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琴

葫蘆琴

葫蘆琴。全長約60厘米,是葫蘆瓜殼(民間稱“格當”)截去兩端作為胡琴的共鳴筒,形式與普通二胡相似,音樂圓渾、略帶沙沙聲。它沒有自己單獨的演奏樂曲,是布依戲八音座彈伴奏最具民族特色的樂器之一。在樂隊中與牛骨胡配成“公母”琴(葫蘆琴為“公琴”,牛骨胡為“母琴”)。

簡介


葫蘆琴
葫蘆琴
納西族拉弦樂器。流行於雲南保山地區。用葫蘆瓜殼截去兩端做成共鳴筒,小的一端蒙以蛇皮或青蛙皮,琴筒的外測開有許多小孔,其功用與牛骨衚衕。琴筒長約15厘米,琴桿木質,長約60厘米,琴桿上端或刻花紋、或雕刻成弦箱。弦軸用較堅實的木質做成。弦有絲弦、金屬弦兩種,葫蘆琴的音質較之二胡更為圓滑、柔和。

製作


琴桿用黃楊、麻栗或枇杷等木料製作,琴筒系天然生長的葫蘆。或取整個葫蘆,或取大的一端。葫蘆斷面蒙杉松或梧桐木板。琴頭呈如意形,琴桿扁圓形,代指板,不設千斤。頂端有山口。兩軸,張兩條絲弦,用馬尾弓拉奏。全長 78、面板直徑 13厘米。四或五度定弦。

類型


近年,依葫蘆之大小,製作高、中、低音三種葫蘆琴。音色渾厚、古樸,用於洞經音樂樂隊。演奏《水龍吟》、《馬倒鈴》、《謁金門》、《鎖南枝》等曲,為主奏樂器。