大連考古工作者對這裡進行了長達七年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共發現墓葬200多座,出土文物3200多件。據考證,這些墓葬屬於西漢和東漢時期,延續時間長達300年左右。

基本建築布局


營城子漢墓群中的漢墓多為磚砌結構,看似“山”字型,建有主室、套室、前室和側室,中間高,側室低,錯落有致,墓室全部由青磚砌築。磚的一端均飾有環狀紋、羽紋、方格紋等圖案。有的磚飾還塗有紅色、黃色或白色色彩,使墓室內富麗堂皇、絢麗多彩。墓室的穹頂採取青磚向上內收、交錯疊壓式砌築工藝,線條柔和,結構科學,堅固耐久至今約兩千年。此外在對營城子漢墓的發掘中,在我國首次發現了“品”字形漢墓,顯示出與中原文化有別之處。墓中的壁畫則多繪於墓室主室內壁和東西兩權門門外牆面上。

升天圖


頭號瑰寶——“升天圖”
在數量繁多的營城子漢墓藝術品中,有一幅著名的於1972年出土於一號墓的帛畫“升天圖”。該帛畫畫幅呈“T”字形,也有人稱之為“非衣”。頂部裹有一根竹竿,並系棕色絲帶,可以張舉懸掛。畫面上部繪日、月、升龍及蛇身神人,象徵天上境界,日中有金烏,月中有蟾蜍。月下有一乘龍的婦人形象,另有仰首而鳴的仙鶴,兩個獸首人身的司鐸騎在異獸上,八個小太陽坐落扶桑樹間,天國的門口,則繪有神人、神獸守衛,瑞雲繚繞,體現出仙園的氣象,可謂氣象萬千。畫的正中繪有一名男子,著長衣,佩長劍,面向左方,腳下雲霧繚繞,並飾以谷壁蛟龍、華蓋玉磬以及神獸仙禽,構成一特殊的布局,向天界冉冉欲升。墓主人身著錦衣拄杖而行,前有僕人捧案跪迎,后隨侍女,氣派十足。其前方另有一老者,迎接墓土。下面廳堂里,設鼎、壺及耳杯之類酒器食具,左右各三人拱手而坐,表現出主人將離家園升天,家人設宴送別之情景。該部分以墓主的形象和祭祀為中心,寓示著“人間”一界。畫的下部繪一神人雙手抵地,又畫有魚龍水屬之類,表明此處為黃泉。整個畫面,天、地、人間融為一氣,神、人、獸同處一台。表現出墓主靈魂升天,祈求墓主死後的福澤。但也含誇耀死者生前生活之意。該帛畫著重刻畫了墓主人的形象並再現古代神話傳說,顯示出繪者豐富的想象力,充溢著一種雄健的內涵力量。用線勻細有力,構圖嚴密完整、大體對稱;統中求變化、主次清晰、疏密有致。設色以石綠、石青、石黃、硃砂等礦物顏色為主,色澤艷麗,或平塗,或渲染,富麗厚重,是中國繪畫史上難得的精品。一號墓內還遺留了一些隨葬的陶案、陶房、陶灶、陶豬、陶燈等器皿。
營城子漢墓
營城子漢墓

其它出土文物


金屬、玉器作為價值連城之寶,是營城子漢墓出土文物的核心部分。近年來,在營城子漢墓中所出土的這類文物主要有“四神規矩”青銅鏡,金質“十龍帶扣”,印上的龜形紐,數十種銅車馬飾件,作為年輕女性首飾的銅釵、銀戒指、天藍色琉璃耳環,還有俗稱“劍鼻玉”的玉劍璏。其中,金質“十龍帶扣”的正面雕有10條栩栩如生的金龍(一條巨龍攜帶九條小龍),龍的脊背及周邊的等地方,分別鑲嵌細小如米粒大小的金珠和水滴形狀的綠松石。這樣的飾品全國目前僅發現三枚,因而充分體現了漢代焊綴工藝的精美。
而與普通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用品更是體現了漢代營城子地區居民高超的手工藝水平。有資料顯示,當時營城子地區居民的社會生活已經達到了半機械化狀態,包括車這樣的交通工具都是竹、木做成。而據一本營城子漢墓出土的文物圖冊所描述,當時營城子地區居民做湯用的是三腳的銅鼎,盛菜用銅盤,舀水用陶水斗,吃飯用的小勺子與現在的勺子幾乎一樣,而且當時用餐也是在桌子上擺滿陶碟。
讓人驚奇的是,營城子漢墓還出土了一個爐子,考古的專業術語是“陶椐”,這個長方型陶椐與街頭烤羊肉串的爐子幾乎一模一樣,中間可以放炭,兩側留有孔洞通風,考古專家認為,當時這種東西也是用來烤肉。
2006年,營城子漢墓出土了一個特別的隨葬品,這是非常罕見的陶制四合院。漢代四合院在全國也有過發現,但出土於營城子的這個陶制四合院非常完整,院子里有主人正樓,有糧倉,門口有狗,院內養豬。甚至連豬槽,水溝都完整保存。在營城子地區已經發掘的漢墓中,陶雞、陶豬、陶魚甚至不少的動物骨頭也經常能夠在隨葬品中發現,故可以確定大連居民當時的動物性食物與現在沒什麼差別。而糧食作物差別更小,經對營城子墓群的考古發掘可以證明現在北方地區人們所常吃的糧食在2000年前的大連地區都已普及。
在衣著方面,儘管營城子漢墓的墓葬品里尚未發現絲織品,但發現了一些紡織用的器具,如紡軸等。而從出土於墓中的壁畫、帛畫中可以得出這樣的信息:當時大連地區普通人的衣服顏色以青灰為主,富裕人家的衣服會染色,染料都是從天然植物中提取。
營城子漢墓
營城子漢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