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刺

武器

軍刺,一般呈棱型,帶血槽,刀身不反光,可直接安裝在槍上,可以摺疊收起也可拆下來使用。軍刺的重點在於刺,所以前端都會很鋒利,以及前端接觸面都會很窄,便於刺擊。因此被稱為"刺"而不是"刀"。

它的刃口在足夠鋒利的同時,還要具有足夠的硬度,而刀身也要有合適的強度和韌性。剃刀很鋒利,但由於硬度不足,切割稍硬一些的東西就會變鈍。

軍刺屬於冷兵器。

工藝


有些小刀雖然平時還算鋒利,也比較耐磨,但受到撞擊和扭曲的時候很容易斷、裂,也就是說比較脆。三棱刺整刀經過熱處理,硬度極高,可穿透普通的防刺服。從這一方面來說,三棱刺無疑是傑出的。用不同質地的鋼材來製作刀刃和刀身,其中常見的工藝有夾鋼、包鋼等。這種工藝就是將硬且偏脆的刃口和較軟但柔韌的刀身結合起來,而其中的難點之一,就是在不同鋼料的結合過程中,常常會由於表面氧化、夾灰等因素造成失敗,導致廢品率極高。
刀的造型也很重要。軍刀要有足夠的殺傷力,除了重量、重心、曲線、鋒利程度以外,尤其重要的是造成傷口的嚴重程度和刺進之後拔出的難易程度

發展歷程


中國56式三棱軍刺
中國56式三棱軍刺
刺刀在槍支上的固定部位有兩種:一種是在槍口附近摺疊,不用時隱蔽在槍口下,使用時伸出;一種則是與槍分離,平時作為戰術軍刀攜帶,需要時將刀插接到槍口附近。從拿破崙時代開始,各國早期的步槍刺刀在都選擇前者。這樣刺刀通常較長,殺傷力也非常可觀,對攻擊型部隊而言,十分實用。因此,,許多國家的作戰部隊仍然採取這種設計。我國的56式衝鋒槍,就選擇了刺刀隱蔽在槍口下的設計。刺刀刀刃各類較多,按刀體開口可分為片形(刀形或劍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四種。按現代的標準而言,早期的刺刀其實應歸類為突擊刀或戰鬥匕首。它多呈劍形,且無刺刀座,刀長約30-60厘米,並有木質錐形刀柄,用於插入槍口。但一旦插入滑膛槍口,槍就不能射擊;插得太緊,則不易拔出;若是太松,不是掉落,就是刺殺時無法從敵人身上拔出,留在敵人身上;而火槍的喇叭形槍口也不適合加裝刺刀座。1688年後,這種弊端百出的刺刀逐漸被由法國陸軍元帥、軍事工程師沃邦研製的套在槍口外部的套筒式刺刀所取代。17世紀末,在歐洲一些國家,刺刀已完全取代了長矛。長矛手便從歐洲軍隊編製中消失了,冷兵器退居到次要地位,從而引發了一場戰略戰術的大變革。為了一物多用,1750年以前就陸續出現了一些靈具其他功能(如匕處、鋼鋸、剪刀等)的多用途刺刀,後來又出現了靠彈簧卡榫固定在槍口側方的刺刀。1855年起,這種刺刀成為許多軍用步槍的制式刺刀。

特點


刀身呈棱型,三面血槽。刀身經過去光處理,刀身呈灰白色,不反光。

作用


1、血槽除了放血外,更重要的是有利於進行下一動作。三棱刺是在刺進入人體后,血液隨血槽排出,肌肉收縮時無法貼緊刺刀面而不會“吸”住刺刀,這樣刺可以從容的從人體拔出進行下一步的動作,如果沒有血槽,因為血壓和肌肉劇烈收縮,刺會被裹在人體內,這樣的話拔出刺就會很困難,影響士兵的進一步的動作。
2.三棱槍刺扎出的傷口,大體上是方形的窟窿,傷口各側無法相互擠壓達到一定止血和癒合作用,而且,這種傷口無法包紮止合(即不好做最初的應急處理)。如果內部存在著肌腱斷裂或是血管破裂,縫合表面沒有任何意義。

誕生


關於真正的刺刀的誕生,歐洲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由一不知名的法國人於1610年發明的;另一說法是由法國軍官馬拉謝·戴·皮塞居於1640年發明的。但這兩種說法都認為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誕生是法國小城巴榮納(Bayonne),所以歐美把刺刀叫作“Bayonet”。這種最早的刺刀為雙刃直刀,長約1英尺,錐形木質刀柄也長約1英尺,可插入滑膛槍槍口。
評價
不論皮塞居是不是第一把刺刀的發明人,他確是最早將這種插塞式刺刀裝備部隊的人。1642年,已成為元帥的皮塞居在率軍進攻比利時的伊普爾時。為手下的火槍手配備了刺刀,這樣就無須再用長矛手來保護火槍手了。
改進
但是,插塞式刺刀存在連接不牢,妨礙射擊等缺點。法國軍事工程師、陸軍元帥德·沃邦於1688年又發明了用專門套管將刺刀固定在槍管外部的套管式刺刀。1703年11月15日,在德國西部的斯拜爾巴赫河會戰中,法國步兵首次上刺刀衝鋒,戰勝了普魯士軍隊。這以後,刺刀廣泛裝備了歐洲各主要國家的軍隊,長矛從兵裝備中被淘汰。
後來,各國軍隊對刺刀進行了許多改進和完善。20世紀50后,隨著步槍的自動化和戰場上各種火力密度的增加,刺刀的作用和地位日趨下降,但它仍是步兵進行面對面格鬥所不可缺少利器。

刺刀結構


早期
最早的刺刀是梭刀式樣的;因為早期的火槍只能裝填一發,重新裝填需要一段時間,因此在火槍發射了彈丸之後,把刺刀裝上,當成長槍使用,而刺刀柄是藉塞入槍管來固定,因此完全排除了再度發射的可能性。此種刺刀稱為塞入式刺刀(PlugBayonet)。此一時期的刺刀戰術有兩個特性:一是刀和槍是不相容的,二是刺刀的地位和槍相等,如果不是更重要一些。
改進
隨著時代的演進,當然有人想到槍和刀不需要互相排斥,法國的要塞專家沃邦(SebastienLePrestreDeVauban)在1688年發展出了套在槍管外的套筒型槍刺(SocketBayonet),在槍管外有一個突起的卡榫,在套上刺刀后扭轉入套筒的凹槽固定。此時,隨著槍械技術的演進,一般以為刺刀已經成了輔助的戰鬥工具,外形大為簡化,往往只是一條有尖端的金屬棒。其位置多是偏向一邊,以便火槍手在裝上刺刀后,仍能由槍口裝填彈藥,由於火槍已經很長,槍刺長度大約在14至18寸之間。
19世紀
到了19世紀,刺刀的演進隨著歐洲列強的爭霸全球,和槍械一樣有了長足的發展,而且再度受到了重視。一般是製成了長刀(Sword/SaberBayonet)的形式,刀刃在20寸以上。思維趨勢傾向為多功能,裝上步槍可以當刺刀用,不裝在槍上時也可以當成軍刀單獨使用。
一戰時期
到了19世紀後期,以彈簧為助力的固定卡榫被普遍採用,刺刀的長度大為縮減,演變成短刀(KnifeBayonet)形狀,刀刃在20寸以下,甚至全長不到15寸也有,這種樣式基本上一直沿用至今日。
刺刀座的設計也是經過許多變革,林明敦滾輪式步槍在槍管側面的刺刀座,下圖為裝上刺刀后的槍口近照,刀面水平,平行於地面。
二十世紀
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刺刀仍是相當重要的軍械,士兵們人手一把,製造數量龐大,至今仍有大量留存。但是在真正戰鬥中,兩軍以刺刀對決的例子愈來愈少,到了二次大戰,只有中國軍隊和日軍還有大規模使用刺刀拚鬥的例子。其他軍隊,多是以刺刀作為嚇阻工具,或是多功能的戰鬥刀,其長度也逐漸縮短。

刺刀類型


二十世紀末
等到半自動和全自動武器普及,並配上了高容量彈匣之後,單兵的火力大增,刺刀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除了夜襲等敵我不明,兩方極度接近而且敵我混雜的時候,根本沒有端槍衝鋒的機會,大老遠就會給掃倒。最近一次的事例,是1982年在福克蘭島龍丹山陣地(MountLongdon,FalklandIsland),英軍發起了刺刀衝鋒,以29名英軍、50名阿根廷部隊死亡的代價,奪下據點。可見偶而用之,倒也還有奇效。
二十世紀末,以三米內刺刀見紅著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放棄了拚刺刀的戰術理念。現代刺刀的發展,走上像瑞士刀一樣,講究多功能,而且要短小輕便、易於攜行。
刺刀雖然在今日實戰上的重要性日益減小,但是仍是訓練部隊的一個重要課目,對培養體能,士兵的集體意識和殺氣,有很大的助益;就如同齊步走,踢正步一樣,永遠不會從部隊完全消失。但是練兵者也莫要本末倒置,將其當成主要戰術,實戰時如同驅民於壑。
由於百年來各國生產了不計其數的刺刀,種類式樣繁多,因此搜集刺刀也是軍品搜藏的熱門項目。刺刀雖也是可以殺人的軍品,但是沒有槍械敏感,比起收藏軍服、配件,卻又多了那麼一點致命的吸引力。

經典刺刀

從左到右依次為:蘇聯AKM步槍的刺刀及其刀鞘、捷克AKM步槍的刺刀及其刀鞘、澳大利亞“歐文”M1943衝鋒槍的刺刀及其刀鞘、埃及“哈金”42/49步槍的刺刀及其刀鞘其刀鞘、瓜地馬拉“賽特邁”M1968步槍的刺刀及其刀鞘、比利時FNFAL步槍的刺刀及其刀鞘、波蘭AK47步槍的刺刀及其刀鞘、中國56式半自動步槍的刺刀、蘇聯“西蒙諾夫”SKS步槍的刺刀、捷克VZ52/57步槍的刺刀、瑞士SIGM1957步槍的刺刀及其刀鞘、智利軍用砍刀
從上到下依次為:西班牙M41刺刀及其刀鞘、法國M1892/16刺刀及其刀鞘、巴西軍隊作戰用的39/45大砍刀及其刀鞘、英國“恩菲爾德”P1907刺刀及其刀鞘
從左到右依次為:烏拉圭“毛瑟”步槍的M1908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413毫米、德國98步槍的M1908閱兵型刺刀,刺刀長430毫米、德國1908/34刺刀、英國“恩菲爾德”No.1MKⅢ步槍的P1907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577毫米、蘇聯“莫辛-納甘”1891/30步槍的刺刀,刺刀長510毫米、西班牙98/43卡賓槍的砍刀型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380毫米、瑞士工兵用的96/11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605毫米,可配裝在1911步槍上、瑞士K31匕首型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440毫米、英國“恩菲爾德”No.4MKⅡ步槍的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250毫米、英國“恩菲爾德”No.9步槍的刺刀,刺刀長255毫米、德國“德馬哥”匕首及其刀鞘
比利時裝在FNFAL自動步槍上的管式單功能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